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忧郁症的一剂良药----妈妈咪呀
昨天打开电视,发现BBC第三频道正在播音乐剧“MAMAMIA”。心里一阵高兴,赶紧坐下来,正好演到Donna的那俩闺蜜一起唱那首“Youare the dancing queen” , 多么棒,多么蛊惑人心的旋律!早就听说这部音乐剧超级好,但我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不过就是百老汇人折腾出来的闹哄哄的闹剧罢了。后来拍成了电影我也不知道,结果我在中国去绍兴玩的时候,居然阴差阳错地在住的饭店里看到了。真的是出乎意料的好,后来又在飞机上看了一遍,此刻看着仍然兴趣盎然。如今有多少片子还可以经得这样看!这部电影是2008年才根据同名百老汇音乐剧改编成电影,上映后据说第一天英国就创了个首映最高票房纪录六千多万英镑,美国,加拿大也是打破了多少亿美元的票房纪录。反正我也记不清了,总之是大火了一把。不知为什么我当时却并不知道,或者说听说了也没在意,(我没来得及在意的事是太多了,而且最近还越来越多。)这部剧真是太棒了,让人看了又想哭又想笑,又心酸又温暖,又滑稽又可爱,又怀旧又时尚。据说当初音乐剧在百老汇上演时,每一场结束时观众都会疯狂地和演员一起又唱又跳,我完全相信,如果我在场我也会。它用音乐舞蹈剧情整个把你的喜悦细胞打开,让你疯狂,让你情不自禁……。
要说这个故事本身也并没有什么新意,一个曾经热情奔放的年轻女孩与三个男人发生了恋情,结果虽然有了孩子,却没有留住孩子的父亲,最要命的是,她甚至都不确定谁是孩子的父亲。不过,反正都没有男人,谁是父亲就显得不重要了。她一人在希腊的一个小岛上开了一家小旅馆,苦撑经营,含辛茹苦把女儿养大。如今女儿要结婚了,在父亲缺位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儿,内心却极其渴望有父亲的手牵着,把自己嫁出去。 女儿偷看了妈妈的日记,知道她曾有三个男朋友,便背着妈妈邀请这三个男人前来参加她的婚礼。故事由此展开。
古往今来单身母亲的故事太多了,男人不负责任地播种,女人差强人意地承受后果,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式的女性坚强已经是屡见不鲜,不足挂齿。那么“妈妈咪呀”又怎能把这样一个俗套的故事弄得超凡脱俗呢?
当然这首先必须感谢阿巴乐队(ABBA)的音乐,没有他们的音乐,没有那些脍炙人口的旋律,观众就难以如此的为之疯狂。但是如果没有卡瑟琳温馨的故事把这些曲子连贯,那再好的音乐再好的歌曲也只是音乐歌曲而已。第二,剧作者用妈妈和女儿,来表现两代人在爱情婚姻人生观念上的碰撞;用三个妈妈同时代的男人和两个妈妈的闺蜜一同满足了那一代人怀旧的情怀;同时还展示了某种像昆德拉所说的人生的轮回,历史即使重演也不会再是简单的重复。作者用她的智慧聪明让故事发展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妙趣横生。
妈妈唐娜年轻时正逢嬉皮士盛行,打破禁锢性解放的年代。她热情奔放,迷恋流行歌曲并且还创建了自己的搭档组合,风靡一时。当然她也为自己的轻率付出了代价,男人们离自己而去,二十年自己独自把女儿带大。这的确让人心酸,每个女人都不希望这样,但说实话,这也并不比结了婚又离,或者一次浪漫爱情也没经历更令人沮丧。
女儿长大了,二十岁,从来都没离开过这座小岛,从来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活就决定要结婚了。妈妈唐娜说实话并不希望女儿这么早就结婚,试着劝女儿三思。可是女儿回敬她一句,我就是要结婚,我可不想让我的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她对母亲恋爱观的挑战令母亲黯然神伤。性解放之后的一代渴望的是传统家庭的回归!非常有意思。
无论如何,唐娜在二十年之后与年轻时的恋人不期而遇确实差点让她崩溃,就连和她一起长大变老的闺蜜们也没见过她如此地绝望。但是当她们知道其原委后,一首曾经让她们为之疯狂的“Youare the dancing queen”就又让她重新振作了起来。有什么不得了的,不就是三个臭男人嘛!二十年,虽说她不再是窈窕少女,虽然现在最多也就是个风韵犹存,但是,那又怎么样!她和她的三人组合,重振旗鼓,在女儿婚礼前的女人派对上大放异彩,让全岛的居民目瞪口呆,也让在一旁偷看的三个前男友心潮澎湃……。
现代的女性再也不会是简·奥斯汀笔下守株待兔的待嫁女,也不会是张爱玲《金锁记》里的心理阴暗的七巧,更不会再是古训一失足而留千古恨的例证再现。经历了就经历了,是苦是乐,是福是祸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幸福随时都会来敲门。即使生活不可能复制,不可能回到你当初的纯净,但快乐,即使掺拌着辛酸和苦涩毕竟也还是快乐。妈妈咪呀让人们乐此不疲,它的魅力就在于此。
顺便多说一句,那首“Thewinner takes it all”,据说被认为是女人不可错过的三首歌之一。我以前听过,觉得好听,但是只有在妈妈咪呀中听唐娜借用这首歌向山姆倾诉衷肠,才会让你泪流满面。
编剧把ABBA的歌彻底地融进了她的故事,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