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父母的压力比学校大得多
由于父母既有的虚荣心,他们往往不注重孩子的真才实学,不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全面发展。这样,虽然有很多人考上大学甚至博士,但一生的成就仍然平平。而父母却认为孩子已经是名牌大学生了,是硕士、博士了,就已经是成功的人了。
他们的成功标准就有问题。他们追求的只不过是阶段学业上的成功,是表面上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
按我的理解,父母应根据子女的特点,尊重子女的意愿,把子女的各方面潜力发挥出来就是成功。你可以上清华,也可以上普通师范;你可以当教授,也可以当小学教师。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要千篇一律。只要你在某一个方面尽了自己的才华,你就是成功的。
另外,不少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拼命打造孩子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如果孩子身体和心理素质都不错还能挺得住,如果差了,就会适得其反。
许多父母非常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体格是否健壮,学习是否优秀,琴棋书画是否过级,英语奥数是否拿到奖杯……而孩子是否有高尚的品德、稳定的情绪、开朗的性格、良好的人际交友和生存能力却往往被忽略了。父母对孩子太多的情感冷淡、太高的期望以及单一的生活,已经使孩子烦躁了。孩子逃避了,孩子逐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父母过错一:功利教育充斥孩子成长
一些家长,常常把学习看作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认为只要刻苦用功就一定能提高成绩,很少注意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家长常常在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着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背着负担去爬山,难免也就会启动内心的自我防御机制,如装病往往就是为了逃避压力。
父母过错二:不关注孩子的性格塑造
孩子只有在快乐的心情中方可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如果孩子能成为一个快乐学习的人,能够感到学习过程是一件快乐的事,他才能一辈子都喜爱学习、终身进步。他才能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幸福的人生,这一点比其他一切都更为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比如,有的孩子性格冷淡,缺乏热情,甚至抑郁怪僻,是因为父母对他缺乏抚爱,对他冷淡;有的孩子性格消极,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多半是因为父母对他过分地照顾和保护;有的孩子缺乏自尊心,有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般是因为父母对他过分严厉……
父母过错三: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
孩子们喜欢的父母是:和善、鼓励、多抽出时间陪孩子、礼貌用语、尊重孩子的兴趣、当父母生气时不要拿孩子出气……父母如果把孩子看成是发展中的社会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教育方法可能会更理性些。
父母过错四:对儿童心理健康尤其忽视
结果比过程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应认识到结果是第一位的,过程是第二位的。许多父母非常重视教子成才的过程,比如今天要求孩子学习这个兴趣班,明天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大学。如果孩子自身不需要读大学,就可以达成 “成才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就一定要读大学呢?许多父母和孩子,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忘记了读书求知的目的,孩子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最后,出现了读书不知为什么的可悲后果。因此,今天的父母教子要更新观念,一定要记住,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目的比目标更重要。
谁来考核父母
如今这个社会,唯一没有人监督、没有人考核的恐怕就是父母了。难道不是吗?想做父母并不需要资格证,永远不会下岗,至于够不够格,没有人去管。所以,我常在想,如果允许孩子选择父母的话,孩子还会选择我们吗?
其实,孩子不怕父母严格要求,但是希望父母能公正客观;孩子愿意听父母的话,但是渴望父母也能宽容和民主地对待他们;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他们更希望得到有原则、有分寸的爱。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所以,“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父母要有平常心
如今的孩子压力很大。有来自父母的压力,有来自老师的压力,还有来自同伴的压力。有时各种烦恼与压力交织在一起,其影响可能远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今天的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努力做孩子倾诉苦恼、解除压力的好朋友。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