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国内随礼现象

 
 


 
 
周末如果给朋友打电话问他在做什么,你会发现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正在参加婚礼。这是回国不足三十天给我留下的印象,所以后来一到周末我干脆自行安排活动,不再自讨没趣。
 
一天我乘出租回父母家,没事就和司机聊天儿。看样子司机和我年龄相差无几,于是我好奇地问:
"开多少年出租了?"
"十来年。"
"你一个月下来能挣多少钱?"
"三四千吧。"
"就这么多?"
"是啊,还不够随礼的钱呢。"
"怎么讲?"
"这不上周才参加完婚礼,这个星期六还有一份。"
"是啊,像我们这岁数,孩子们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了。"
"可不是,远的不说光亲戚今年就有8份。"
"那你不赔大发了?"
"没事的,今年我儿子也结婚,到时候又回来了。"
"哈哈,这有点像储蓄,进去出来不多不少。"
"没利息。"
"没准那个亲戚手大,多给三头二百的,不是连本带利的回来了。"
"那也兴许谁给的少呢?"
"不会吧,如果那样多让人讲究。"
"也是的哈。"
 

如果这种金钱往来还算得上良性循环的话,可怜我的一个朋友老张,人很仗义又好面子,每次参加国内朋友同学孩子的婚礼都得500,1000的,轮到自己孩子结婚,不但颗粒无收,还得搭钱买两张机票去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老张到没说过什么,可是老婆却牢骚满腹,怪话连篇。也难怪这年头,不提倡奉献精神了,做了好事也没人希罕。在国内随礼年年涨,物价年年涨,人的脾气也年年涨,就是工资像个落后青年,无论你怎样努力,怎么使劲儿,它就是跟不上大好形式。在国内随礼的讲究很多,比如领导的孩子送多少,亲戚送多少,好朋友的送多少,一般朋友送多少,有用的朋友又送多少。。。总之名堂多着呢。这里有算计,权衡,轻重缓急,面子和情义,活的累啊!
 
在国内社会的交往中,人与人感情的沟通有着不同方式,随礼便是其中的一种。挚爱的亲朋好友,朝夕相处的同窗同事,尊敬的上级领导,家中有事,都要去看看,或随上一份礼物,表达一份心意,这是延续友谊的手段,增进感情沟通的机会,这些都无可非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礼的名目越来越多,风气愈刮愈烈,波及面越来越广,花样不断翻新,让人真有些难以应付。结婚要随礼,死人要随礼,孩子满月要随礼,乔迁要随礼,开业要随礼,孩子上大学,上高中的要随礼,过生日,再婚再嫁……等等,名目繁多。
 
随着随礼的次数增多,人们感到随礼不是在增进友谊和情感,好象是在相互交易着什么。今天你办满月,明天我过生日,今天你结婚,明天我再嫁……。你送他,他送你,搞的大家频繁吃着“自助餐”,自己花钱吃自己的饭,互相浪费了金钱,主客双方都不愿意这样,但碍于“狗屁面子”,没有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就此随礼性质也变了味道。然而随礼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迹象,有的地方随礼现象严重到把半个月薪水都随出去。因此许多人在随礼之后,心中都极其不情愿,会在心里骂道“万恶的随礼”。

从这方面看,还是国外好,生活简单,实在。出国十多年我就没随过礼。迎来送往,一切看心情。没有什么是必须必要的。就说应酬吧,喝不喝酒也看心情,没人逼你灌你,全凭开心与否。就像我们这些自由散漫贯了的人,回国还真有点不适应了呢。


网中友 发表评论于
其实在国外也千万不要随礼,那个开销大得去了,好处是你可以不送礼,没人管你。亲朋好友之间的礼一般小了确是拿不出手的。前几天一个好友得子,又要几百刀,灵机一动,以朋友儿子的名义送了五十刀给一个慈善机构,并骗得一封感谢状,装了个镜框快递给朋友。朋友打电话来还挺高兴的。
zWiserman 发表评论于
随想...

引"大学"第十章里的句子.
[唯仁人,放流之,迸[音 BENG.4]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就是,要把害贤误国的坏人,驱逐到中国之外,只留有仁德的人在中国.
唯独有仁德的人,能够爱护利国的贤臣和好人;能够扫除那些害贤误国的小人!
---就是 要把坏人都赶出中国啊!!! ---
流云朵朵 发表评论于
这倒是真的。国内随礼这种事情,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我像家大嫂,有时一天去两三个点,只好请假赶场。实在对增加友情没有帮忙,相反,人情成了负担。
我来说说 发表评论于
人人都深恶痛绝又不得不作的事。
注册很麻烦 发表评论于
当初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不适应才选择出国的啊!
平凡往事 发表评论于
回复shanghaigirl98的评论:
偶尔随礼可以,就怕成了工作
shanghaigirl98 发表评论于
是的。在国外吧,也会随礼,但就我们第一代移民来讲,比起本土人们来,还是好多了。在这儿,相对来讲,活的简单些,没那么多七七八八的事儿。
shanghaigirl98 发表评论于
是的。在国外吧,也会随礼,但就我们第一代移民来讲,比起本土人们来,还是好多了。在这儿,相对来讲,活的简单些,没那么多七七八八的事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