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过年帖样板戏,老戏了

会周游在亚太国家之间,看到什么就放在这里啦。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周围的坡人过年看电视大多数只看5频道,8频道或U频道。5频道是英文频道,一般没有过年的综合节目,受英文教育的华人也过年,就是聚在一起吃,要么出门挤农历新年的倒计时活动,所以在新加坡过年,到零计时倒数时,街上并不是万人空巷,但鞭炮是严禁的,大概怕引起火灾,消防救火的救不过来。受华文教育的有追看8频道节目的,但新传媒这两年,青黄不接,新人跟不上趟,有些知名度的艺人都纷纷进了学府深造或出国留洋,总之一个国家的演艺世界,还要靠41岁的范文芳(Fann Wong, 27 January 1971生人)这样的资深阿姐来撑门面,那真是没什么救了。

移民则习惯追看具有悠久历史的《春节联欢晚会》途径已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订闭路啊,签麒麟啊(网络电视,不久前在珊顿大道设立了办公室)或看8频道大年初一的录像。

春晚的节目类型,对我这种没年看现场的还是比较熟悉:歌舞和政治正确这套自然一门清,主要留意语言,已经跟祖国脱节了,不能距离太大不是,所以依靠各种途径力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别落后太多。戏这部分,纯粹是要以讨喜/提气/政治正确/喜庆登场的才会被选登春晚,经典的桥段/折子戏都是看不到的。



不要说坡人,就是国内的绝大部分的年轻人也不喜欢看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没耐心品味,听不懂戏文念白,对剧目的背景不了解。我记得那年在已经被拆了的长安大戏院看戏的时候,观众都是叔叔阿姨辈以上的,但戏院还是为了极小一部分的年轻人准备了侧幕:左边是原戏文,右边是白话翻译;你相像一下,这人得有几双眼睛,在看戏台上的作派时,还能看完了左边看右边啊?经济商场上的供求关系也适用于这里,没有观众群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戏就唱不下去,国粹以后就没人传承,就成了取悦洋人的玩艺,就会越来越跟着洋人的口味走,最后大概就剩下武打/猴戏这些门外看看热闹的东西了。抬杠也是,看到了就剩下武打的时候,就说明人心散了,队伍难带了。

古戏文难懂,那就看现代的吧。老实讲,江青在这件事上是有贡献的,搞的几个样板戏怕是极致版了。京剧的改革受这个行当的限制,特别是做派,生旦净末丑的作派定式,身段都不够柔软(要看若软的还是要看昆曲),肢体语言一被限定,虽然角儿们有自己的行头,但基本框架在那里也难出格。所以就只剩下唱念和胡琴了,唱腔叫好的就那几个。

说到年前忆苦思甜,其实是非常必要的,跟过年要作环境大扫除一样。精神方面的扫除可以借助贺岁片/阅读/看电影看戏/逛街/写年终总结等等来找找感觉,卸卸压力/烦恼/焦虑/责人自责/遗憾,不用什么脑子都应该做的,目的呢,为了作一个心理更丰满/更健康一些的普通人吧。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