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outh-sparks.com/bbs/redirect.php?tid=2521&goto=lastpost
毛派资料:六七十年代人民收入水平及关于前三十年行政级别工资的若干数据
偶然翻到了一本《北京孩子六七十年代的集体自传》,这本书我们可以对六七十年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有基本了解。
对相关资料,有以下几点感受:
1、行政级别和工资制照搬自苏联,毛主席后来曾对过多的行政级别和过大的差距提出多次批评,这种等级差别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的,我倒八宝山就十分反感按照死人的职务高低分排安葬的形式,这必然也是要打破的,文革时期取消了军衔制,也是毛主席的尝试。
1958年,毛泽东视察了河北徐水时指出:“搞供给制好,过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好,农村作风游击习气好。靠这些,二十二年的战争都打胜了,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就不行呢?我们不马上废除工资制度,但将来要取消。恢复供给制好像是倒退,倒退就是进步。我们要提倡政治挂帅。”
2、当时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虽然不高,但收入情况还是很高的。右派们被下放的时候虽然有些事降了级别的,但他们的工资水平仍然是较高的……
3、当时的差别并不像某些反动文人所说的的最高和最低工资差别与国民党时代还要大,杨奎松的有些话不足信
4、选拔像吴桂贤,陈永贵这样的干部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创举
“到了北京当副总理,吴桂贤仍然每月只拿西北国棉一厂76元的工资。她还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无论是在政治局开会或在国务院开会,喝茶水要交2角钱的茶叶费。吴桂贤每次都只喝白开水,不喝茶水。服务员问她:‘吴副总理,您为什么不喝茶?’她笑笑说:‘我不爱喝茶,怕睡不着觉。’每次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她都要按规定交餐费。她分管纺织部、卫生部和工青妇工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吴桂贤与陈永贵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1975年9月,经毛主席批准,吴桂贤回到西北国棉一厂参加劳动。赵梦桃小组的姐妹们兴高采烈:‘吴大姐又回来了!当了副总理还和咱工人一个样,这才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5、当你了解当时上层统战对象的生活水平之后,对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就更感觉到恶心了……
还有一本书《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资料颇多,但还没有看过
1976年7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去世。后来有报道说,家属按照他的遗愿,把全部存款两万余元交了党费。作为收入最高的国家领导人之一,朱德积建国二十多年的全部工资所得,攒下来的,也不过这个数目。有文字披露,毛泽东的月工资为404元。在中国,工资收入超过他们的大概惟宋庆龄一人。举这些例子,虽说和北京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毫不相干,但从中不难推想,普通人家的经济收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当年,北京市的几乎所有家庭,是靠死工资收入养家口,挣的都是有数的钱。级别和子女人数,是左右一个家庭物质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那时候,孩子在学校填任何表,必有“家庭出身”一栏。一般分为干部(“革干”)、军人(“革军”)、职员、教师、知识分子、工人等几类。
解放后,国家公职人员的收入从供给制过渡到薪金制。国家干部和军人的工资纳入行政级别,共分25级。13级(工资153元)以上算高级干部,17级(工资99元)以上算中级干部。看文件、看病、出席会议、能否订阅《参考消息》、“大参考”,都以多少级来划杠。由低向高,每一级工资之间的差别递增,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北京属六类工资区,大学毕业进入机关的公务员,一年以后定为行政22 级,工资56元。那时的工资级别与职务不完全挂钩,中央直属机关里,十一二三级的“干事”有的是。有个同学大学毕业后分到中组部,干
过一段落实政策的工作,他经手的老干部中,有七级的局长,九级的处长。70年代,吴桂贤贵为政治局委员、副总理,拿的工资还是按以前的级别,几十块钱。军队的级别与军衔大体相靠,大校一般为九、十级,上校为十一、十二级。将军和尉官,以此类推。机关大院的孩子,爱拿家长说事,比着玩。谁的家长在什么机关,谁的家长官多大,谁的家长多少级,甚至家长所在机关的负责人是大将还是上将,是部长、副总理还是副委员长,也牢记在心,尽管这和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不搭界。多年前,有篇文章回忆说,两个军队院里的孩子较劲,一个说:“我爸比你爸官大,我爸四个星,你爸一个星。”另一个说:“别看我爸一个星,我爸让你爸立正,你爸不敢稍息。”
走技术系列的知识分子,工资档次比行政级别拉得开,也就十几个档。以教学系列为例,一级的工资(360元)相当于行政五、六级。那时,一、二、三级是正教授,四、五、六级是副教授,四、七两级为交叉级。四级教授的收入与行政十级相当,工资在200元上下。可见,当年顶有教授或副教授的帽子,含金量是不低的,属于货真价实的高级知识分子。
工厂实行八级工资制,八级工工资在百元上下。学徒工三年出师,转为二级工,国企二级工工资为41.5元(有 “四十一吊五”或“四百一十五大毛”的戏称),街道工厂的三级工才41元,整差出去一级。
衡量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准,不能单看收入,更要看负担的轻重。那年头,独生子女很少,老干部家里的独生子女尤少。家家生一群孩子,五六个甚至十个八个都不算什么,老小与老大年龄相差一代人也不是新鲜事,有的还是二茬、三茬。老婆若没工作,加上需要负担的老人甚至兄弟姐妹、老家的亲戚之类,一个人的收入再高,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儿去。有个部队院里长大的朋友说起他们院一少将,生了六七个孩子,住房、家具、小汽车、公务员,都是公家配的,这是待遇。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他的孩子们,个个衣衫褴褛;家里天天大锅熬粥;如果撤走公家的家具,他的家当连捡破烂的也未必看得上眼。参加过长征、曾任四野副参谋长的苏静中将的孩子回忆说:“父亲每月工资325元,这在当时可谓高薪,但因要养十口人,日子过得依然紧张,记得那时经常每月提前十天就要预支工资。我们兄妹几个平时很少吃到水果、糕点,衣服是老大老二轮着穿,总是补丁摞补丁,鞋子也是母亲一手缝出来的。”①我的一个同学在胡同长大,父亲是一所重点中学的二级教师,工资过百,母亲也是老师,三个孩子,日子就算不错了。他家住南屋,东屋户主是工人,月薪四十多块钱,老婆没工作,四个孩子,平均每人每月合不到十块钱,省吃俭用都过不去,月月举债。那时,北京的胡同里,百八十块钱养一大家子的家庭,相当普遍。
不管职位和级别高低,以当年的消费标准,人均月收入在四五十元以上的家庭,就很过得去了。倘双职工家庭,收入在150元到200元之间,两个孩子,没有其他负担,这属于典型的“小康”之家。那时,国家机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员工,都由公家配给家具,交少量租金。家具上盖着形形色色的公章。个人的财产,顶多是几个箱子。房租、水电费也很低廉,水电自家无表,按户口上的人头均摊,一度电的费用是0.16428元。房租水电收费挨户轮,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例如住单元楼,轮到你家,先要挨户跑一圈,调查人口。然后回来拨拉算盘,大算几天细账,落实到户头,再去转一圈,挨户收房租水电。一趟收不齐是常有的事,大点的孩子,难免被派去跑腿。
收入的支出,除了吃穿,就是攒置几样“大件”——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缝纫机,孩子不当家,但家庭生活水准仍然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我国军衔、工资级别制度的由来与趣闻
1955年,我国开始在全军实行军衔制,在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行政级别是从1 级到24级,月工资从590元到45元不等。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前后历时30余年。由于当时的物价指数和生活水平较低,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平均生活费仅为八九元,三四十元的月工资便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社会贫富差距不大,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印象。
因为“定职、定级、定衔、定薪”牵扯到每个干部和家庭的切身利益,至今还有不少佚事仍在民间流传。你可知道毛书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每月的工资是多少?那些叱咤风云、战功卓著的将帅们月收入几何?这些在老百姓心目中一直是个谜。最近,笔者走访几位老将军、老干部,查阅了当年的历史档案和资料,方得知许多秘闻趣事。当时的这项工作由中央军委和政务院负责,在调查研究中考虑到军心、民意和国情等因素,反复起草修改整整一年的时间,最终拿出一个方案呈报毛主席审阅。
这个方案大至如下:
职务:军委主席 行政级别 1级 600元/月 人员:毛泽东(大元帅)
职务:副主席 行政级别 2级 550元/月 人员: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
职务:元帅 行政级别 3级 500元/月 人员:邓小平、陈云等和元帅
职务:大将 行政级别 4级 450元/月 人员:粟裕、徐海东、陈赓等大将
职务:上将 行政级别 5级 400元/月 人员:大军区、省、部正职
毛泽东仔细看完后,紧皱着眉头久久不语,他一连吸了几支烟,然后说:“我看不妥,这样不利于团结,贫富差距要缩小嘛。”
后来,毛主席在一次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会议上诙谐地说:“你们让我当大元帅,是把我放在火炉子上烤我呀。一级干部就我毛泽东一个人,你们都是二级、三级。我毛泽东太不够意思、太不够朋友了。”毛泽东又笑着说:“我们把一级让给马克思、恩格斯,把二级让给列宁、斯大林。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三级干部嘛。”与会者响起一片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但是,这让负责具体工作的周总理很为难,如果按毛主席的指示办,毛主席的工资收入将减少100元,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工资将减少50元。最后,周总理和他的助手们想出了一个既聪明又合理的折中方案,这个方案大体如下:
(七类地区标准/国务院1965年制定)
行政级别 1级 594元/月 国家级 军衔:元帅 职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
行政级别 2级 536元/月 国家级 军衔:元帅 职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
行政级别 3级 478元/月 国家级 军衔:元帅 职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
行政级别 4级 425元/月 国家级 军衔:大将 职务:十大将、国家副职:
行政级别 5级 387元/月 兵团级 军衔:上将 职务:大军区.省.部.司正副职
行政级别 6级 355元/月 兵团级 军衔:中将 职务:大军区.省.部.司正副职
行政级别 7级 310元/月 兵团级 军衔:中将 职务:大军区.省.部.司正副职
行政级别 8级 277元/月 军级 军衔:少将 职务:正军.副军.正厅.地级市
行政级别 9级 252元/月 军级 军衔:少将 职务:正军.副军.正厅.地级市
行政级别 10级 217元/月 军级 军衔:少将 职务:正军.副军.正厅.地级市
行政级别 11级 200元/月 师级 军衔:大校 职务:正师.副师.副厅.地级市
行政级别 12级 177元/月 师级 军衔:大校 职务:正师.副师.副厅.地级市
行政级别 13级 156元/月 师级 军衔:上校 职务:副地级市.正处.正县.
行政级别 14级 141元/月 团级 军衔:中校 职务:正团.副团.副处. 副县
行政级别 15级 127元/月 团级 军衔:中校 职务:正团.副团.副处. 副县
行政级别 16级 113元/月 团级 军衔:少校 职务:正团.副团.副处. 副县
行政级别 17级 101元/月 营级 军衔:大尉 职务:正营.副营.正科
行政级别 18级 89元/月 营级 军衔:大尉 职务:正营.副营.正科
行政级别 19级 80元/月 连级 军衔:上尉 职务:正连.副连. 副科
行政级别 20级 72元/月 连级 军衔:上尉 职务:正连.副连. 副科
行政级别 21级 63元/月 排级 军衔:中尉 职务:正排.科员
行政级别 22级 57元/月 排级 军衔:中尉 职务:正排.科员
行政级别 23级 50元/月 排级 军衔:少尉 职务:副排.
行政级别 24级 45元/月 排级 军衔:准尉 职务:办事员
这个方案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
这样,从元帅到准尉,从国家元首到办事员共划分为24个级别,工资从45元到594元不等,级与级之间最多相差50多元,最少只相差5元。(因地区类别不同,全国划分为11 类,不同地区同级地方干部相差10-30元.)军队干部比地方干部平均高出30 元左右,充分体现了“血比汗值钱”的原则。
这个方案既借鉴、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缩小了官兵、贫富之间的差距,基本上合情、合理,符合军心民意,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之初。评级、评衔是一项既复杂又较难平衡的工作。为了照顾那些革命早、资历老、战功大但职务、军衔较低的老同志,采取了“低职、低衔、高行政级”的评定方法。如山东大学前校长成仿吾,行政级评为5 级,相当于上将和正省级。在这次授衔评级中,大将许光达曾两次给中央军委毛主席和周总理写信、打电话,申清降衔、降级,在全军传为佳话。
他在信中写道:军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
衷心感谢毛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授我以大将军衔,高兴之余,惶惶难安。 回顾自身历史,1925年参加革命,战绩平平,1932-1937年在苏联疗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实事求是地说,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战功卓著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比如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
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龙副主席而清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清: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军衔。
许光达 1955年9月10日
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军委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清,仍授予他大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最后他再次要求降行政级为5级(与上将相同)许光达的高风亮节多次受到毛书席的表扬,至今令人怀念、敬佩不已。
1960年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身为党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带头提出给自己降级、降薪。毛主席拍手称好,说:“要降,我们一起降嘛!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196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三级降12% ,四级降10% ,五级降8% ,六级降6% ,七级降4% ,八级降2% ,九至十七级降1%。于是,一大批军队和地方干部都降了薪,用来支援国家和人民。
1965年8月1日,毛主席倡议取消了军衔制,恢复红军时期官兵一致的红领章、红帽徽,“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但行政级别保留下来。
1988年8月1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由邓小平同志建议,全军重新恢复了军衔制,学习、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取消了元帅和大将军衔,最高军衔为上将,一直到今天。
知识分子的待遇标准(1)
1956年对于知识分子订立的工资标准,基本上套用国家干部的级别,把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纳入组织机构,以便加强监督管理。但在制订时缺乏三个重要的考虑:
(一)没有规定今后若干年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变化,将各级工资数额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反映社会经济产值的增长,而避免实际工资的降低;
(二)没有建立一套工资晋级的制度,以激发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以至于后来十几年的助教、研究实习员都没有提升为讲师或助理研究员;教授和研究员普遍年龄老化;
(三)没有全面考虑福利、保险和养老金制度。
大学教职员月薪
教授月薪(六类地区,即京津等地)分四级:一级教授 345元,二级教授 元,三级教授 元,四级教授 207元;(注:三、四级教授跟一、二级副教授交叉)
副教授月薪分四级:一级副教授 元;二级副教授 207元;三级副教授 177元;四级副教授 元;(注:四级副教授跟一级讲师交叉)
讲师月薪分四级:一级讲师 元,二级讲师 元,三级讲师 106元,四级讲师 元;
助教月薪分四级:一级助教78元;二级助教69元,三级助教62元,四级助教56元;
校务管理人员(大学正副校长、大专独立或学院正副院长):行政6级(368元)—13级(元),相当于副部级到副局级。
科学研究人员(如中国科学院)月薪
研究员月薪(六类地区即京津等地):一级(正研)345元,二级(正研)元, 三级(正研)元;四级(副研)207元,五级(副研)177元,六级(副研)元;
助理研究员月薪为:七级(助研)106元,八级(助研)元,九级(助研)78元;十级(研究实习员)69元,十一级(研究实习员)62元,十二级(研究实习员)56元;(注:以上科研级别跟大学教员级别相对应:教授相当于研究员,讲师大致相当于助理研究员,助教相当于研究实习员,等等。)
[附]其他如:主任医师的工资定为元到元;主治医师的工资为91元到177元;工程师的工资定为元到元。大中专毕业生的定级工资:研究生毕业为62元,大学毕业为56元,中专毕业为37元。
知识分子的住房条件
全国各校对教职员的住房和家俱配备等,都制定过分配标准。典型的方案如下:
住房标准(1952年—1955年)以房间数计算——
A,家属宿舍:副教授(处长级)以上,每户2间半至3间半(半间为厨房);讲师、教员(科长级)每户2间至2间半,个别家庭人口多的讲师可住3间半;助教及一般干部每户不超过2间。
B,单身宿舍:副教授每人1间;讲师、科长2人1间;助教、一般干部3人1间。
1956年制订的住房分配标准,一般改为以使用面积或居住面积(平方米)计算。
A,家属宿舍:正副教授、正副教务长、总务长每户63平方米;讲师及正副处长级每户50平方米;正副科级人员每户4l平方米;助教及一般干部每户以30平方米为限。
B,单身宿舍:教授、副教授,每人28平方米,两间或一大间;正副处长级每人以不超过24平方米为限;讲师,每人15平方米一间;助教和一般干部,每人8平方米(2人1间);勤工以5平方米为限(3人1间)。
1956年,有些大学新建教工宿舍楼,正教授4间一套(使用面积86平方米)、副教授3间一套(72平方米)、讲师为2间一套(58平方米)。
这样的住房标准,虽然合理,但是到1958年以后就没有真正兑现过。反右派斗争和十年浩劫期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倍受歧视,各校住房越来越拥挤,助教、研究实习员之中的新婚夫妇没有新房,30多岁、甚至40岁还只能挤住在集体宿舍的“筒子楼”里。从1958年到1978年甚至到80年代,20多年积压的住房紧缺问题成堆,被称为“老、大、难”的顽症。
官职、级别、资历
在这次评级定职中,注重的首先是级别,其次才是职务。职务只决定具体工作的责任和义务,级别才决定政治地位和经济报酬。同样担任局长或县长,但是行政级别可以不同,待遇可以有相当的差别。干部调动职务时,级别随着人事档案一起移交。因此出现很多官大职小(级别高职务低)、职大官小(职务高级别低)或有级别无职务的现象。如作家孙犁,行政9级(253元),职务只是天津日报的副刊编辑。
当时以行政13级划线。13级以上享受高级干部待遇,可以在住房、汽车、差旅、饮食、疗养、保健等方面,有权受到各种特殊和免费的方便;又14—17级为“中层干部”,衣食住行用等照顾面就缩小一些;18—23级为基层干部,待遇一般没有什么特殊性。但是后勤、财务等掌权的基层干部,有“县官不如现管”的说法。这是典型的品位权势划分。
定级别以后,大多数干部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心情舒畅;但有少数干部为评定级别不如意,而闹情绪。如作家姚雪垠,原为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后调入河南省文联,只被评为文艺8级,相当于讲师;级别评低了,出现思想问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知识分子的待遇标准(2)
资格也起重大作用。首先要看“何年何月参加革命?”1937年7月6日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为一条线;1945年9月2日抗战胜利日为一条线;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又是一条线。履历特别要紧,延安干部比白区干部吃香,这是不言而喻的。
[附注]北京市即6类地区行政级别月工资为:1级644元,2级581元,3级517元,4级460元,5级414元,6级368元,7级322元,8级元,9级253元,10级元,11级元,12级元,13级元; 14级138元,15级124元,16级元,17级99元,18级元,19级78元,20级70元,21级62元,22级56元,23级元,24级43元,25级元。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对于上层统战对象的照顾(1)
这次评级定职,对于统战对象——担任重要职务的非党人士,有所照顾,待遇甚至略高。最突出的实例:宋庆龄被评为行政1级,月薪为644元,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政军领袖,则评为行政2级,月薪581元。副总理陈云、邓小平、黄炎培、郭沫若等为3级(517元)、正部长均在4级(460元)5级(414元),副部长可评到6级(368元)、7级(322元)。著名侨领陈嘉庚即被评为3级(517元)。特别一些本身曾为民主人士或实业家的部长、省长,并不看重“俸禄”,而是看重国家给的“品位”。例如章伯钧,被任命为交通部长,工资为行政3级,每月517元;罗隆基,被任命为森林工业部长,工资为行政4级,每月460元;章乃器,被任命为粮食部长,工资为行政4级,每月460元。
“高知”的定级
当时的文化人,一般也都愿意“收名定价”。
在北京的冰心、张天翼等一批著名作家,都被评为文艺1级,月薪345元。安娥算是抗战(1937年)之前参加革命的,定为“文艺三级”月薪253元。
全国电影界被评为“一级演员”的只有4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舒绣文、金焰,月薪皆为365元(由于地区差价,上海同级工资比北京345元高一些。)其他如黄宗英、上官云珠被评为文艺四级,月薪220元;莎莉被评为文艺七级(相当于行政14级),月薪140元。
195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和高教部的通知,文教部门从4月起实行新的工资标准。全国各院校的教职工一律调整工资,例如清华大学,有2 013人增加工资额27 243元,人均月增13元5角,增幅20 %;调整后,教授月薪207—345元,副教授—207元,讲师—元,助教62—106元。(当时新人民币1元约合今10元。)
各类人员的平均月薪为:教授类266元8角,副教授类190元9角。讲师类122元2角,教员类161元,助教类73元5角;职员类78元,卫生技术人员94元,教学辅导人员56元;工友平均56元。而贫困补助线(个人最低生活费)定为每月22元。
大学教授在此之前其实都有级别。陈寅恪、梁思成、陈岱孙、翦伯赞、冯友兰、王了一、季羡林、林徽因、郭绍虞、钟敬文等被评为教授1级,月工资为345元(合今3450元)。全国当时共评出1级教授56名,评审极为严格。
季羡林曾解释当时工资的含义,他是1级教授,每月工资345元,加上中科院学部委员的津帖100元,共445元。而吃一次莫斯科餐厅,约为元,罗松汤、色拉、烤肉或平鱼、两三道大菜,有黄油面包,还有一杯啤酒。
当时还有一个特殊规定,即党员比非党员同级要少拿一定比例的工资,这在知识界十分突出,通常比例是:工资200元以上者少拿2 % ;100-200元者,少拿1 % 左右。如6类地区2级教授工资为元,党员教授则拿元;高教8级的讲师为106元,党员则拿元。某些地区教学科研人员的最高月薪,党外标准331元,党内标准324元。一位党员老教授说:“当年那是很光荣的事。”
1956年工资定型、评级定职以后,直到1959年才局部调整工资。清华大学约五分之一的教职工808人增加工资,人均增11元。1960年,只有四分之一的教师645人升一级,人均增10元,职工900多人升级。1963年,1798名教职工升级(占总数4 970人的三分之一),增加工资,人均增7元。这么多年,大约五分之三的知识分子的工资才调整一次;而另外五分之二(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月薪长期固定。
“文革”十年中,正常的调资工作停止。以致大批年青教师(大学毕业生)工资长期停留在56元/月,大批青工停留在40元/月。
工资标准地区种类
货币工资制,还依据自然条件艰苦程度、生活水平差别等,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工资标准随区类略有调整。以1类为基准,如北京属6类地区、上海属8类地区、西宁属11类地区。划分工资区类别,每高1类,标准增加约3 % ,相应规定工资数额。
1956年国务院以各地区现行物价津贴为基础,调整公布了全国“工资标准地区种类”如下——
上海市、西安市等地物价和生活费用比较高,因此工资标准亦相应的高些,定为第8类工资区;
北京市、天津市、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昆明市等,在全国范围内的生活费用属于中等水平,定为第6类工资区;
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合肥市、柳州市、济南市、吉林市、通辽市等,相对来说生活费用较低一些,定为第4类工资区;
上海市比北京市同级工资数额高出6 % ,南京市又比北京市同级工资数额低6 % ,例如,同样是大学毕业生的月薪,在北京为62元,在上海为65元,在南京为58元。同样是一级教授的月薪,在北京为345元,在上海为365元,在南京为324元,等等。这也反映出各地生活水准有所差别:上海市的生活水准比北京略高,而南京市的水准比北京略低。
第6类地区(北京)的工资标准为:
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学人员实行12级工资制,最高一级研究员、教授为345元,最低级实习研究员、助教为62元。
对相关资料,有以下几点感受:
1、行政级别和工资制照搬自苏联,毛主席后来曾对过多的行政级别和过大的差距提出多次批评,这种等级差别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的,我倒八宝山就十分反感按照死人的职务高低分排安葬的形式,这必然也是要打破的,文革时期取消了军衔制,也是毛主席的尝试。
1958年,毛泽东视察了河北徐水时指出:“搞供给制好,过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好,农村作风游击习气好。靠这些,二十二年的战争都打胜了,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就不行呢?我们不马上废除工资制度,但将来要取消。恢复供给制好像是倒退,倒退就是进步。我们要提倡政治挂帅。”
2、当时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虽然不高,但收入情况还是很高的。右派们被下放的时候虽然有些事降了级别的,但他们的工资水平仍然是较高的……
3、当时的差别并不像某些反动文人所说的的最高和最低工资差别与国民党时代还要大,杨奎松的有些话不足信
4、选拔像吴桂贤,陈永贵这样的干部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创举
“到了北京当副总理,吴桂贤仍然每月只拿西北国棉一厂76元的工资。她还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无论是在政治局开会或在国务院开会,喝茶水要交2角钱的茶叶费。吴桂贤每次都只喝白开水,不喝茶水。服务员问她:‘吴副总理,您为什么不喝茶?’她笑笑说:‘我不爱喝茶,怕睡不着觉。’每次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她都要按规定交餐费。她分管纺织部、卫生部和工青妇工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吴桂贤与陈永贵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1975年9月,经毛主席批准,吴桂贤回到西北国棉一厂参加劳动。赵梦桃小组的姐妹们兴高采烈:‘吴大姐又回来了!当了副总理还和咱工人一个样,这才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5、当你了解当时上层统战对象的生活水平之后,对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就更感觉到恶心了……
还有一本书《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资料颇多,但还没有看过
1976年7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去世。后来有报道说,家属按照他的遗愿,把全部存款两万余元交了党费。作为收入最高的国家领导人之一,朱德积建国二十多年的全部工资所得,攒下来的,也不过这个数目。有文字披露,毛泽东的月工资为404元。在中国,工资收入超过他们的大概惟宋庆龄一人。举这些例子,虽说和北京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毫不相干,但从中不难推想,普通人家的经济收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当年,北京市的几乎所有家庭,是靠死工资收入养家口,挣的都是有数的钱。级别和子女人数,是左右一个家庭物质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那时候,孩子在学校填任何表,必有“家庭出身”一栏。一般分为干部(“革干”)、军人(“革军”)、职员、教师、知识分子、工人等几类。
解放后,国家公职人员的收入从供给制过渡到薪金制。国家干部和军人的工资纳入行政级别,共分25级。13级(工资153元)以上算高级干部,17级(工资99元)以上算中级干部。看文件、看病、出席会议、能否订阅《参考消息》、“大参考”,都以多少级来划杠。由低向高,每一级工资之间的差别递增,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北京属六类工资区,大学毕业进入机关的公务员,一年以后定为行政22 级,工资56元。那时的工资级别与职务不完全挂钩,中央直属机关里,十一二三级的“干事”有的是。有个同学大学毕业后分到中组部,干
过一段落实政策的工作,他经手的老干部中,有七级的局长,九级的处长。70年代,吴桂贤贵为政治局委员、副总理,拿的工资还是按以前的级别,几十块钱。军队的级别与军衔大体相靠,大校一般为九、十级,上校为十一、十二级。将军和尉官,以此类推。机关大院的孩子,爱拿家长说事,比着玩。谁的家长在什么机关,谁的家长官多大,谁的家长多少级,甚至家长所在机关的负责人是大将还是上将,是部长、副总理还是副委员长,也牢记在心,尽管这和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不搭界。多年前,有篇文章回忆说,两个军队院里的孩子较劲,一个说:“我爸比你爸官大,我爸四个星,你爸一个星。”另一个说:“别看我爸一个星,我爸让你爸立正,你爸不敢稍息。”
走技术系列的知识分子,工资档次比行政级别拉得开,也就十几个档。以教学系列为例,一级的工资(360元)相当于行政五、六级。那时,一、二、三级是正教授,四、五、六级是副教授,四、七两级为交叉级。四级教授的收入与行政十级相当,工资在200元上下。可见,当年顶有教授或副教授的帽子,含金量是不低的,属于货真价实的高级知识分子。
工厂实行八级工资制,八级工工资在百元上下。学徒工三年出师,转为二级工,国企二级工工资为41.5元(有 “四十一吊五”或“四百一十五大毛”的戏称),街道工厂的三级工才41元,整差出去一级。
衡量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准,不能单看收入,更要看负担的轻重。那年头,独生子女很少,老干部家里的独生子女尤少。家家生一群孩子,五六个甚至十个八个都不算什么,老小与老大年龄相差一代人也不是新鲜事,有的还是二茬、三茬。老婆若没工作,加上需要负担的老人甚至兄弟姐妹、老家的亲戚之类,一个人的收入再高,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儿去。有个部队院里长大的朋友说起他们院一少将,生了六七个孩子,住房、家具、小汽车、公务员,都是公家配的,这是待遇。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他的孩子们,个个衣衫褴褛;家里天天大锅熬粥;如果撤走公家的家具,他的家当连捡破烂的也未必看得上眼。参加过长征、曾任四野副参谋长的苏静中将的孩子回忆说:“父亲每月工资325元,这在当时可谓高薪,但因要养十口人,日子过得依然紧张,记得那时经常每月提前十天就要预支工资。我们兄妹几个平时很少吃到水果、糕点,衣服是老大老二轮着穿,总是补丁摞补丁,鞋子也是母亲一手缝出来的。”①我的一个同学在胡同长大,父亲是一所重点中学的二级教师,工资过百,母亲也是老师,三个孩子,日子就算不错了。他家住南屋,东屋户主是工人,月薪四十多块钱,老婆没工作,四个孩子,平均每人每月合不到十块钱,省吃俭用都过不去,月月举债。那时,北京的胡同里,百八十块钱养一大家子的家庭,相当普遍。
不管职位和级别高低,以当年的消费标准,人均月收入在四五十元以上的家庭,就很过得去了。倘双职工家庭,收入在150元到200元之间,两个孩子,没有其他负担,这属于典型的“小康”之家。那时,国家机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员工,都由公家配给家具,交少量租金。家具上盖着形形色色的公章。个人的财产,顶多是几个箱子。房租、水电费也很低廉,水电自家无表,按户口上的人头均摊,一度电的费用是0.16428元。房租水电收费挨户轮,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例如住单元楼,轮到你家,先要挨户跑一圈,调查人口。然后回来拨拉算盘,大算几天细账,落实到户头,再去转一圈,挨户收房租水电。一趟收不齐是常有的事,大点的孩子,难免被派去跑腿。
收入的支出,除了吃穿,就是攒置几样“大件”——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缝纫机,孩子不当家,但家庭生活水准仍然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我国军衔、工资级别制度的由来与趣闻
1955年,我国开始在全军实行军衔制,在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行政级别是从1 级到24级,月工资从590元到45元不等。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前后历时30余年。由于当时的物价指数和生活水平较低,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平均生活费仅为八九元,三四十元的月工资便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社会贫富差距不大,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印象。
因为“定职、定级、定衔、定薪”牵扯到每个干部和家庭的切身利益,至今还有不少佚事仍在民间流传。你可知道毛书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每月的工资是多少?那些叱咤风云、战功卓著的将帅们月收入几何?这些在老百姓心目中一直是个谜。最近,笔者走访几位老将军、老干部,查阅了当年的历史档案和资料,方得知许多秘闻趣事。当时的这项工作由中央军委和政务院负责,在调查研究中考虑到军心、民意和国情等因素,反复起草修改整整一年的时间,最终拿出一个方案呈报毛主席审阅。
这个方案大至如下:
职务:军委主席 行政级别 1级 600元/月 人员:毛泽东(大元帅)
职务:副主席 行政级别 2级 550元/月 人员: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
职务:元帅 行政级别 3级 500元/月 人员:邓小平、陈云等和元帅
职务:大将 行政级别 4级 450元/月 人员:粟裕、徐海东、陈赓等大将
职务:上将 行政级别 5级 400元/月 人员:大军区、省、部正职
毛泽东仔细看完后,紧皱着眉头久久不语,他一连吸了几支烟,然后说:“我看不妥,这样不利于团结,贫富差距要缩小嘛。”
后来,毛主席在一次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会议上诙谐地说:“你们让我当大元帅,是把我放在火炉子上烤我呀。一级干部就我毛泽东一个人,你们都是二级、三级。我毛泽东太不够意思、太不够朋友了。”毛泽东又笑着说:“我们把一级让给马克思、恩格斯,把二级让给列宁、斯大林。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三级干部嘛。”与会者响起一片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但是,这让负责具体工作的周总理很为难,如果按毛主席的指示办,毛主席的工资收入将减少100元,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工资将减少50元。最后,周总理和他的助手们想出了一个既聪明又合理的折中方案,这个方案大体如下:
(七类地区标准/国务院1965年制定)
行政级别 1级 594元/月 国家级 军衔:元帅 职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
行政级别 2级 536元/月 国家级 军衔:元帅 职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
行政级别 3级 478元/月 国家级 军衔:元帅 职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十大元帅
行政级别 4级 425元/月 国家级 军衔:大将 职务:十大将、国家副职:
行政级别 5级 387元/月 兵团级 军衔:上将 职务:大军区.省.部.司正副职
行政级别 6级 355元/月 兵团级 军衔:中将 职务:大军区.省.部.司正副职
行政级别 7级 310元/月 兵团级 军衔:中将 职务:大军区.省.部.司正副职
行政级别 8级 277元/月 军级 军衔:少将 职务:正军.副军.正厅.地级市
行政级别 9级 252元/月 军级 军衔:少将 职务:正军.副军.正厅.地级市
行政级别 10级 217元/月 军级 军衔:少将 职务:正军.副军.正厅.地级市
行政级别 11级 200元/月 师级 军衔:大校 职务:正师.副师.副厅.地级市
行政级别 12级 177元/月 师级 军衔:大校 职务:正师.副师.副厅.地级市
行政级别 13级 156元/月 师级 军衔:上校 职务:副地级市.正处.正县.
行政级别 14级 141元/月 团级 军衔:中校 职务:正团.副团.副处. 副县
行政级别 15级 127元/月 团级 军衔:中校 职务:正团.副团.副处. 副县
行政级别 16级 113元/月 团级 军衔:少校 职务:正团.副团.副处. 副县
行政级别 17级 101元/月 营级 军衔:大尉 职务:正营.副营.正科
行政级别 18级 89元/月 营级 军衔:大尉 职务:正营.副营.正科
行政级别 19级 80元/月 连级 军衔:上尉 职务:正连.副连. 副科
行政级别 20级 72元/月 连级 军衔:上尉 职务:正连.副连. 副科
行政级别 21级 63元/月 排级 军衔:中尉 职务:正排.科员
行政级别 22级 57元/月 排级 军衔:中尉 职务:正排.科员
行政级别 23级 50元/月 排级 军衔:少尉 职务:副排.
行政级别 24级 45元/月 排级 军衔:准尉 职务:办事员
这个方案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
这样,从元帅到准尉,从国家元首到办事员共划分为24个级别,工资从45元到594元不等,级与级之间最多相差50多元,最少只相差5元。(因地区类别不同,全国划分为11 类,不同地区同级地方干部相差10-30元.)军队干部比地方干部平均高出30 元左右,充分体现了“血比汗值钱”的原则。
这个方案既借鉴、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缩小了官兵、贫富之间的差距,基本上合情、合理,符合军心民意,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之初。评级、评衔是一项既复杂又较难平衡的工作。为了照顾那些革命早、资历老、战功大但职务、军衔较低的老同志,采取了“低职、低衔、高行政级”的评定方法。如山东大学前校长成仿吾,行政级评为5 级,相当于上将和正省级。在这次授衔评级中,大将许光达曾两次给中央军委毛主席和周总理写信、打电话,申清降衔、降级,在全军传为佳话。
他在信中写道:军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
衷心感谢毛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授我以大将军衔,高兴之余,惶惶难安。 回顾自身历史,1925年参加革命,战绩平平,1932-1937年在苏联疗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实事求是地说,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战功卓著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比如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
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龙副主席而清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清: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军衔。
许光达 1955年9月10日
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军委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清,仍授予他大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最后他再次要求降行政级为5级(与上将相同)许光达的高风亮节多次受到毛书席的表扬,至今令人怀念、敬佩不已。
1960年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身为党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带头提出给自己降级、降薪。毛主席拍手称好,说:“要降,我们一起降嘛!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196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三级降12% ,四级降10% ,五级降8% ,六级降6% ,七级降4% ,八级降2% ,九至十七级降1%。于是,一大批军队和地方干部都降了薪,用来支援国家和人民。
1965年8月1日,毛主席倡议取消了军衔制,恢复红军时期官兵一致的红领章、红帽徽,“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但行政级别保留下来。
1988年8月1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由邓小平同志建议,全军重新恢复了军衔制,学习、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取消了元帅和大将军衔,最高军衔为上将,一直到今天。
知识分子的待遇标准(1)
1956年对于知识分子订立的工资标准,基本上套用国家干部的级别,把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纳入组织机构,以便加强监督管理。但在制订时缺乏三个重要的考虑:
(一)没有规定今后若干年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变化,将各级工资数额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反映社会经济产值的增长,而避免实际工资的降低;
(二)没有建立一套工资晋级的制度,以激发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以至于后来十几年的助教、研究实习员都没有提升为讲师或助理研究员;教授和研究员普遍年龄老化;
(三)没有全面考虑福利、保险和养老金制度。
大学教职员月薪
教授月薪(六类地区,即京津等地)分四级:一级教授 345元,二级教授 元,三级教授 元,四级教授 207元;(注:三、四级教授跟一、二级副教授交叉)
副教授月薪分四级:一级副教授 元;二级副教授 207元;三级副教授 177元;四级副教授 元;(注:四级副教授跟一级讲师交叉)
讲师月薪分四级:一级讲师 元,二级讲师 元,三级讲师 106元,四级讲师 元;
助教月薪分四级:一级助教78元;二级助教69元,三级助教62元,四级助教56元;
校务管理人员(大学正副校长、大专独立或学院正副院长):行政6级(368元)—13级(元),相当于副部级到副局级。
科学研究人员(如中国科学院)月薪
研究员月薪(六类地区即京津等地):一级(正研)345元,二级(正研)元, 三级(正研)元;四级(副研)207元,五级(副研)177元,六级(副研)元;
助理研究员月薪为:七级(助研)106元,八级(助研)元,九级(助研)78元;十级(研究实习员)69元,十一级(研究实习员)62元,十二级(研究实习员)56元;(注:以上科研级别跟大学教员级别相对应:教授相当于研究员,讲师大致相当于助理研究员,助教相当于研究实习员,等等。)
[附]其他如:主任医师的工资定为元到元;主治医师的工资为91元到177元;工程师的工资定为元到元。大中专毕业生的定级工资:研究生毕业为62元,大学毕业为56元,中专毕业为37元。
知识分子的住房条件
全国各校对教职员的住房和家俱配备等,都制定过分配标准。典型的方案如下:
住房标准(1952年—1955年)以房间数计算——
A,家属宿舍:副教授(处长级)以上,每户2间半至3间半(半间为厨房);讲师、教员(科长级)每户2间至2间半,个别家庭人口多的讲师可住3间半;助教及一般干部每户不超过2间。
B,单身宿舍:副教授每人1间;讲师、科长2人1间;助教、一般干部3人1间。
1956年制订的住房分配标准,一般改为以使用面积或居住面积(平方米)计算。
A,家属宿舍:正副教授、正副教务长、总务长每户63平方米;讲师及正副处长级每户50平方米;正副科级人员每户4l平方米;助教及一般干部每户以30平方米为限。
B,单身宿舍:教授、副教授,每人28平方米,两间或一大间;正副处长级每人以不超过24平方米为限;讲师,每人15平方米一间;助教和一般干部,每人8平方米(2人1间);勤工以5平方米为限(3人1间)。
1956年,有些大学新建教工宿舍楼,正教授4间一套(使用面积86平方米)、副教授3间一套(72平方米)、讲师为2间一套(58平方米)。
这样的住房标准,虽然合理,但是到1958年以后就没有真正兑现过。反右派斗争和十年浩劫期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倍受歧视,各校住房越来越拥挤,助教、研究实习员之中的新婚夫妇没有新房,30多岁、甚至40岁还只能挤住在集体宿舍的“筒子楼”里。从1958年到1978年甚至到80年代,20多年积压的住房紧缺问题成堆,被称为“老、大、难”的顽症。
官职、级别、资历
在这次评级定职中,注重的首先是级别,其次才是职务。职务只决定具体工作的责任和义务,级别才决定政治地位和经济报酬。同样担任局长或县长,但是行政级别可以不同,待遇可以有相当的差别。干部调动职务时,级别随着人事档案一起移交。因此出现很多官大职小(级别高职务低)、职大官小(职务高级别低)或有级别无职务的现象。如作家孙犁,行政9级(253元),职务只是天津日报的副刊编辑。
当时以行政13级划线。13级以上享受高级干部待遇,可以在住房、汽车、差旅、饮食、疗养、保健等方面,有权受到各种特殊和免费的方便;又14—17级为“中层干部”,衣食住行用等照顾面就缩小一些;18—23级为基层干部,待遇一般没有什么特殊性。但是后勤、财务等掌权的基层干部,有“县官不如现管”的说法。这是典型的品位权势划分。
定级别以后,大多数干部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心情舒畅;但有少数干部为评定级别不如意,而闹情绪。如作家姚雪垠,原为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后调入河南省文联,只被评为文艺8级,相当于讲师;级别评低了,出现思想问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知识分子的待遇标准(2)
资格也起重大作用。首先要看“何年何月参加革命?”1937年7月6日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为一条线;1945年9月2日抗战胜利日为一条线;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又是一条线。履历特别要紧,延安干部比白区干部吃香,这是不言而喻的。
[附注]北京市即6类地区行政级别月工资为:1级644元,2级581元,3级517元,4级460元,5级414元,6级368元,7级322元,8级元,9级253元,10级元,11级元,12级元,13级元; 14级138元,15级124元,16级元,17级99元,18级元,19级78元,20级70元,21级62元,22级56元,23级元,24级43元,25级元。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对于上层统战对象的照顾(1)
这次评级定职,对于统战对象——担任重要职务的非党人士,有所照顾,待遇甚至略高。最突出的实例:宋庆龄被评为行政1级,月薪为644元,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政军领袖,则评为行政2级,月薪581元。副总理陈云、邓小平、黄炎培、郭沫若等为3级(517元)、正部长均在4级(460元)5级(414元),副部长可评到6级(368元)、7级(322元)。著名侨领陈嘉庚即被评为3级(517元)。特别一些本身曾为民主人士或实业家的部长、省长,并不看重“俸禄”,而是看重国家给的“品位”。例如章伯钧,被任命为交通部长,工资为行政3级,每月517元;罗隆基,被任命为森林工业部长,工资为行政4级,每月460元;章乃器,被任命为粮食部长,工资为行政4级,每月460元。
“高知”的定级
当时的文化人,一般也都愿意“收名定价”。
在北京的冰心、张天翼等一批著名作家,都被评为文艺1级,月薪345元。安娥算是抗战(1937年)之前参加革命的,定为“文艺三级”月薪253元。
全国电影界被评为“一级演员”的只有4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舒绣文、金焰,月薪皆为365元(由于地区差价,上海同级工资比北京345元高一些。)其他如黄宗英、上官云珠被评为文艺四级,月薪220元;莎莉被评为文艺七级(相当于行政14级),月薪140元。
195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和高教部的通知,文教部门从4月起实行新的工资标准。全国各院校的教职工一律调整工资,例如清华大学,有2 013人增加工资额27 243元,人均月增13元5角,增幅20 %;调整后,教授月薪207—345元,副教授—207元,讲师—元,助教62—106元。(当时新人民币1元约合今10元。)
各类人员的平均月薪为:教授类266元8角,副教授类190元9角。讲师类122元2角,教员类161元,助教类73元5角;职员类78元,卫生技术人员94元,教学辅导人员56元;工友平均56元。而贫困补助线(个人最低生活费)定为每月22元。
大学教授在此之前其实都有级别。陈寅恪、梁思成、陈岱孙、翦伯赞、冯友兰、王了一、季羡林、林徽因、郭绍虞、钟敬文等被评为教授1级,月工资为345元(合今3450元)。全国当时共评出1级教授56名,评审极为严格。
季羡林曾解释当时工资的含义,他是1级教授,每月工资345元,加上中科院学部委员的津帖100元,共445元。而吃一次莫斯科餐厅,约为元,罗松汤、色拉、烤肉或平鱼、两三道大菜,有黄油面包,还有一杯啤酒。
当时还有一个特殊规定,即党员比非党员同级要少拿一定比例的工资,这在知识界十分突出,通常比例是:工资200元以上者少拿2 % ;100-200元者,少拿1 % 左右。如6类地区2级教授工资为元,党员教授则拿元;高教8级的讲师为106元,党员则拿元。某些地区教学科研人员的最高月薪,党外标准331元,党内标准324元。一位党员老教授说:“当年那是很光荣的事。”
1956年工资定型、评级定职以后,直到1959年才局部调整工资。清华大学约五分之一的教职工808人增加工资,人均增11元。1960年,只有四分之一的教师645人升一级,人均增10元,职工900多人升级。1963年,1798名教职工升级(占总数4 970人的三分之一),增加工资,人均增7元。这么多年,大约五分之三的知识分子的工资才调整一次;而另外五分之二(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月薪长期固定。
“文革”十年中,正常的调资工作停止。以致大批年青教师(大学毕业生)工资长期停留在56元/月,大批青工停留在40元/月。
工资标准地区种类
货币工资制,还依据自然条件艰苦程度、生活水平差别等,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工资标准随区类略有调整。以1类为基准,如北京属6类地区、上海属8类地区、西宁属11类地区。划分工资区类别,每高1类,标准增加约3 % ,相应规定工资数额。
1956年国务院以各地区现行物价津贴为基础,调整公布了全国“工资标准地区种类”如下——
上海市、西安市等地物价和生活费用比较高,因此工资标准亦相应的高些,定为第8类工资区;
北京市、天津市、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昆明市等,在全国范围内的生活费用属于中等水平,定为第6类工资区;
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合肥市、柳州市、济南市、吉林市、通辽市等,相对来说生活费用较低一些,定为第4类工资区;
上海市比北京市同级工资数额高出6 % ,南京市又比北京市同级工资数额低6 % ,例如,同样是大学毕业生的月薪,在北京为62元,在上海为65元,在南京为58元。同样是一级教授的月薪,在北京为345元,在上海为365元,在南京为324元,等等。这也反映出各地生活水准有所差别:上海市的生活水准比北京略高,而南京市的水准比北京略低。
第6类地区(北京)的工资标准为:
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学人员实行12级工资制,最高一级研究员、教授为345元,最低级实习研究员、助教为6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