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电视求职节目为何哗众取宠


(来源:大洋网)

        最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供大于求情势的长期未得缓解,如何求职,如何求一个好职,已成为当今众多即将进入职场以及已经进入职场意欲流动的人士最关心、也是最揪心的问题,牵动的不仅只是一个群体、一些家庭的心,更牵动着全社会的心。近期,多家电视台开办了针对求职者的现场求职节目,比如《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超级面试》等等,另有一些电视台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推出类似的节目。

  应该说,一些求职节目邀请经过挑选、比较典型、有特点的求职者以及招聘者双方见面、切磋、交流、交锋,给现场求职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给电视观众中的求职者了解企业需求、了解社会以及了解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帮助,亦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求职类节目抓住了社会热点,不失为顺时应变、在激烈竞争中的主动出击之举。

  但是,不少求职节目愈发地透露出了令人不安的信息。比如一味追求收视率,为博眼球而出位、出格,在节目中故意奚落、打击、嘲讽、讥笑求职者,进而激怒观众,制造噱头,引发社会关注。近期出现的“博士在电视求职节目上给名企挑刺网络走红”、“海归男参加求职电视节目被质疑学历现场晕倒”等,几乎闹成了社会热点事件。

  笔者观看了几期引发争议节目的视频后,无不有骨鲠在喉之感。天津卫视的一档求职节目,继前些时冷言冷语、恶意攻击求职者而令其当场大哭之后,近日更是登峰造极,主持人一再以求职者的年龄、相貌、经历为由头,恶言恶语讥讽求职者:“23岁的年纪就像13岁”、“二道贩子”、“倒爷”。对于一位已出版过著作的求职者,则讥讽其“攒书”、“不过脑子的废话、不疼不痒的废话”、“你才27岁,着什么急对人生有思考?”更有甚者,主持人与招聘者突然发难,竟令一位求职者当场晕倒——在法国留学多年的一名求职者,被指学历造假、语言不过关、不具备法国文化常识等等。这名求职者退场后,主持人依旧恶言相向:刚刚那个人装牛皮装学历,还演戏,令我们所不耻。后来证明,指责的内容莫名其妙、无中生有,无知无识的,恰恰是指责者。对求职者如此冒犯无礼、赶尽杀绝,竟然能通过电视镜头广为传播,实令人大惑不解。

  这档节目自开播之日起,对于高学历、海归求职者,无不是挑剔有加、讥讽尤甚,鸡蛋里挑骨头、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百个不顺眼,一千个看不惯,总之就是不打掉你的自尊自信,不灭掉你的“气焰”,就不算个完。

  如果说这样的对待海归等人员的态度,只不过是节目中人自我人格缺陷、嫉贤妒能之映射的话,倒还容易理解,倘由于节目一以贯之的偏见而成为一种导向,则无疑属于如何对待人才、使用人才的大问题了。

  这样的节目之所以出现,不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主持人及其背后的节目策划团队文化素养、知识积累、道义良知的偏差、不足,一些节目故意制造负面话题,语不惊人死不休。常见的情形是,主持人优越感十足,盛气凌人,无知者无畏,自以为是,且口无遮拦,刁钻颟顸,满嘴跑火车。久之,其似乎形成了这样的心理定势:不让求职者落花流水,不让求职者出丑现眼,就不算是节目及自己的成功。其二,邀请来的企业相关人员多有暴发户心态,多做小人得势状,少有的是社会责任感及对于求职者起码的尊重、同情。甚或说,就是把求职者放在了敌对一方,不无条件顺从就必被无条件打击。可以想见,这样的企业,员工能有什么主动性、创造性可言?企业又如何能具备提升的空间?

  从上述一些人士的言行,我们不难发现当下从业环境、职场环境不尽如人意、企业管理粗糙、潜规则盛行、厚黑盛行的深层次原因。这种言行、风气与电视传媒结合,大有唯我独尊、独领风骚之势,无不更令人忧虑。

  当下,求职者求职就业,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才的脱颖而出皆关系紧密,相关人士理当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自我担当。作为强势的招聘一方,从一定意义上说,的确是握有对求职者就业的生杀予夺大权,由此更当低调一些、理智一些。对弱势者多予同情、帮助,实际上是自身自信、大气的表现。打压、攻讦求职者,令其狼狈不堪、自尊受损、自信心全无,反衬不出自我的高大、成功以及企业的正面形象。相反,我们由此看到的,是企业与社会的隔膜、相关人员鼠肚鸡肠的心态以及道义良知的缺失。

  作为电视工作者,更应该力戒浮躁、自我膨胀。实际上,当下一些媒体工作者文化素养、人生境界之低下以及知识匮乏、常识欠缺,已经和正在成为社会的笑柄。一些人理当谨记的是:包容、理解、宽厚、互助,正在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无底线的“另辟蹊径”、“别出心裁”,结果只能是为社会所抛弃。

  民众及社会对电视求职节目的不健康生态及不良导向,已然痛心疾首、议论纷纷,迫切希望如此有害无益的电视节目能尽早退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