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非你莫属》海归女对掐主持人有感(图/视频)



近来,一次职场选秀《非你莫属》海归女对掐主持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网民舆论几乎一边倒支持海归女刘莉莉,对节目的众嘉宾老板团,尤其是对主持人口诛笔伐,称主持人是史上最二的主持人。在这场招聘秀中,有几个话题让许多看客津津乐道,如莎士比亚和“英雄双行体”,应试者的态度,有关中国,有关海龟说话的中英混搭,应试者可不可以装等等。

前几天看了那场招聘选秀节目,感到确实挺有意思,主持人和应聘者都有独到之处。网上评论很多了,现在主要对其中应聘面试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评论一下,也许对人们有些启发,顺便说说海龟和国内文化的一些冲突。

招聘者言过其实,喜欢说貌似高深的话或引经据典

在应试中貌似高深,引经据典,把话说得比较大,其实这木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当听众不太明白需要解释时,你需要深入浅出的给人解释明白。在这场秀中最先引起争议的“英雄双行体”,尤其是和莎士比亚联系起来时(我当时听着也比较新鲜),当一嘉宾希望得到有关解释,并说是不是指老莎的十四行诗时,作为观众,我也想张长见识。

刘莉莉并不像如数家珍般解释,而是有些支吾,回答:“IT'S A KIND OF....OH,SORRY”(不小心带出英文了),又说很少被人读到。当时被主持人打断,转到另一个话题。刘莉莉是否真知道“英雄双行体”,老莎是否写过神马“英雄双行体”诗文从此成了一桩悬案。

(事后俺查了查,不到五分钟,就知道啥是“英雄双行体”了。但要说老莎写过“英雄双行体”可能有些不太靠谱儿。老莎的十四行诗里虽有“英雄双行体”的影子,要说喜欢老莎的“英雄双行体”就有点像说喜欢李白的对联,或说喜欢李白的宋词一样有点儿不伦不类。不过这需要专家裁定老莎是否写过“英雄双行体”的诗,这儿就不多说了。如果一个人真是了解老莎的所谓“英雄双行体”并非常喜欢,那么当人有疑问时,顺口背出两段并加以解释应当是很容易的。“英雄双行体”并不是很偏,我问过一理科生,人家虽不知其具体内容但大致知道是外国文学-诗歌的一种体裁。“英雄双行体”和老莎联系起来的确有些偏。)

其实引经据典,喜欢夸大,这木有什么太大问题(相反有时可能起到好的效果,如刘的另一次引经据典是当被问到为要找杂志的工作,答道:马克思说过“杂志比报纸更能够传递信息”。虽可能让人感觉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句话是不是还适合现代,但在当时的情形下,也还算可以),不过过分引经据典就有些拉大旗作虎皮的嫌疑了。

在国外,如果不夸大自己的成绩,不把简历弄得引人注目,不把芝麻说成西瓜,简直就不可能得到面试的机会。招聘者其实不会百分之百相信简历上的东西,否则还要面试干什么,劳民伤财的。在国外如果不自己吹,不干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事,而非要学神马姜太公钓鱼,或幻想能被三顾茅庐,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记得以前我找工作和head hunter见面,当听我介绍完我以前的经历时,人家很就很明确的对我说,只要是你做过的,即使是和别人合作的,在面试时一定要说我做过什么(I did),不要说我们(we did),总之就是要突出自己。但是如果你不能把这些融汇贯通,无限拔高,当在别人需要解释举例时不能顺口说出合适的答案或例子,那就是装了,还不如实在一些。其实能用平凡,日常的人和事作为自己的论据就很不错了。例如在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也经常举很普通很简单的例子,如水暖工Joe plumber就因此而名声大噪。

反诘提问者

主持人问“为什么要学英语专业”,刘反问“我们为什么学习语文”。虽然有人认为这个回答很“机敏”,但是面试时,应试人应该尽量避免对提问者反问。合适的做法是正面回答:因为什么什么所以学习英语,就像我们还要学习语文一样。

另一个我觉得刘莉莉说的不妥的是当嘉宾质疑她以前的工资时说“在华尔街英语,课程顾问一个月拿2万是很丢脸的事”。。。这个回答是我唯一觉得刘莉莉做的很不妥当的地方。

语言混搭的及提到中国的问题

我出国之前也接触过一些说中时不时加几个洋词的,当时觉得挺反感的,没想到出国久了后回到国内和朋友交谈,虽尽量注意全用中文,不加洋文,但偶尔还真是能被卡住壳儿,不用洋文不知怎么表达。和有些人交谈语言混搭,有时很让人反感。估计当时主持人对刘莉莉加了英文时就有了成见,虽然当时还没发作。

接下来问刘为什么回国时,刘答道:“我在新西兰待了3年,发现中国变化好大,再不回来会傻掉”。很平常也很实在的一句话,没想到主持人莫名其妙的暴发了不满:“等下!为什么我在和你沟通的时候,浑身一阵一阵犯冷呢?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待在自己的家里,还要用大写来称呼吗?”。这让我想起多年前,陈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你们中国人,怎样怎样。。。”陈冲那时的确恶心了不少人。可是刘的那句话是站在呆在国外的角度,用中国称呼自己的国家,这很正常不过,但不知什么原因,让主持人hold不住,从此以后这场招聘秀,就便成了挑刺,人参公鸡秀了。

嘉宾们有可能受到主持人影响和主持人一起,对刘也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称其‘笑容狂浪’‘目露凶光’,对人‘狂浪、蔑视、恨’,甚至质疑刘的家庭教育,说刘具有攻击性,和同事相处不会好等等。但在旁观者看来嘉宾及主持人才是咄咄逼人,有时没有修养,互相抢话打断对方的发言。说刘具有攻击性,简直就是倒打一耙,其实小刘也就是针尖对麦芒,毫不退缩,比较defensive。难道期望所有被面试的人受到攻击后都唯唯诺诺,逆来顺受?

据说,国内的招聘市场对求职者来说及其严峻,求职者大多跟孙子似的,为谋一份生计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海龟中除了少数如(内)外企高管或自己创业有了一定规模,或作为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回国等人比较风光外,大多数海龟更国内一般求职者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招聘者难免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甚至对应聘人有一种施舍的态度。在《非你莫属》中,嘉宾们一个个坐在龙椅中,而应试者站在台中央,让人觉得有些像犯人接受法官审判的样子。

事后,一些观众及所谓准海龟或海带也符合一位嘉宾指出的,如在国外应聘刘莉莉的态度很可能也不会被录取,这可能是事实。但是国外,面试叫interview, 这个词有两部分组成:inter+view 意思是个互相了解交流的过程,双方平等,互相选择。中文翻成面试,并没体现interview双方平等交流的含义,反而隐约有主动及被动,应试人被挑选的意思在里面。在interview中招聘人了解应招者的能力,应招者了解公司的项目及企业文化,通过这个过程使双方互相了解,大致知道将来在工作中相互是否能够适应。

从我过去经历的一些面试来说,招聘者对应招者可分为,(1)找应招者弱点或缺点,专门找茬挑刺显示比你高明的(want to beat the hell out of somebody);(2)非常友善,通过面试想方设法寻找挖掘应招者的能力和优点;(3)再有就是1和2混合型的。

碰到第二种情况,应该是很不错的,面试过程会轻松愉快,如果能被录取,会有很不错的工作环境和同事关系。应试者在面谈时很难十全十美,有的地方回答不好或不如意,应尽量调整自己,在别的地方找回来,给自己在在招聘中加分。如果碰到第一种情况,就当是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如果没有其它选择,即使被录取了,那种公司的工作环境也不会好,尽早想着跳槽吧。

整体来说,刘莉莉在《非你莫属》整场表现,除了专业能力没能展现出来外(如最后一个灭灯指出的那样,但这很大的成分是客观原因),在众嘉宾和主持人的围攻中,在应变上还算机敏,有时甚至还不失幽默,整场并没有怎么失态,有些儿“舌战群儒”的味道。这对于一个二十四岁的(小)女子来说,尤其是在本应公正的主持人及众老板的围攻中,算是相当不错。假如那些老海龟,如唐骏,李开复,张朝阳,李彦宏等乔装改扮参加《非你莫属》节目,在那种氛围下不知能是什么样子。其实在国外许多公司招聘中专业知识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当然也不能一问三不知),关键是一个人的能力,是否面对困难,解决处理问题,是否能够不断提高自己。

对于那种找茬挑剔的招聘者,也是一种历练的经历,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针对不足加以提高,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对刘莉莉来说那是:此处不留姑奶奶,自有留姑奶奶处)。刘莉莉《非你莫属》遭全体灭灯,现在不是好些人都对她有意,据报道刘莉莉已经获得了《男人装》的邀请。

至于主持人,以前看过他两场《非你莫属》,感觉他只能应付月薪要求2千到5千水平的应聘者。这次对一个小海龟就hold不住了,竟然对处于弱势的女孩儿进行人参公鸡,不止一次说:“为什么我在和你沟通的时候,浑身一阵一阵发冷”,我想问,主持人您肿么了,是不是身体有病,需要看医生了?


《非你莫属》2012.1.9


《非你莫属》刘俐俐自拍视频回应网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