}

从“洛阳性奴案”看披着兔子皮的黄鼠狼

枫泽润目绘春秋, 林韵拂耳诉欢愁。 舒眉展颜瞻星月, 语尽回眸返部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洛阳性奴案中的李浩在洛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大队的同事们眼中,是位每天上下班准时,早上打扫卫生的老实员工。 平时在亲友、同事眼中勤奋、积极、寡言的李浩,另外一面却是自私、残暴和极端的占有欲 。 于是有人惊讶这是一个“两面人”。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1/09/26/1481509.html

很多施暴者具有两副面孔,虽然并不能说上升到精神疾病对双重人格的的定义,但是他们对于外界和受害人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在外界面前,或许温文尔雅,或许老实巴交;或许谈吐有方,或许沉默寡言,给公众留下一个兔子的印象。在受害者面前,张口问候十八辈祖宗,行为似野兽般地凶残。例如,有的施虐者白天还在公众前表示要不在乎配偶的经济收入高低,一番脱俗表现,晚上就在罪责配偶收入不高或没有收入,进而实施暴力。

然而在外界眼里:这是个好人嘛,如果有家庭暴力,一定是兔子逼急了咬人。孰不知,这就是一只黄鼠狼。再加上有的施暴者往往是出色的说谎者同时限制受害者与外界的接触。外人对这个家庭的印象自然就偏向于“会哭的孩子”了。

是谁说过谣言止于智者?是谁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这个世界到处充斥着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的围观者、当无知无明的人群成为自以为是的“道德捍卫者”,我只觉得这个世界浑沌一片。 ----- 引苏颜坊《孽媳》里一段话,共勉。

“洛阳性奴案”另一个疑问就是女孩们为什么不仅没有团结起来想办法逃出去,反而为能被“大哥”宠幸而互相争斗和嫉妒,甚至还在警方面前包庇李浩?我不想就这些女孩的人生态度和先前从事的职业影响进行讨论,但是,我想引用一个心理医生的文字对这个现象去解释。

“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做“斯德哥尔摩效应”,又叫人质情结又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效应是指在 1973 年 8 月 23 日,两名劫匪闯进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扣押 6 名职员作人质。一星期后,人质获救,奇怪的是,人质反而闷闷不乐,对警察表现出明显敌意;更出人意料的是,其中一名人质竟爱上绑匪,跑到监狱要与他私订终身,另一人则四处筹钱,请律师为绑匪开脱罪责。专家调查后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缘自患者与绑架者共同生活,对其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感,也可称为“人质情结”。( 御树林枫: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是屈服于暴虐的弱点)

河南这起性奴案件一样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女孩被虐反而为这个施虐者争风吃醋。当然经历这么长时间,大哥偶尔施以小恩惠的情况一定存在,所以被囚禁的女孩子产生斯德哥尔摩效应也是有可能的。”

对于家庭暴力而言,“斯德哥而摩情结”也是一种非常状态下的非常反应,即当暴力或冲突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被害人对现实看法将会产生极大的扭曲。身心处于一种高度不稳定状态的受害者常常会因为受到施暴者的友善对待而称赞他/她们,更何况家庭暴力的双方还是有着深厚情感关系的夫妻。它反映了人们力图从绝望中抓住希望的一种临界状态。(李妻已经偕幼子躲避起来,李浩是否在家里也是暴力分子,目前不得而知。如果家人被蒙蔽并且没有参与,希望媒体就饶过他们吧,让孩子正常成长。)

  结合家庭暴力,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第 1 ,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受到威胁,先让你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毫不犹豫地会这么做。 施暴者无理性的暴力行为就是例证。

  第 2 ,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最关键的条件。如在家庭暴力周期的柔情与充满悔恨的爱三个阶段 (Kindness and Contrite Loving Behavior)  表现出的后悔和温情。

  第 3 ,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完全隔离了。 例如有些施暴者控制受害者的社交、学习,甚至限制获取驾照。

  第 4 ,让你感到无路可逃。施暴着会用孩子、身份、经济等方面进行要挟。

一些受害者除了有可能出现“斯德哥尔摩效应”外,还会出现自卑、恐惧、无助、抑郁、家庭暴力综合症等等家庭暴力产生的对女性认知心理的伤害 。有些受害者很难摆脱暴力,并不是因为不愿意,而是不能够。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真切希望好心人在帮助受害者或是评论家庭暴力问题之前要先进行必要的家庭暴力方面的知识普及,不要好心办坏事。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imagine45的评论:
都喜欢么?俺咋没感觉涅~

谢谢你的来访。
imagine45 发表评论于
“斯德哥尔摩效应”,----听起来真舒服, / 洋气--
怪不得全国人民都喜欢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Youshijie的评论:
游姐姐说得对:真的是人不可貌相:貌相是羊,本质是狼。

离开暴力的决定因素是受害者自身的觉醒; 然而,家暴对心理的伤害远大于肢体伤害, 所以要广泛宣传反家暴:认识的越多,越能早离开, 受伤害越少。反之,泥潭越陷越深。
Youshijie 发表评论于
人不可貌相呀。没想到在中国人口那么密集的地方,都能干出来。同意林mm的,家暴对心理的伤害远大于肢体伤害。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greengage79的评论:
那么多人也要心齐才能对付一个男人,是不?我看到的报导是李浩看网络色情表演,几个女孩子有电脑看光盘、玩游戏但不能上网。这就是施虐者将受害人隔绝的伎俩。

谢谢你的到来和回复。
御树林枫 发表评论于
回复womaninhome的评论:
所以暴力的受害者的心理伤害,远远大于肢体伤害。对于家庭暴力,要尽早离开。例如有些心理不够坚强的受害者在长期的隐忍导致抑郁症要靠药物治疗,不利于抚养权,到要离开的时候,难度更大。

谢谢你的文字。欢迎你的来访。
greengage79 发表评论于
我觉得迷惑为什么那么多人怎么就不能对付一个男人?再者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描叙说是什么网络色情表演,既然可以上网为什么就不能及时发出求救信息?
womaninhome 发表评论于
女孩们为什么不仅没有团结起来想办法逃出去? I always wonder that, too, 6 girls get together, they can choke the man and escape. Why didn't they do it? Now I understand i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