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宝塔糖”的故事很古老了。那时候,国营商店的点心,有这样一些:鸡蛋糕(外型有点像西方的Muffins,玛芬或小松饼)、蛋心圆、米子糖(爆米花做的块块食品)、水果糖、薄荷糖(方块的)、牛皮糖(喜欢自己用两根签子搅拌)、山楂片、堆烧饼子(小圆烧饼)、九黄饼、麻果或麻条(有芝麻的甜面食)、麻花、京果(白糖包裹的甜面食)、糖稀馓子等等。自己家里还可以做打糖(一种姜糖)、猪耳朵(甜或咸的油炸面食)、炸烤饺子、炸虾片(玉兰片,一种甜面食,膨化食品)、炸花生米等等。有时候,工厂食堂卖的发糕(甜食)、糯米饺(甜食)、汽水粑粑(甜食)以及油饼、糍粑等等,老家还有独特的八宝粥,也可以作为零食点心,因为那时候,点心实在是太少了。
点心多的年代,是从“六一”儿童节的点心袋开始的(我在本系列的最开始有讲)。那时候的饼干,硬梆梆的,干巴巴的;后来才有了长饼干、圆饼干等不同形状的饼干,而且糖果的种类也多了。也许是家里经济条件改善了,才有机会买更多更好的点心吧。70年代以后,父亲每次去上海、南京、大连等地出差,就会带回来一些糖果,牛奶糖比较多,也有夹心水果糖,还有上海的怪味豆。
80年代初期,大街小巷里面的小吃,也多起来了,一些当地人挑担子卖,如芝麻打糖、棉花糖、顶顶糕、绿豆糕、云片糕、油炸花生米、油炸蚕豆等等。“倒爷”们下海的初期,全国各地的食品,有很多都进入我们那个小城市了,比如果丹皮、陈皮、话梅、口香糖、广州华夫饼、克力架、巧克力、上海奶糖、孝感麻糖、北京蜜饯、北京茯苓夹饼、各种各样的八宝粥、各种藕粉、黑芝麻糊等等,尤其是膨化食品很多,圆的、长的、片片的,各种各样的;进口食品也有了,如美国的甜麦圈、咸麦圈等等。而本地的食品,就只剩下九黄饼、绿豆糕、麻花、各种瓜子等等了。
真正大量品种的饼干和糖果上市,还是90年代初期,而且那时候,蛋糕,尤其是生日蛋糕也开始流行了。那时候最好吃的饼干,就是各种夹心饼,大陆的(夹心苏打饼、华夫饼)、台湾的(3+2康师傅系列)、进口的(最著名的就是“奥利奥”)等等。方便面、快餐面的种类也是无法计数,而且还有很小包装的,属于快餐了。果冻也是那时候开始流行的,后来还出现了水果果心的果冻。膨化食品中,米果是最好吃的,现在也有。跳跳糖是那时候最热门的糖果之一,后来还有白色巧克力、美国的蓝箭、绿箭(口香糖)等等。不过,也有很多食品,属于街道小作坊生产的,卫生状况令人怀疑。一些点心有花花绿绿的颜色,学校门口最多,儿子就喜欢那些。
老家有好几家蛋糕店,是经常要光顾的。最有名的就是“妞妞”蛋糕店。除了平时的各种类型的蛋糕,还有生日蛋糕、婚礼蛋糕、祝寿蛋糕等等;此外,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都会有很特殊的点心,比如“鱼香肉丝”的月饼、牛肉月饼、花生仁心的凉糍粑、各种肉粽子、寿桃,还有各种动物造型的甜点、添加各种水果的面包、蛋糕等等。父亲60大寿时,我们在附近一家蛋糕店定做了1米直径的3层大蛋糕。寿宴上十几个人,居然没有吃完。
90年代中后期,点心就更加丰富了。除了以往的甜食,又有了新的品种,如软糖、橡皮糖、各种进口的薯片、果仁巧克力、徐福记系列、旺旺系列、娃哈哈系列等,还出现了很多咸的、辣的、酸的点心。牛肉干是最流行的,还有各种肉松、鱿鱼干、火腿肠、快餐肉(午餐肉)、中国汉堡等,还有麻辣牛肉干系列、麻辣香干子系列、麻辣小鱼系列、麻辣萝卜条系列等等。很多这样的点心,属于餐前小菜了。曾经有一种叫“乡巴佬”的鸡腿,真空包装,黑黑的,一看就觉得是劣质食品。那时候,我出差机会很多,经常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每次都带回来一些新奇的食品,什么驴打滚、老婆饼、梅、蜜饯,还有香蕉饼、无花果、椰糕等等。
21世纪,新的点心品种有:各种蛋黄派、各种果仁(如腰果、开心果等)、酒心巧克力、巧克力豆、日本的和果子、越南绿豆糕、QQ糖、各种木糖醇、各种清凉糖等。苏丹红事件后,各地的食品安检就比较严格了。在加拿大,虽然也有很多来自大陆的食品点心,但多数都不是“顶级”的点心。多伦多“顶级”的点心,多数都是来自世界各地,当然也有本地产的,如各种果仁棒(条)、各种巧克力、各种薯片、Excel口香糖,掺杂草莓、蓝莓或葡萄的各种麦圈、麦片,还有日本的巧克力棒、日本的和果子、各种布丁、各种巧克力饼、各种蛋糕、各种Muffins等等。如果想吃辣的,只有唐人街超市有少量的麻辣香干子和麻辣萝卜条,每次就只能买一次,第二次再去,就没有了。
并不是所有西人食品都是适合中国人的。有一次,我买到一袋加醋的薯条,结果只吃了几口,就仍掉了。还有一些中东的食品,味道也是怪怪的。看来,要摸清楚多伦多市场的点心,还得花点本钱和精力。如果要从中国带食品点心来加拿大,香干子和鱼是可以的,但牛肉干是绝对不能的,否则,等着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