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看心理医生

欢迎订阅我的《一格杂志》。微信上搜索即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看心理医生





鲁鸣




A


一个学心理学的去看心理医生,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在国内读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生班,当了管理心理学教师,然后出国继续读了5年的社会心理学,其中3年是在社会医学系。拿了两个硕士,通过了博士资格的所有考试,却没有写博士论文。去银行给资本家干了这么多年。:)因此,一直想去体验一下吃心理医生这碗饭的美国人是如何给人做心理咨询的。

说是这么说,但老忘记这件事,毕竟自己没有什么心理问题严重到要看心理医生。去年我的医疗保险自己先要负担的那部分(deduction) 都交钱了后,妻子提醒我:还有什么要看医生的,都把它看了吧。

身心不可分。肉体上没啥可看了,看心理吧。我到医疗保险公司网上找心理医生。查其什么专业的,哪个大学毕业,多少年经验。凡是我看中的,都约不到。我估计,好的心理医生都有长期的病人和回头顾客,反正美国医疗保险也保心理毛病,而心理毛病难以定量,可以永远存在。富翁自己掏钱也无所谓。顶尖的心理医生恐怕不需和医疗保险公司挂钩,也门庭若市。最后没办法,总不能约到今年deduction又重头算起。于是,约了一个精神病大夫,另一个是社会工作者。


B


解释一下。美国心理医生有三种:(1)心理学(psychology)毕业的,比方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并不是所有学心理学的都可以当心理医生。我学社会心理学就不能做心理医生。(2)医学院毕业的精神病(psychiatry)大夫。(3)至少有Clinic Social Work硕士学位拿到临床心理咨询执照的社会工作者。

显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没有药处方权。如果你的心理问题属于家庭精神病遗传或身体毛病引起,必需药物来控制和住院医疗的话,需要找精神病大夫。而精神病大夫虽然也可能学一点心理学,大多没有心理学家那样拥有很深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没有心理学文凭,虽然他们考上心理咨询或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的执照,他们被称为咨询者或治疗师(counselor, therapist)。

我自己偏向找心理学出身的。但我深知,任何跨学科而优秀者都非同寻常,就像学文科而理科底子雄厚者或搞理工而人文知识拔尖者。我很喜欢和这些人打交道,因为他们的思维往往超出一般规律,心智模式很特别。所以,我对自己要去看的这两位心理医生既不抱太大期望,又有侥幸心理。希望他们是跨学科者而这经历是值得体验的。

C

先去看了那位精神病大夫。诊所在一栋很新的办公大楼里。一见面,我把医疗保险证给他。他要我先交费。我跟他解释,我的保险没有挂号费(co-pay),自费那部分(co-insurance)要等到保险公司保单来了后我才能根据其数目把钱给他。他不相信我,给保险公司打了好一会儿电话,才开始咨询。

这位心理医生很内向,语气也没有循循善诱的启发能力。他无非是做我的听众。就像去看所有医生一样,要告诉医生哪里不舒服。我想,儿子高一时被发现有血管肿瘤动了几次手术可以说说,因为这是我们家这几年最大的心理负担。没想到,说着说着,我的眼泪流了下来,让我自己都感到吃惊。面对一个陌生人,跟他掏心里话,还情不自禁掉泪,无需顾及什么不好意思。这是花钱释放自己:)。那刻我明白了,我心里被此事的痛苦压抑了很久,潜意识里其实想大哭一场,只是我有意识里不知道罢了。

这就是心理医生最基本的职责。让他听你释放潜意识里沉淀的东西从而给你心理减压。


第二位心理医生,诊所在曼哈顿古旧的公寓大楼里。没有精彩内容值得叙述。第一眼就看出他同样是内向的人。更糟糕的是,他眼神里有一种邪恶的目光。我不知道,用“邪恶”是不是准确。但我现在描述这情境时,脑子里仍然是那种目光的回忆。这让我联想到美国电影里关于心理医生的人物刻画大都是负面的。

我当时选择他,一是不愿意再挑一位精神病大夫,二是他家就住在我村庄里。我想,如果这人很出色,以后可做我长期的心理保健医生,甚至交个朋友。

然而很失望。我按门铃进去,是典型的纽约公寓客厅,陈旧摆设。居然没人迎接我。我犹豫东张西望,纳闷怎么有人接听门铃让我进来,却空无一人。我是敢冒险而想象力很丰富的人。正当我在想象时,他从一个房间里突然冒出来。戴着眼镜片后的目光注视我很久,想把我的来历看透。

这个开场,没给我留下好印象。一个好的观察,不需给对方觉得你眼光是在琢磨。真诚关切的注视,就足以。这个开场,也把我的情绪全都被破坏了。因而后面的咨询,我就心不在焉了。

用很白的话来说吧:第一个心理医生内向却很老实,而这第二个心理医生内向则让我对他完全没有信赖。具体我在他面前说了些什么,现在我全都想不起来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值得去。经历本身就很有意思。很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的人生哲学:在道德底线和法律允许下,只要我能经历的我都想经历,这是我个人对生命的认可。这一生不能白活。:)既然去了,就总结一下。

首先是老话:学个体心理学的很多人心理毛病似乎都不轻。这是我当初选择学社会心理学的原因之一。出国留学前在北京出席心理学年会碰到著名的心理学家,就发现其很内向怪异。美国有同样说法:心理毛病是引发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最初动机,导向人去当心理学家,因为他们要拯救自己。这本身没错,问题是他们没把自己拯救好咋办?我可不愿与其为伍。所以本来留学时我可改读咨询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我坚持未改,一直在非心理学系的环境下读社会心理学专业,先在社会学系后在社会医学系。

上述两位美国心理医生除了内向外,都让我感觉到其本人心理问题不轻。第一位让我感到其沉重,第二位则很阴森。见面自我介绍时这两人脸上均没有微笑。他们业绩不会拔尖,但能租得起诊所,特别是曼哈顿公寓,应该不会很差吧。保险公司保单显示:精神病大夫是一小时120美元,其中我自费30,他帐单来我马上就从网上给他拨钱去省得他惦记,还以为我没信用;社会工作者是45分钟65美元,其中我自费13元,他不要我的钱,帐单没来,可他却有曼哈顿诊所又有郊外住宅,难道其家里有钱?

两人都要和我定下长期去看他们的计划,都被我拒绝。我不认识他们,能在短时间和他们约上门诊不会是巧合。然而他们对时间非常吝啬,还没到时间就提醒了两次。一到点,马上叫我离开却无人候诊,不像我去看别的医生总有人候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