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这是《诗经》的首篇,大概也是最广为传颂的国风之一。耳熟能详让此诗变得浅显易懂了,几乎不需要什么解释,读者就能明白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和要表达的主题,一幅美图美景跃然眼前。
远处的沙洲构成图画的远景,雎鸠的关关之鸣是画外之音,清澈的流水和翠绿的荇菜是图画的背景,主景是体形姣好的采荇少女,采荇时肢体的左右摆动与河水的流动、荇菜的摇曳交相辉映,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啊?让人陶醉!于是你就不难理解图中作为副景的那个青年男子为何会一见钟情,倾慕不已了。
现代电影的特写镜头和蒙太奇手法可能会把上面提到的那些景物人物一一聚焦真切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效果应该也不错。但我以为那样的处理方式是以客观者的身份和眼光来观察的,是不符合原作者真实的创作情境。在我想象中应该是在一个春天的清晨,一青年男子睡醒后听到雎鸠的关关之鸣(这有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味道),随后信步游走,原来关关之音来自河中的沙洲,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突然一个美丽的身形跃入眼帘,窈窕淑女,此为未闻其声,但见其形。然后他静静地观察那美丽的少女,蓝绿纯净的河水,嫩绿柔软的荇菜,都成了一种陪衬,烘托出少女不加任何修饰的的自然之美,让男子怦然心动!
澎湃的爱慕之情激励着青年男子勇敢或者说莽撞地去求偶,结果初次遇挫,这明里是写男子,其实暗里是颂扬少女的“淑”,试想一个少女如果随随便便就答应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男子的求爱,你会怎么看待这样的少女呢?
求偶不成的男子不但夜里辗转难眠,白天还常常看到采荇少女美丽的身影,这对他来说是怎样的苦闷和煎熬?哀而不伤,是此诗的一个优点,那男子不是一味地消极退缩,而是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更乐观的心态去追求自己爱慕的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爱情需要时间,心灵需要磨合。故事的结果怎么样,作者没有写,我们也无从猜测,但诗中男子那种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和追求方式给读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想象与期望。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读这样纯、美的诗真有一种心灵在空中飞翔,肢体在清流里沐浴的感觉。
《诗经》的简单、质朴和纯美在这首诗里表现的很充分。语言的简单和质朴一方面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在那远古的时代还没有创造出复杂的语言,处于语言的婴儿或少儿时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就是那时我们先祖的心灵象赤子一样淳朴。
当然,这样的简单、质朴和纯美在经过对比后你会有更加明显的体会。河流、花草和虫鸟一般是描绘春天的主导性元素,像我们熟知的“莺飞草长,杂花生树”,“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江花红胜火”等。此诗提到了河流,荇菜和雎鸠,基本是白描,其中的美景和妙处需要读者去想象和体会。美女如水,作者将故事的场景设在河边,而不是设在山里或者是采桑采茶的田陌里,我想这不是一种偶然。
对周围的景色作者纯用白描的手法,对于人物也同样简单,只言其身形窈窕,而对其身体的具体部位,如五官、肩、腰等没有任何的描写。后来的曹植在《洛神赋》中对美女的形神和服饰做了详尽描述,极尽敷华掞藻之能事,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我看来,自古以来,对美女描绘之繁复,没有能超过《洛神赋》的。有了这些对比,相信你会对《诗经》的简约之美有了更深的体会。
《关雎》一诗描写了人类最自然的情感之一,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在后世的诗词歌赋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它的痕迹和影响。比如,《登徒子好色赋》中后半段秦章华大夫描述的采桑之女,基本就是《关雎》的翻版。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对照一下,不难发现其中雎鸠换作了鸧鹒,河边换作了桑园,采荇换作了采桑,琴瑟钟鼓换作了吟诗,当然,其对采桑之女的形神描绘更丰满了。但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情感远不如《关雎》来的单纯自然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