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岁月里的离奇故事
—— 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http://www.woyouxian.com/b06/b061201/hjsd_cnindex.html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7584_20616.html
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一颗彗星,一闪而过,可是留下的光线却令人过目不忘,津津乐道。王小波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的出现令文坛惊诧,文学家汗颜,编辑、读者雀跃。原来高手竟在文坛之外。
他从十六岁(1968年)开始写小说,直到二十八岁(1980年)才发表第一篇小说。四十一岁时(1993年)成名。他的《黄金时代》与《未来世界》分别荣获台湾联合报系第十三届和第十六届中篇小说大奖,成为两获此殊荣的大陆第一人。
王小波的代表作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于1997年5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王小波却在该书正在付印之时,于4月10日夜因心脏病猝发,而离开他所热爱并为之献身的文学事业,年仅四十五岁。噩耗传出,文化界错愕,文学爱好者顿足,文学界痛失英才。
十四年过去了,今天再翻看王小波留下的遗产,还是令人惊叹不已,百感交集。社会的进化与发展有它自身的法则与规律,社会中的人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与解读社会,也需要必须的天赋与智慧。正像天才是少数一样,能把一个社会现象能用文学语汇正确诠释出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的天才。王小波就是一个这样的天才。
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的成名之作。该书的编者说:王小波的过人之处,…… 在于他用汪洋恣肆的手法描写男欢女爱,显示出超拔卓绝的价值境界。王小波的夫人,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述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
王小波自己说:本书(指《黄金时代》——引用者注)的三部小说被收到同一个集子里,除了主人公都叫王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的主题 ….. 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 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王小波是位思想家,他能思索到生活的本质,就如他在书中的序言所引用的例子一样,一位画家把伦敦的天空画成了红色,人们对画家的标新立异不以为然,可是当他们离开画廊,走到外面再看伦敦的天空时,他们才发现原来天空真是红色的,因为被污染了。王小波就是一位这样的画家,只不过他的画笔所描绘出来的不是画,而是字,是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人物与故事,也就是“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
他的小说,又像是一面哈哈镜,在镜子里折射出来的怪异与搞笑,就是王小波的睿智思考与悟性传递。因为科技的进步,现在有了三D影像,戴上专用的眼镜才发现,原来王小波早在二三十年之前就拥有了这种超人的视觉,所以他看问题才能那么得深刻全面,所表达出来的又是那么得令人震撼震惊。作家就是思想家与观察家,对此王小波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王小波读书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进行之时,王小波的家庭倍受其苦,所以王的父亲身为文科教授,却不允许他的子女成为文科生。后来高考恢复,王小波就读了工科,虽然他那么爱写小说,可是为了不伤父亲的心,他不得不对现实作出无奈的妥协。
本科学的是工科,可是到了美国取得的学位却是文科硕士。回到国内,他到了大学教书,却又不为虚名所累,甘心放弃教职,做起专职作家,把毕生的精力与才华都献给了写作。这就是王小波成长的轨迹,文学的吸引力令他与之不离不弃,并在漫漫人生路上,几番挣扎后,终于殊途同归。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获奖小说,代表了他的名片与价值。在这一部小说里,王小波用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和一系列被颠倒的面目全非的人物,无情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狂热与扭曲。今天再看这部作品,读者除了深深的叹息,就是看到了王小波创作手法的高明与独到,令人敬佩有加,感慨非常。
王小波以漫不经心的口吻,叙述了一对男女间匪夷所思的性爱故事,看上去是一个天方夜谭,可是看后仔细想想又是一种实实在在。就好像王小波是倒立于地面之上,倒着看他所看见的人和事,倒着解读他所认知的社会。所以,这种颠覆令他的小说,在惊世骇俗的表面之下具有暴强的张力与震撼力。
主人公王二,一个落难于云南边寨的北京知青,举目无亲,孤立无援,常怀恐惧,并屡遭欺压与凌辱。惊慌无助的他,又正处于青春年少阶段,一个二十一岁人,荷尔蒙的强烈觉醒令他的身体躁动不安。其实,在当时,与生俱来的性,也只是他身上仅有的那一点属于自己的长物了。同时,也只有在性的幻觉里,他才能真正可以摆脱别人对他的束缚与牵制,任他异想天开、乐在其中。
“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黄金时代》编者语), 将性表现得既轰轰烈烈又放浪形骸。为此,王二是这样为自己解释的:我身上带有许多伟大的友谊,要送给一切人,因为他们都不要,所以都发泄到陈清扬的身上了。
王二的遭遇与应对,看上去是个巨大的玩世不恭,不过更是一个令人无法不正视的黑色幽默,王小波借助这个手段来揭露并控诉那个疯狂年代的残酷与荒谬。尽管难以想象,可是那种畸形的生活所造就的,也只能是这种畸形的人格与故事,并且无论你承认与否,这种扭曲的人生就摆在那里,无法漠视,难以否认,令人欲言无语、欲哭无泪。所不同的是,大多数人懵懵懂懂,意识不到反常的存在,而王小波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锐利的眼和一支剔透的笔,所以他看到了,感觉并认识到了,还写了出来。这就是天才的不同与重要!
书中的女主人公陈清扬更是一个牺牲品,她无端被歧视,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她漂亮并正派,恰好她又是臭老九,这个身份在当时的社会,是紧排在地富反坏右之后的,是又一个可以被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记号。她本来是厂部医院里的医生,因为不顺从军代表的骚扰,而且还毫不吝啬地赏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就被贬到农场基层当队医。
陈请扬身上的这些个与众不同之处,再加上她才二十六岁,这令周围的人无法忍受与认同,于是各种谣言不胫而走,辱骂之声也不绝于耳。为此她非常苦恼,急于证实她的清白。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之后,有一天她突然开窍,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清白,那就证明自己的不清白好了。她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
她把众人的污蔑都接了下来,承认自己就是个破鞋,也索性就在每每遭受批斗之前,先把一双刷洗得干干净净的胶鞋,用两根鞋带相连自觉挂到自己的脖子上。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她这样做了后,效果出奇得好,人家不再说她什么了,为什么呢?因为她不再冰清玉洁了,她跟众人一样了。从此她解放了,她的身心也有了从未有过的轻松愉悦,她顺从了现实的虚伪与肮脏。
本来表现文革悲情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有些也很感人,很成功。可是能像王小波这样写的还没有第二个人。一个扭曲的特定时代,众多扭曲的灵魂与人格,都在这部小说里粉墨登场,令人看到并感受了将人变成鬼的丑恶与辛酸。可见,幽默与反讽是王小波笔下的锋芒,他唾弃眼泪与悲伤,只要滑稽与超越。小说里自始至终都是王二这个小人物的述说,可怜巴巴却又想入非非,听上去没心没肺,但是留给读者的,却是挥之不去的震撼与刻骨铭心的痛。
王小波的才华不因为他大器晚成而被缩水。他浪漫主义的文学表现手法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一帜独树,令人景仰。“他以其尖锐的批判、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黄金时代》编者语),对反常的现象进行了最彻底的讽刺与鞭打。他的行文诙谐流畅,收放自如,不留痕迹的叙事风格下面,却是滔天巨浪,拍岸惊涛。有着丰富经历与惊人才华的王小波,终于厚积勃发,应运而生,以如椽之笔,著书立文,还原、解读并反馈与历史。
就在王小波成名的一九九一年,香港流行乐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了。这就是那位写作并率领beyond乐队成功演唱《光辉岁月》的音乐人黄家驹。六年以后,一代文杰王小波也离世而去。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并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创作甚丰又扬名大江南北的青年才俊。然而还有一个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留下了一部有着相似名字与意义的作品。黄家驹的《光辉岁月》在流行歌坛早已成为公认的经典之作;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也成为文坛的惊世之篇,至今依然无人能出其右。
两位天才都过早地离开世界,可是他们的歌声与文字却始终鼓舞着人们——在光辉岁月里创造离奇的故事,并勇敢地度过属于自己的那个黄金时代。客观环境不是一个人可以有能力逆转的,可是自己的心态与思维却是可以控制的,并因此可以使自己在面对苦难时风淡云轻,不至于受到致命干扰与破坏。所以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王二不止一次地向自己,也向女主人公陈清扬强调与夸耀,在云南的岁月是他自己,也是陈清扬的黄金时代。即便是有点儿沾沾自喜,王二也有资格这样做。因为王二的故事,正是一个荒诞岁月里的离奇故事,大俗超凡,惊世骇人。
写到这里,不免有了一个好奇,在那样一个荒诞不经的年代,连人身自由都没有的王二与陈清扬却还都拥有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处在盛世今天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黄金时代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可是它在哪里?过去了,还是仍在璀璨着?别人不知道,但是我们自己应该知道,因为它就在我们的心里,被我们收藏于心。不过,问题是,我们能像王二那样,有资格为此而夸耀吗?这是要害所在,值得扪心自问。
当然,言归正传,但愿这荒诞的岁月不因为成就了离奇的故事就有存在的理由,如此这般的故事还是没有为好。没有了荒诞岁月,世界会更美丽,王二和陈清扬也会更幸福。王小波也会以另一种方式表现他的天赋与才华。然而,历史毕竟又不是虚无的,王小波来了又去,一个主要的目的应该就是为这段历史留下一个文学上的记录与见证。王小波的任务完成了,并且完成得很好,很出色。后来的人,有理由高举着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拒绝任何类型的荒诞岁月卷土重来。
电影山楂树音乐:隔河相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