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永远的痛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

 

我并不喜欢蜚声国际身价不菲的大画家毕加索,看他的大作,经常感觉自己像个傻子,木木的没有丝毫感动,呆呆的找不出好在哪里。

 眼前这幅《格尔尼卡》我也不知该如何欣赏,仿佛远古的岩画,人物一律是愚蠢的窄额,秃顶,面目相似,倒是牛头马面颇具神采。虽然如此,这却是老毕唯一让我希望多看两眼的作品。原因不是艺术,而是它的背景。

 1937426日,纳粹德国的空军在西班牙独裁者弗朗哥授意下,狂轰滥炸了具有反抗精神堡垒之称的西班牙巴斯克省的格尔尼卡镇,致使该镇平民死亡1600多人,伤900余人。

 毕加索愤怒了,以艺术家的良知和独特视角,创作了《格尔尼卡》,表明了反暴力反战争的鲜明立场。他憎恶专制独裁,声明只有当西班牙建立了民主自由制度,才将画作送回故土保藏(1981年前一直存放纽约)。这件作品在欧洲巡展引起轰动,成为妇孺皆知的艺术瑰宝。其影响力之大,可以从一件事看出:当年鲍威尔宣布出兵攻打伊拉克之前,曾用布覆盖了联合国总部中复制的《格尔尼卡》。无论是出于尊重,还是羞耻,或是其他什么,这件事让我对这幅作品刮目相看。

 毕加索成功了,一幅作品能有如此效果,是每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据说构思时,他力图避免宣传之嫌,刻意采用抽象形式,从单纯抗议弗朗哥政权和纳粹德国暴行,上升到反对一切暴力与战争。他努力的结果不仅让欧洲人心领神会,而且起到了任何政治宣传都达不到的作用。欧洲记住了格尔尼卡,世界记住了格尔尼卡。我虽然并不特别喜欢那幅画,却也记住了格尔尼卡。

 由此我又想到了灾难深重的中国,倭寇在那里犯下的罪行并不比纳粹德国轻,并不比纳粹德国少,其残暴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世界知道多少?记住了多少?与格尔尼卡死伤人数相当的,发生于1941125日的河北丰润县潘家峪惨案,倭寇枪扫、刀劈、刺刀捅、大火烧,村民死1230人,伤96人,别说外国人有几个知道,中国人记住的又有多少?至于人神共愤的南京大屠杀,其知名度不仅不能与奥斯威辛集中营比,而且还不如格尔尼卡!这是为什么?除去政治、种族、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因素,缺少世界级大师与顶尖艺术家的充满激情极具感染力的创作恐怕也是重要原因。如果老毕是个无名街头画家,《格尔尼卡》还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

 尽管中国画家没有与毕加索齐名的,但是有没有可以震撼世人的伟大作品呢?当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时,倭寇正在中国扫荡掠夺实行“三光”政策到处制造血案,中国的大画家们在干什么?齐白石闭门谢客,继续花草鱼虾刻画;张大千扎进敦煌石窟,沉溺在飞天畅想;徐悲鸿还算沾点边,搞出了《愚公移山》。这是东西文化的关注点不同?对人间疾苦的理解各异?还是创造力的差别?或者艺术情趣悬殊?哪个大师与人民更加休戚相关?当知道德国人看到《格尔尼卡》质问毕加索:“这是你搞的?”听到的则是反唇相讥:“这是你搞的!”我真的心悦诚服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与他相比,我真不好意思在人前提起那些“国宝”。从此,我不敢再看中国名画家的作品,虽然内心一直酸楚地期待着。尤其在看到《格尔尼卡》时,心中永远是痛。

群思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ymyheart' 的评论 : 同感。看看当代的范曾,余秋雨之流。
听松云涛深处 发表评论于
好文
bymyheart 发表评论于
发出自己的声音,代受难者发出声音,发出公义的声音,这些是社会里的文化精英人物的道德良心和使命责任。中国的画家原则上都是些匠人。没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胸怀。作家好文。问您周末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