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螽 斯
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
这是一首祝福别人多子多孙的歌,希望子孙兴旺,象展翅飞的螽斯那样密集众多。
这首歌结构和节奏都非常简单明快,象船号子,主题也很明确,基本不需要做什么解释就能明白。
种族的繁衍是自然界所有物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天性是本能。春天,池塘里青蛙产下的黑压压一片片的卵,会让你会心一笑。秋天,三文鱼历经艰险回流产卵的壮观情形,会令你震撼,感慨万千。
同其他的生物一样,我们的远祖对后代的繁衍也孜孜以求,大概是满足生存后的第一要务吧。当然,在这首歌里我们的祖先只表达了单纯美好的想法,并没有也不太可能有太复杂的想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开始通过道德,法律等手段来强化这一观念,以确保后代的繁衍昌盛。于是就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七出”里的无子可休(妻子生不出儿子可以休掉),还有“三妻四妾”,妻子不可以嫉妒的“妇德”等等。
有了这样的概念,再看《毛诗序》对这首的评注“《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也就不觉得奇怪了。显然是对原诗的发挥,给多子多孙这一原始单纯的愿望披上了一件华丽的道德披风。所以有人诟病《毛诗序》有时穿凿附会,也是有根据的,此篇即是一例。
我相信《螽斯》最初的创作是出于一种最原始的本能的单纯的动机,那就是歌中明明白白反反复复唱的希望子孙象螽斯一样繁盛不绝。在那个远古的年代,肉体的生存和延续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更直接更重要,先在这地球上生存延续下去,精神的东西以后再说。
------------------------------------------------
附注释:
螽(zhōng)斯:虫名。俗称蝈蝈。体长寸许,绿褐色。雄虫的前翅能发声,雌虫尾端有剑状的产卵管。形似蝗虫,而实非。
诜诜(音申):同莘莘,众多貌。
振振(音真):盛貌。
薨薨(音轰):众也。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
绳绳:不绝貌。
揖揖(音集):会聚也。揖为集之假借。
蛰蛰(音执):和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