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天才的逝去



最近一位天才,苹果公司的创始人,灵魂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了,美国,整个西方世界乃至部分西方世界之外的其他世界都象塌了天似地,大有科技世界就此停摆的意思,更有纽约市长指出乔布斯可比肩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身前为人低调,连慈善捐款都没兴趣,身后却备荣极哀,被狠狠“伟大”了一把。要知道爱迪生被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而爱因斯坦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我觉得纽约市长漏说了牛顿,大概因为牛顿不是美国人吧,或市长对牛顿不熟),只要人类文明能一直延续这个共识大概是不会再改变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衰退,人人意志消沉的时代,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这10年变得越来越虚弱,而乔布斯之所以鹤立鸡群是因为他10年里奇迹般地统帅一个濒死的企业重新站在了世界第一(市值)的位置,这在美国这个崇尚英雄的国家里是最为人仰慕的,美国太需要一个个乔布斯带领大家走向强盛,将一个个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背后一个代差之外。这样一个英雄带给人们的不光是财富,娱乐,传奇,八卦,还是信心,是凝聚力,是航向。

可今天天才乔布斯只有一个,我们放眼望去,再无二人。事情这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呢,美国从来是不乏天才的啊。美国之所以叫“美国”可不是浪得虚名,如果我们向过去穿越100年,将时间退回到20世纪那头二三十年,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你会发现美国几乎囊括了全世界所有的杰出科技人才,最伟大的理论家,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企业家都在美国,各式各样的天才人物如天河繁星,炫人眼目,美国人在各行各业创造的成就令人瞠目,美国第一几乎就是“世界第一”的同义词。

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光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也是不幸的,因为天才太多了,非巨匠而不能脱颖而出。

我今天其实不是要追述乔布斯,我连一件“苹果”的产品都没买过,对“苹果”系列完全没感觉,谈何乔布斯。mw!介绍一位“小小”的天才,说“小小”是因为今天估计不会再有人知道他,坛子里的网友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大概也没有听过此人。

他就是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Edwin Howard Armstrong)。







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Edwin Howard Armstrong)


阿姆斯特朗是纽约人,1890生,1954死。美国电学工程师、电路学,无线电学先驱,伟人,一生发明众多,尽管他已去世60多年,他其实仍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我们周围(大家是不是有点怕怕啊)。许多人上下班在车上喜欢听收音机,不少人将家里的音响调成定时开启做闹钟用,不少蓝领族上班还可以边干边听音乐广播,如不出意外一般都是听调频广播。只要是听调频广播那就不能不感谢阿姆斯特朗,因为广播的调频理论和技术就是阿姆斯特朗发明并完善的。更不用说今天无处不在的手机也大量采用阿姆斯特朗的理论或专利(主要是信号放大,调频和载频等),如果没有阿姆斯特朗的发明,我们今天是不可能听到清晰明亮的广播的。传统的调幅广播有无法避免的缺点,就是杂音(噪音),一方面广播系统/收音机自身的电路就会产生杂音,电台之间会相互干扰,同一电台的不同波段电波会相互干扰,其他无线电设备信号干扰,宇宙空间传来的电磁波干扰都会给广播带来杂音,之前人们在欣赏广播节目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满耳朵灌进来的噪音。以前调幅收音机的销量是很大的,修理收音机的铺子生意也是很好的,因为人们常常因为无法忍受收音机的噪音而一拳砸在收音机上:),冷静下来后或不得不去买新机子,或送去修理。(我们现在听调幅广播好像噪音不是特别大,这是因为随时代技术进步其他一些技术也对调幅广播起到了降噪的作用)。


阿姆斯特朗还有其他许多发明,因为专业上更深一些不容易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那些专利其实是更高一级的一级发明,比如说“振荡电路”(即反馈电路,主要用于无线电波信号放大),再生、超再生电路,使收音机向大众普及变得可能,而不像之前收音机只能专业人士才能用,而且“振荡电路”的发明使得广播台可以用更小的功率向更远的距离发送,而大众可以用更小的收音机收到更多的电台,而不用担心耗电费太贵,或电磁波太强(当时大概还没人研究大功率电磁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否则他的发明还具备更多的意义),因为在反馈电路之前发射台的功率都是很大的,这样确保大功率电波到达用户的收音机时功率还足够达到那时收音机能识别的强度。阿姆斯特朗还发明超外差式电路理论及超外差式接收器。这些发明无一不是难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级发明,即理论级别的发明(发明有等级的,如一级发明,二级发明,三级发明等,“苹果”的发明都是二级发明、三级发明即具体的实体商品),任何人拥有这样一项发明即可被誉为天才,阿姆斯特朗一生拥有42项专利,基本都是理论专利。阿姆斯特朗一生的兴趣在研究理论,探索自然的奥妙,好像兴趣不在开发产品或创业进而拥有金钱和财富,尽管他这个天才一生当中在大部分时间还相当富有。



阿姆斯特朗出生在普通家庭,他从小就表现出科学上的天分,在他出生前后那二三十年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科学大发现时代,无数欧洲先驱科学家已经发明创造了丰硕的考验成果。在无线电领域(这里阐述一下,在英文里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都是一个词Radio,上海人现在还把收音机叫无线电呢。三者原理,设备,收发方式原理一样,所以我在后面有时讲这三者时是不分的,是统指。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应用的拓展现在这三者已经是不同的领域和产业了。因为我这里主要是回顾上世纪的那些事,所以文章里无线电、广播和收音机还是三位一体)最基本的发现和理论的奠定没阿姆斯特朗的事,在马可尼1895年成功地发明了他的无线电发射装置,并于1896年在英国做了该装置的首次演示试验并获得专利时,6岁的小天才阿姆斯特朗还在纽约他家院里撒尿和泥玩呢。当然马可尼也不是一拍脑壳就搞出了无线电,那前边还有赫兹大叔的电磁波理论呢,再往前追,麦克斯韦尔还是所有后来人的大爷。



阿姆斯特朗吸取前人知识,早早成为一位无线电爱好者,在少年时就在自家后院搭建了巨大的无线电发射塔,和其他同好互相收发电报取乐,在那个时代天分聪慧的少年都玩这个,觉得cool,就象现在小孩都爱摆弄IPad摆酷一样(小阿姆斯特朗进学校学习这期间,俄罗斯科学家波波夫鸣不平了,波波夫说我才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了无线电的人,我1895年就发无线电了,马可尼那个专利不算。尽管波波夫有paper, 有装置,有证人,但那时俄罗斯是姥姥不亲,爷爷不疼的主,主流文明世界没人打理波波夫这个俄国人,波波夫叫了几年委屈,没戏,1906年去了)。阿姆斯特朗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任该校教授。



这无线电世界的口子一打开,所有人都看到了里面巨大的科研潜力,无限的应用领域和滚滚商机,无数科学家,创业家和企业都投入到了这个就当时而言的最新领域。大家比较熟悉(也是mw!觉得比较重要的)的有贝尔,爱迪生,特斯拉,费森登,德福雷斯特, 沙诺夫,西屋(Westinghouse),AT&T 等。这些个人/公司奠定了无线电这个江湖,也将其捣成了浆糊。他们之间有合作,有暗算,有竞争,有携手。在战争来临时,他们能够搁置争议,共赴国难;战争胜利后,他们褪下制服,卷起袖子或操起笔杆子,干活的干活,打官司的打官司,他们用美元,金磅欲砸死对手,在法庭上,在媒体上诘难对头,公司对公司,个人对个人,相比之下,他们在法庭上花的时间比呆在实验室多,他们打官司花的钱比投入在实验装置上多。尽管如此,无可否认,数十年间成百上千的专利被公布,数以万计的产品被开发,百万千万的产品被推向市场,无数车库作坊演变成世界最大的企业,科技和产业的进步以几何级数倍增。可以说,这段时间10年里的革新成就之前一百年都无法与之相比。


在介绍阿姆斯特朗之前有几个人物不可不提,他们于阿姆斯特朗关系重大。


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1873年生于衣阿华州,1961年去世。牛人啊,他拥有300项专利,曾任一战美国远征军军官,也曾锒铛入狱,成为全美国公众一时的笑料。






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


在1900年前后爱迪生在研究中发现了爱迪生效应,后经弗莱明1904年转化为二极整流电子管。 1906年,德福雷斯特又加进一个极,即栅极,从而使该元件成为三极管(三个电极),而不是二极管了( 三级管是真空管的基础,由于它能在不失真情况下放大微弱信号,所以使收音机和多种多样的电气设备成为现实)。可德福雷斯特一开始只是公布了这个有意思的发现,没有意识到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在无线电领域巨大的实用价值。






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实验室



阿姆斯特朗立刻敏锐地指出三极管及其放大微弱信号的原理可以用于放大当时还处于较原始状态的无线电(收音机)的改进,即在不增加发射台功率的前提下,无线电信号可抵达更远距离,此时信号已经衰减到很低的值,而远端的接收方可以将已衰减的信号在不失真的状态下复原和放大,而且这样经过放大的信号可以再被放大,其功率可以呈几何级数的递增。依此原理阿姆斯特朗发明了“振荡电路”(即反馈电路),获得极大声誉和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使得收音机可以被普罗大众方便的使用变为现实,因为在此之前收音机还是“科研设备”,需要专业人士用耳机才能听到微弱的广播声音,老百姓使用并不普及。“振荡电路”于1914年获得美国专利。



德福雷斯特不干了,他说这三极管是我发明的啊,而三极管是振荡电路的核心,这个振荡电路的发明专利应该是我的,旋即德福雷斯特也就“振荡电路”申请了专利(当然面目改变了一下),并奇迹般的于1916年获得批准。那时因为科技发展太快,许多专利审核人员不具备相关知识,搞不懂这些科技含量高的玩意儿,使得同样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的名称或途经均通过专利申请,但业界同仁不是瞎子,大家认为德福雷斯特此举不妥。平心而论,德福雷斯特是三极管的发明者,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宝,他只是将它当做他本人其他许许多多有趣的发明之一。



既然两者都获得专利批准,而在业界总是要产生冲突的,所以两人就不可避免地打起了公司,就该专利的所有权展开法律诉讼。简单地说,就是德福雷斯特说三极管,信号放大原理乃至“振荡电路”都是我的,阿姆斯特朗说,不,三极管是你的,信号反馈放大原理和“振荡电路”是我的,你只懂电路原理,不懂无线电原理,没有我的发现你的三极管就是个石头。被一个后生说成不懂无线电原理,德福雷斯特当然火了,当庭就给法庭上的法官,书记员,记者和观众上起了无线电原理课,可不知是德福雷斯特真不懂无线电原理,还是因为打官司给气糊涂了,他在法庭上越讲越糊涂,连法官都听出来了德福雷斯特确实不懂无线电原理。形式对德福雷斯特非常不利,德福雷斯特最后大发雷霆,在法庭上大声说“全美国的人都知道我是无线电之父!(The Father of Radio)”,要说阿姆斯特朗的律师真缺德,他在当晚写了一封信给德福雷斯特,在收信人一栏没写地址和收件人姓名,只写了“Los Angeles, To the Father of Radio”。第二天又开庭时,德福雷斯特还在法庭说“全美国的人都知道我是无线电之父!”,阿姆斯特朗的律师向全体参与庭审的人员出示了那封“信”,在地址和收件人 “Los Angeles, To the Father of Radio”旁边盖了洛杉矶邮局的一个大戳“Return To Sender。 Addressee Unknown”。意思就是“退信,查无此人”。这就没什么好多解释的了,德福雷斯特输掉了官司。可德福雷斯特随即向高一级法院上诉,并择机将三极管专利和他的“振荡电路”专利卖给AT&T,由于预见到这项产品及技术将来能带来的巨大的商业价值,AT&T决定趟这趟浑水,替德福雷斯特出头,由此AT&T和德福雷斯特结盟共同对付阿姆斯特朗,官司就这样继续打下去。



期间一战爆发,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交战双方而言无线电通讯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指挥和情报方面的作用,由于德福雷斯特是业界的领军人物,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他加入了美国远征军负责通讯相关的部门,德福雷斯特在通讯部门的出色领导为美国乃至协约国一方的胜利是做出了贡献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阿姆斯特朗也参加了美国远征军,从事通讯相关的工作,而且作为“爱国者”的表现阿姆斯特朗允许美国政府和军方免费使用他的各项专利。








青年阿姆斯特朗在一战期间





(阿姆斯特朗为第一排右一)



阿姆斯特朗在这一段时间应该是在德福雷斯特的领导下工作,他们甚至还在战争的间隙探讨电路理论,在法国期间阿姆斯特朗已经在酝酿超外差式电路理论及超外差式接收器,并就此事和德福雷斯特讨论过,争论过(不过这也激发了德福雷斯特的灵感并为两人战后的继续法律诉讼又埋好了一颗地雷)。一战结束后阿姆斯特朗即申请了超外差式电路理论及超外差式接收器专利,而德福雷斯特在稍后也申请了类似的专利,只是改头换面罢了。由于德福雷斯特这一系列明知故犯的剽窃侵权行为而被同行不齿,考虑到他其他的劣迹(从 De Forest这个姓名看他也许是法国裔)再联系到他曾结过四次婚,先后有过30多位女友,多次欺诈生意伙伴,曾因为欺诈而被铺入狱,生前多次濒临破产而不得不靠贱卖专利来填补漏洞,给人感觉德福雷斯特真不是个东西,但德福雷斯特一生获得300项专利(有些有争议,但无争议的一级发明仍有180项),打过仗,当过将军,得过美国所有的最高科学荣誉奖项,开过广播电台,办过大学(DeVry University),进入名人堂,甚至得过奥斯卡奖(因为他发明了有声电影技术)在好莱坞大道上留下个星星,我们又不得不说德福雷斯特真不是普通的东西。






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晚年仍不辍科研



战后阿姆斯特朗由于业务关系和美国当时的一位商业巨子沙诺夫搭上了联系,从此和这位沙诺夫开始了亦师亦友,亦亲亦敌的近30年的交往(说不定还穿着连裆裤,这个后面再提)。


大卫.沙诺夫David Sarnoff,1891年-1971年,俄国 (白俄罗斯) 犹太移民。美国商业无线电和电视的先驱、企业家,被誉为美国广播通讯业之父,RCA和NBC的缔造者。






大卫.沙诺夫David Sarnoff青年时代

沙诺夫刚到美国的时候家里穷的叮当响,但能人在哪里都能出头,是金子就会发光。沙诺夫少年起就到马可尼的电报公司当差,因为脑子聪明,为人机灵,很快就被提拔委以重任(美国另外还有一位电报员出身的顶级富豪,你如果知道的话我佩服你知识渊博)。尤其是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使其一举成名,当海难发生时,沙诺夫正值班,此后三天三夜,他在电报室里将生还者名单接二连三发出,无形中所有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正是此次意外事件使其名声大振。





大卫.沙诺夫David Sarnoff在发报室

随后公司提升其为高级职员。1916年沙诺夫向公司递交一份备忘录,颇有预见性地建议公司研究开发他所说的“无线电乐盒”(Radio Music Box),这个构想实际上已经描绘了未来广播的雏形。但当时计划并未被采纳。
1919年参与創立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CA),他投注大部分心力,領導RCA短時間內擴展到各種領域。
1922年他又给公司董事会写信,建议创办一家由美国无线电公司控股的广播公司,1926年他所缔造的NBC诞生。
1930年沙诺夫升任美国无线电公司总经理。1934年出任NBC的董事长。从此他的名字与NBC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直到1970年退休。他掌控曾經大幅成長的通訊和消費性電子帝國,即RCA和NBC二家公司,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垄断了美国的家用娱乐消费电子产品和美国广播行业。
二战期间,他作为预备役军官,在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部任新闻顾问,负责盟军在欧洲的广播,并领准将军衔,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其为“沙诺夫将军”(General Sarnoff)。在相当长时间里NBC起到了美国的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作用,由于深深地介入了美国的政治宣传和传媒业务沙诺夫成为美国呼风唤雨的人物。在一直到mw!2000年刚来美国那会儿电器商店里还能见到RCA品牌的电视,音响,卫星信号接收器等,不过现在彻底见不到了。





大卫.沙诺夫David Sarnoff将军

巨人也有烦恼的事。在沙诺夫拓展他的无线电帝国业务时一个广播的缺陷一直困扰这他。当时的收音机制式都是调幅的,虽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但一直存在音质不良,噪音巨大的缺陷,如何去除噪音而获得清晰明亮的广播音色一直是各公司孜孜以求的梦想,各路人马都使出了自己的高招,但效果均不理想。



沙诺夫找到了当时已经在业界崭露头角的阿姆斯特朗,沙诺夫和阿姆斯特朗作为甲方乙方开始了他们的广播降噪课题的研究。当时美国无线电,以及电路理论和设施的水平都已经非常高级了,可只有阿姆斯特朗在众多可用的理论和技术里选择了正确的一个并实现突破。这中间还要打个岔,因为阿姆斯特朗和德福雷斯特的反馈电路专利官司还在诉讼进行中,因为一战之后这段时间里沙诺夫这时罩着阿姆斯特朗(沙诺夫也曾给阿姆斯特朗付过一些反馈电路的专利税,所以阿姆斯特朗年纪轻轻就是百万富翁,1920年的百万富翁可相当于今天的亿万富翁),沙诺夫也是看到了反馈电路这项专利背后所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所以沙诺夫代表RCA也趟了这趟浑水,并利用其影响力和生意上的关系将西屋公司也拉入诉讼,所以这场公司现在变成德福雷斯特和AT&T为一方,阿姆斯特朗、RCA和西屋为一方,变成巨人之间的战争了。



这场官司一直打了12年,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对公众影响力最大的专利诉讼案,从洛杉矶县法院打到加州高级法院最后一直打到美国最高法院,阿姆斯特朗一方一开始赢县法院的诉讼,随后输掉州法院的判决,案子到了美国最高法院后陷入焦着,最终1934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阿姆斯特朗一方输,德福雷斯特赢,德福雷斯特拥有反馈电路的专利。大众哗然,这个判决遭到整个美国科学界的反对和抗议,公众舆论也指责德福雷斯特一方使用了肮脏的手段赢得了官司,是有内幕交易的,因为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已经罔顾了“专利”这一事物的实质。这个判决迄今仍是许多学法律(尤其是专利法)的律师反复研究的经典案例之一,当然是作为针砭美国法律制度的反面教材。



官司打着,科研也没有闲着,在和德福雷斯在法庭上死缠烂打并最终输掉反馈电路专利诉讼这期间阿姆斯特朗在其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里完成了他一生最伟大的发明(不过也是这个发明拖累并最终害死了他)。



1935年春天的一个夜晚,纽约的气候还很寒冷。阿姆斯特朗和沙诺夫坐在一辆车上前往阿姆斯特朗在哥大的实验室,在实验室里阿姆斯特朗用他的一套小型广播设备发出了一种新的广播信号,坐在几个房间之外的沙诺夫从桌上的一种新型收音机里听到了无比清脆的乐曲,不带一点杂音,沙诺夫形容当时听到这个清晰声音的感觉就好像在黑色的丝绒布上看到灼灼发亮的钻石一般,令人陶醉。






大卫.沙诺夫David Sarnoff听广播



阿姆斯特朗所用的就是调频技术,因为无线电波在频率上的衰减幅度大大低于其在振幅(波幅)上的衰减,因此声音的变化可以载入不同频率的电波而不是之前将声音的变化载入同一频率但振幅(波幅)不同的电波,这样载音的电波在经过远距离的传播后可以不失真地在接收端被还原成声音,造成杂音的其他干扰电波因为频率和声音的载波频率不同而被电路彻底过滤掉了,清晰的声音由此而来。调频这项技术前人曾研讨过,但完全不得其法而被早早地放弃。阿姆斯特朗凭借其雄厚的电路理论和敏锐的发现力指出之前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理论不完善,大家使用了错误的指导理论都局限于窄频调频,而如果将眼光放宽,将实验所用的载频频率拓宽即在一个更宽广的频率范围内处理有效电波并过滤噪音电波这些问题就可以克服。



阿姆斯特朗提出了宽幅调频的理论并生产出相应的装置,于1933年获得该项专利,并最终于1935年首先实现了不含噪音的广播。


1935年4月,他在纽约帝国大厦(RCA总部所在地)公开向公众同时发射调频信号和调幅信号,结果表明,在远距离调幅信号已被噪声淹没,而调频信号却仍然十分清晰,这项实验获得媒体广泛报道,引发了大众的关注。



在捧满鲜花,挂满奖章的同时阿姆斯特朗还抱的美人而归,他娶得媳妇儿Marion MacInnis是沙诺夫的女秘书(这段姻缘有点意思),从照片上看Marion 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但我觉得她后面有沙诺夫巨大的影子。阿姆斯特朗这个Nerd是非常满意这个婚姻的,他亲手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收音机作为给妻子的结婚礼物,独一无二。






阿姆斯特朗和新婚妻子Marion MacInnis


此时的阿姆斯特朗达到了他人生辉煌的顶点。


尽管阿姆斯特朗非好财之人,但他也指望着众多公司购买他的专利并尽快在整个广播业推广普及他的调频技术,而且这时电视这个新玩意已经出现,经过改进技术和大规模增加产量其价格已经降到为美国大众所能接受的水平,电视开始进入普及阶段,因为电视出现晚于广播,所以伊始就采用了调频技术作为电视音频标准,当时仅美国即有超过亿计的收音机和数以百万计的电视,阿姆斯特朗都已经看见滔滔不尽的专利税美金朝他滚滚而来。



Nerd如果能发财或成业就不能称其为Nerd了。生活中有许多人物在某一个领域堪称天才,甚至“神”,可在社会,政治,甚至生活上等其他方面堪称“天真”或傻子,这种例子中外皆有,不胜枚举。近着如战神粟裕,在政治上非常低能,在建国后先后被陈毅,彭德怀,毛太祖和邓大人整的灰头土脸。远的如美国内战将军格兰特,战无不胜,但当总统后贪腐昏聩,把个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这个定律不幸也印证在阿姆斯特朗头上了,这个科技奇才在现实生活中(尤指商业运作)是屡吃闭门羹。


当阿姆斯特朗问沙诺夫打算什么时候将RCA帝国(及下辖的NBC)的广播、电视用上调频时,沙诺夫说“不急,不急,再等等”。



当阿姆斯特朗发现RCA品牌的电视一台台似潮水般卖出去自己却一分钱红利没见到时他去找沙诺夫,沙诺夫双手一摊说“专利费?啥是专利费?我的专利为什么要给你付专利税?你白用我的实验室,我的公司设备我还没向你要钱哩!我花钱让你玩研究,你还好意思找我要专利费?”,阿姆斯特朗明白自己被沙诺夫将军给涮了(沙诺夫不是不知道使用调频能给其生意带来的好处,可是在他任RCA/NBC总经理前期公司在调幅广播的设备,网络,生产设施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本钱还没回笼,而即刻将全部系统更换成调频则会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业绩上会非常难看,作为大股东和公司的经营者沙诺夫是不能做这样的叫好不趁钱的事的,更遑论还要给阿姆斯特朗付专利税了。而且出于生意人的一切从“利润”出发的本性他固执地压制调频技术在美国广播业的应用,凭借RCA的垄断地位沙诺夫还真做到了这一点。直到60年代美国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调频广播,这比欧洲大规模应用调频技术晚了20年,此时已距调频技术问世30年了)。



沙诺夫做过的最牛的事就是他下令RCA公司也对调频的技术申请专利,令人咋舌的是美国专利局居然批准了RCA的专利申请。


阿姆斯特朗旋即将沙诺夫(RCA)给告上了纽约法院,沙诺夫欣然应战,而且,沙诺夫还拉上了美国几乎所有上规模的广播公司,电视公司CBS, ABC 和 Mutual一起应战,各大公司结为联盟,沙诺夫号召大家都不要理睬阿姆斯特朗的专利税诉求,一分钱专利税也不要给阿姆斯特朗。而且沙诺夫还利用自己的游说团对美国政府和FCC(美国通讯委员会)继续公关,从法律上和行政命令上限制调频广播使用,从技术上对调频广播设置壁垒(主要是在分配给广播的频率波段上将调频广播推到非常高的频率波段,因为频率越高电波信号的发送距离越短,这样调频广播的普及范围就变得非常小,如想将普及面扩大就得多建发射台,这么调频广播的成本就增高),这些对调频的打压伎俩在沙诺夫和政客的协助下都得以实现,现实对阿姆斯特朗完全不利。这场战争已经有些悲凉的意味了,阿姆斯特朗就象那唐吉可德似地向一座城堡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击。结果可想而知,城堡依然坚不可摧而唐吉可德碰得头破血流。美国是什么人的美国,这是个问题。当托拉斯和个人的利益一致时,美国是托拉斯的,也是个人的;当托拉斯和个人的利益相抵触时,美国是托拉斯,不是个人的,这个本质过去对,现在对,将来也对。阿姆斯特朗天真地以为正义在他这边,胜利理所当然是他的;但胜利不总在正义的一边,这个事实历史上发生过,现实中在发生,未来也还会发生。




沙诺夫也知道归根结底自己没理,但沙将军有“法宝”,这就是一个“拖”字诀。托拉斯有雄厚的金钱资本,无限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它可以和某个人无限制地将官司打下去,反正输了就上诉,上诉,上诉再上诉,一个谎言被扳倒就再立一个谎言,就是永远不认输。不认输就不能结案,诉讼就得进行下去。可对个人而言是无法具备以上优势的,这样的官司是没法没完没了地打下去的,尤其对一个以科学发现为人生目的,还想在官司取胜后再回到自己的象牙塔里继续自己的科学探索和发现,继续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和信念的科学家。



这场旷日持久的专利诉讼持续了近20年(破了阿姆斯特朗之前和德福雷斯特创下的的一个专利诉讼记录),阿姆斯特朗从一个朝气英发的青年科学家被拖成了疲惫的中年人,从科技界的奇才被拖成了庭讼的常客,这期间阿姆斯特朗还试图通过创业来推广他的技术,他在新泽西州创立了调频广播电台,让听众欣赏到美妙清晰的音乐,希望由此发动自下而上的广播技术变革,但终因为其覆盖的客户面太窄、资金枯竭最终关门。沙诺夫赢得了现实中的胜利。






大卫.沙诺夫David Sarnoff晚年


诉讼的胶着,生意的失败,加上健康状况的恶化使得阿姆斯特朗筋疲力尽,他越来越不堪重负,精神逐渐出现了问题。终于在1954年的隆冬夜晚(1954.01.31)阿姆斯特朗崩溃了。由于一场家庭琐碎的争执,阿姆斯特朗和夫人在他们纽约闹市区的公寓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怒不可遏的阿姆斯特朗抄起了壁炉的拨火棍打伤了夫人的胳膊,夫人逃出了公寓去了姐姐家。



愤怒,懊丧,后悔,失意,内疚,恐惧,无助,绝望,我不知道阿姆斯特朗在那一刻的心理。他给夫人写了长长的遗书(内容未公布),然后取下公寓窗户上的空调,穿上自己最庄重的礼服,带上礼帽,打扮的整整齐齐,从窗户向黑洞洞的夜空里轻轻跳了下去。没有人听见他的坠落,他的离去象他自己最钟爱并为之探索,捍卫了一生的无线电波一样划过纽约的街区,悄然无声。



自然之母给了他一颗童真天才的心灵并描绘给他一个无限的奥秘无穷的科学探索空间,可现实只留给他一条通向牛角尖的小道。



mw!作
2011年10月16日初稿于费城



后记:

1, 阿姆斯特朗死后,他夫人代表他继续和RCA的专利诉讼,但几乎以光速即和RCA达成和解,阿姆斯特朗夫人和子女得到一笔丰厚的但数额不详的补偿金,但不再追诉关于调频的专利税(没人算得清这是一笔多大的数额),从此以后所有人、所有公司敞开使用调频技术而不再担心阿姆斯特朗找他们的麻烦。阿姆斯特朗夫人曾任沙诺夫的秘书,请大家考虑这一点。

2, 阿姆斯特朗直至今天仍被科学界认为是调频技术的发明者和专利所有人,以及反馈电路的发明者和专利所有人;阿姆斯特朗被分别录入美国发明者名人堂和电器业名人堂。1983年美国发行了阿姆斯特朗的个人纪念邮票。

3, 阿姆斯特朗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认为他是该校最出色的学生,校友和教授,并用阿姆斯特朗命名校园里一所大楼。阿姆斯特朗身前实验室所在的大楼Philosophy Hall被定为美国国家历史纪念地标,纪念调频技术的诞生。

4, 截止1960年美国有关调频广播的一切行政壁垒和技术壁垒均被取消,给调频广播的波段也被重新划分从而使得调频广播的优势彻底得以实现,各公司,各行业均对调频技术的使用大开绿灯。据当年的社会调查表明,收听调频广播的人数压倒性地多于收听调幅广播的人数。

5, 阿姆斯特朗的多项发明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他的多项发明成为众多后续新发现的理论基础,他的理论成为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无数电子产品开发的理论指导依据。




mw!想如果阿姆斯特朗能够和德福雷斯特选择携手合作而不是在法庭上死磕,强强联合,不知能谱出怎样绚烂的科学篇章?这世界上不知又能有多少重大科学发现?如果沙诺夫能够善待阿姆斯特朗,而不是算计着怎么利用他,这个天才科学家还能带给人类怎样的惊喜和发现多少人类未知的奥秘?如果阿姆斯特朗的心胸能够更开阔一些,思想上更超脱一些,放弃个人恩怨,不计较那些个龌鹾,索性做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他的后半生事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




跋:


文章中所有资料和照片来源于网络,包括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部分段落摘自维基百科。

我的专业知识,文笔水平以及对美国历史的了解其实不足以写好那个人,那件事情,那个行业和那个时代,但我相信没有人同时具备我这样的专业知识,及对美国历史的好奇和兴趣,思前想后此吾人之事矣,舍他人何日成此文?

如果你对那个人,那件事情,那个行业和那个时代感兴趣,而且发现我的文章中有不对之处请不吝指出,如有可靠证据我一定据此修正。

虽然我确实带着个人喜好写完此文,但文中所列各位历史名人其实无所谓好人坏人,皆伟大人物,领一代风骚,具为我后人楷模。人生在世,白驹过隙,各位珍惜时间和个人天分,以碌碌无为最惜。愿我人共勉之。


科学探索精神永垂不朽。




资料来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447348.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5%BE%B7%E6%B8%A9%C2%B7%E9%9C%8D%E5%8D%8E%E5%BE%B7%C2%B7%E9%98%BF%E5%A7%86%E6%96%AF%E7%89%B9%E6%9C%97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win_Howard_Armstrong
http://world.std.com/~jlr/doom/armstrng.htm
http://www.columbia.edu/cu/alumni/Magazine/Spring2002/Armstrong.html
http://www.digicamhistory.com/1906_1920.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e_De_Forest
http://www.radford.edu/wkovarik/class/history/300.broadcasting.html
沙诺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A1%9B%C2%B7%E6%B2%99%E8%AB%BE%E5%A4%AB
特斯拉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kola_Tesla
西屋 http://www.hudong.com/wiki/%E8%A5%BF%E5%B1%8B
费森登 http://baike.baidu.com/view/451102.htm


觅音 发表评论于
好文!
tomamy2007 发表评论于
Very good! thanks a lo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