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及文化的优势与不足

胡说—八道。胡言-乱语。 但不骗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中文的一个优势
通常认为一个本科生不外认识三千个中文字,会用的通常不超过一千。
这三千个中文,基本上与一个学业较好的初中生的识字量差不多。
(90年代的电脑内的一级汉字不足4000字已基本够用,同时里面的许多字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或怎么念)
这就给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汉字为主要文字的国家,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普及较快。
而且识字率比较高。
我外婆,从没上过学的一个农民,待她去世时,不仅能基本看懂报纸上讲的东西,也会念经文。现在就是要我看Toronto Star 我也觉得头痛呢,至少一半的内容都看不明白。
所以在中国很难体会到“一个知识阶层”的存在。好象专家与砖家没什么大的区别。

2. 中文一个致命的弱点
由于中文的语言是这种特点——决定中文在用于科学研究时缺乏一个“专业词汇”,一词多义成为必然。当然可以|“创词”,但中国科技界及文化界都很少创建新词。相反,在西语系的国家,通常一个专家首先就是个专业词汇专家。当然这个缺点也明显,一个人不突破专业词汇就进不了这个领域。在中国这种障碍小很多。这就出现了在中国“教育家=领导”,“领导=经济学家”怪现象。
没有足够的专业词汇——结果就是不能准确表达研究的对象。研究结果当然就不精确了。
比喻,在这里我用中文、汉字、语言等有时表达只是 中文,有时表达指 使用汉字的人等,这种表达是不是很不合适呢。如果用于科研,也就是个灾难。这也是在汉文化圈内,限制科学文化研究的水平。

3. 历史的必然?
在唐汉之前,似乎已鼓励穷人、平民掌握一般的知识,并作为教化的手段。而且中央政府总喜欢用专制的手段去正文字与废除一些文字。字词量一直比较少的水平。
相反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穷人、平民基本与识字读书没什么关系。知识掌握在有贵族与教会手中。而这一阶层的人也乐于创造更多的新词。
这是不是历史差异是不是成为这种现象的必然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