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五中情结
百年校庆
太原五中是山西有名的中学。2006年9月,五中百年校庆。学校决定大办,并得到上级支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准备,而且要求校友尽量参加校庆,要求原来各班的班长们通知和召集。我和老伴都是五中58届的高中毕业生,我是22班,她是23班,我俩都收到通知,而且我的班长亲自到家两次。因为我在北京,没有见到,后来听说我回到太原,他又打来电话,一再强调,让务必到时返校参加校庆。老班长如此认真,虽然有些犹豫,还是答应一定会去。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对五中有一个心结。我高中学习很好,是班里的尖子生。毕业时,报考清华,高考后感到很有把握,但却意外地落榜了,之后了解却是因为班主任写的毕业鉴定所致。鉴定写的是“有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言论,不允许录取”,而所谓“言论”,是根据同学们闲聊时,比较苏,美两国的科学水平,我认为美国高于苏联。就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就成为不允许录取的根据,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我毫不知情下的暗箱操作,虽然后来他答应可以修改,但为时已晚。这次打击,终身难忘,因此,不愿意参加校庆,重温那过去的伤痛。
80和90周年校庆,相识的一些五中校友,曾约返校参加校庆。并认为我有一官半职,学校会重视这样的校友,而我还是有心结,不想返校,所以这两次校庆都没有参加。这次百年校庆,已经退休,年近古稀,心境已经改变,再加老班长盛情难却,于是决定和老伴一起参加百年校庆。
校庆那天,学校披红挂彩,人声鼎沸,校友回来不少。我和老伴一返校,同学就帮助办报到手续,领了纪念品和一些零食,然后到校园各处走走。毕业已近半个世纪,五中已经大变样。旧教学楼已拆除,盖了逸夫楼,北边新建了教学楼。校门内的小广场也搞得很漂亮,还有一个不错的体育馆。作为重点中学,数年来,国家投入不少,面貌也大大改观。
为了校庆,校友们送了不少礼品。我们58届同学送给母校的是一个大屏风,是平遥推光漆,光亮雅致。一面是对校庆的祝词,文笔讲究,另一面是五中在上马街的老校址平面图。五中的前身是太原中学,校址在上马街,55年迁入现在青年路的新校址,五中百年正好新旧校址各占一半。我们这一届学生,初中在老校55年毕业,高中去了新校,又正好在百年的正中间。我们还参加过新校建校劳动,因此对老校和新校都有感情,所以送一个有老校校址的屏风,确有特别的意义。
校庆主会场在湖滨会堂,而我们在校体育馆听会,所以比较自由,几个同学初见,大家回忆些过往的事情,并不留意大会讲了些什么。会后由各班自行组织活动。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曾是校务处主任,虽已退休,但还有余热,在教学楼搞了一个较大的会议室,作为我们活动场所。同学又捐助了一些食品,印了通讯录,还安排一次聚餐,准备得很充分。那天聚会共来了三十几位同学,可以说人数不少,班长有功。
近半个世纪后再相会,大家都已年近古稀。面色苍老,年青时的像貌已荡然淡去,大家已经难以通过回忆相识,只有少数还能叫出名字。岁月无情人有情,大家还是要在残留的记忆中寻找过去的痕迹,并通过通讯录来帮助,一个一个地核对。这时班长提议大家自我介绍,这更准确有效,于是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开始叙述自己,有简有繁,有长有短,但发言并不踊跃,有时不得不点名来补救。一个同学自我介绍后,他主动点名要我发言,我只好简单的介绍自己。我说我的经历可概括为1,2,3,4,5,这是我对自己的常规介绍法:
1.一个行业:一生只在纺织行业工作。
2.两类工作:在纺织行业,前期搞技术,后期搞管理。
3.三个单位:共呆过三个单位:即太原毛织厂,山西毛纺厂,太原纺织局。
4.四十年:1961年参加工作,2001年退休,工作整整四十年。
5.五个五中校友:全家五个人,全部五中高中毕业,是个五中校友家庭。
和平时介绍不同的是,把第五项改了一下。通常介绍时,说得是五个担任过的职务,这次是五中校庆,我临时改动,以便更适合在校庆场合的介绍。最后也说了点对五中的感受,但全部是赞颂,并没有说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是个喜庆的日子,应当阳光不能有阴影。当时有一位山西日报的记者,参加我们班座谈采访,我发言之后,她立即要求采访。她对全家五口人都毕业于五中很感兴趣,她认为这是个采访的好素材,而我对近一步介绍自己并无兴趣,更不愿意上报纸,所以婉言谢绝,说我家没有出什么突出人物和事迹,请她再听听,后面会有更精彩的。她看我不愿意接收采访,只好作罢。其后她又听了几个发言,也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的素材,既无突出人物,也无精彩事迹,于是离开现场,去其他地方采访。
接着又有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大约进行了一半,受邀请的老师陆续到来,话题就转到其他方面。老师们都已80开外,但身体都很健康,而且思维敏捷,说了很多人生体会,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我们想考验一下他们的记忆,让他们猜我们的名字,但多数老师已很少有印象。确实,学生认老师易,老师认学生难。他们每年教那么多学生,除特别的外,大多一定会忘记,况且我们分别已近半个世纪,让他们猜出名字,也真难为他们。但有一个叫隋万春的老师却记忆力惊人,他竟然能准确地叫出我们班6个人的名字,其中包括我。他是地理老师,因为不是主科,其实大家并不重视地理,但他的课讲得有声有色,大家还是喜欢听。他很少按课本讲,但知识渊博,让学生学有所获,很受学生爱戴。记得去他宿舍。他门口正中贴着方纸,用毛笔写了几个大字“千秋万春”,像现在人家门口贴的“福”字,感到很新颖。一问才知道,他和一个叫“杜千秋”的老师住在一起。当时杜老师刚来,也没给我们代课,并不认识他。那时就感到隋万春老师的智慧和风趣。文革中他被赶回山东老家,文革后落实政策回校。一次我因孩子的事去五中,正好遇见他,相隔那么多年,他竟然能直接叫出我的名字,这使我非常感动和吃惊,更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而这次校庆又隔了二十多年,我人已苍老,他还是能认出我,叫出名字,真叫人难以相信他已是80多岁的高龄。
到场的还有教美术的黄允中老师。他实际只在初中教过我们,而他对50年代的学生好像特别关注,说了不少那时他的学生情况,有不少现在已经是很有名气的画家。我虽然也喜欢画画,而且初中时美术成绩不错,他有点印象,但我后来只把美术当做一种乐趣,并没入行。他美术科班出身,穿戴一向讲究。这天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西装。打鲜艳的领带,脚上一双时髦的白皮鞋,戴一副茶镜,虽然已年过80,但依然风度翩翩,非常健谈,而且不谈美术,大谈美食,从美术家已变成美食家。
还有一个叫李元喜的老师,他是初中时的班主任,他后来又是我女儿的班主任。他做了我家两代人的班主任,也是个奇迹。我曾为女儿的事找过他。女儿在班里是尖子生,他很看重,这次见面,他更关心女儿的情况。我告诉他,女儿在美国,发展很不错。他很高兴地说,那时他就认为这个孩子很优秀,有发展潜力。
另外一个很熟的是语文老师姚沛,山东大汉,记得他微闭着眼,用山东口音朗读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很有些气势。前些年他因为他孩子的事找过我帮忙,因此很熟悉。他主谈的是退休后的生活,他说他喜爱网球。一打就好几个钟头,而且饭量很大,一次能吃两大碗面,我估计有一斤左右。虽然80多岁,但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名字中就有“沛”字,还真叫人佩服,而我们还没到七十,看去比他年老。老师未老,学生老,真叫人感叹。还有几个老师也说了不少。但大多印象不深,只是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五中老师有很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而更印象深刻的是大多都很长寿。他们虽然也经过不少磨难,但乐观的心态,支持他们活到现在,而且活到有滋有味。随后我们和老师们照了一些像做了纪念。师生都已七老八十,难得再有机会相聚留点影像,值得珍藏。
邀请了这么多老师,但唯一没邀请班主任到场。他虽然已调离五中,但那天他也来参加校庆,于是大家议论起他,而且不少人非常气愤,述说当年毕业时他对各自的伤害。这时我才知道,允许高考,不允许录取的不止我一人,甚至还有好几个连高考的资格都取消,而原因基本都与政治条件有关。即使有些人被录取,也评语不好,不能考重点大学。我们班有一半左右的人去了山西师院,后来做了教师,遍布全省各地,不少退休到县里,全班没有一个北大清华名校。普遍的高考不得志,使大家对班主任心怀不满。有人分析,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政治条件不好,想用极“左”来保护自己。事过多年,虽然提起此事,大家依然心怀不平,但随着年龄增长,又经过多次政治运动,已能理解他的当时想法和处境,既恨他,也理解和原谅他。这只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不应由他一人承担,但他确也应当自责和反思。毕竟时代已经进步,政治问题已与高考脱离关系,而政治问题也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有点绕口,但表述比较准确。
现在高考的分数决定录取,确实比较公平,所以我很羡慕现在的学生,不再因言获罪而失去升学的机会。当然分数的金标准,也使家长为孩子从小的教育奔忙,投入人力物力去考取个重点学校,像五中这样的名校 ,就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追求的目标,身价也越来越高,竟然使周围的房地产升值,但能进重点学校的学生毕竟有限,于是人们又呼吁教育公平,推行教育改革。但教育公平谈何容易,所以五中的优势还将继续。不知道下一个百年校庆,那时五中会变成什么样子。
五中情缘
我家与五中的缘分可以从父亲说起。父亲三十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日寇占领北京,父亲没有随学校南迁,后来几经周折,在不同的地方,从事过几种职业。四十年代,他曾经在五中的前身太原中学教过数学,后来他到太原晋生纺织厂工作。小时候,见过他的学生来拜访,有的还来继续学习数学,但在五中教书的更多情况,他没有和我们说过,我们也知道的很少。
五十年代初,姐姐和我相继考入五中,那时叫太中,从初中直到高中毕业。姐姐后来与五中同班同学恋爱,就是后来的姐夫。他们俩五七年高中毕业,虽然在班里都是好学生,但在五七年的政治环境下,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我比姐姐低一个年级,她在高21班,我在22班,教室相邻。我老伴到高三时从上海转学到五中,在高23班,我和她也教室相邻,但当时我俩并不相识。这样我们四个人在相邻的三个班学习。58年,高中毕业,我由于一句话不允许录取,虽然参加了高考却莫名落榜,破了清华梦。老伴学习也很好,却由于家庭不同意她学医科,最终放弃了高考。这样我和老伴的高考升学都不顺利。我俩在偶然中去了新建的轻工学院,学了纺织,也算圆了一个大学梦,但已离理想相差甚远,而我俩从此相识,相恋而结婚,有失有得。这样我们第二代人,除了弟弟外,都是五中校友,但都高考升学不顺利,我更是严重挫伤。
到第三代,情况变化更大。三个孩子,都出生在60年代,上小学是在文革期间,而且都在我们工厂的子弟学校就读,学校老师大多数是工人出身,经验和素质比较差,况且在文革期间教学也不正常,因此学业肯定受影响。幸好是小学,虽有影响,但对后来的学习影响不算大。两儿子小学毕业升入山针子弟中学上了两年初中,我和老伴认为初中的教育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子弟学校师资质量差,因此必须转学到正规中学,才有机会考到重点高中。姐姐是太原九中的化学老师,她也认为必须转学。于是两个儿子初三转学到九中。姐姐家两个儿子年龄与我两个儿子相仿,于是四个人相互学习比赛,再加上姐姐姐夫的辅导,两个儿子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当初中毕业时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五中的重点班。我和老伴非常高兴,达到她让孩子上五中的心愿。女儿与哥哥们年龄差四岁,她小学毕业时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来临,教育已走上轨道,她考上山大附中上了初中。附中是个重点中学,师资和教学条件都不错,她学习成绩很好。当初中毕业时,学校让她留在附中,不同意报考其他学校,而老伴坚持女儿考五中。附中勉强同意,但给出条件:如果考不上五中,附中也不要。老伴相信女儿的实力,答应了这个条件。结果,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五中高中。这样三个孩子就全部上了五中的高中。他们由于初中基础好,高中又有五中的教学条件,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我和老伴希望他们中间能出个清华生,圆我失去的清华梦。他们遇上了好时代,大学恢复招生,高考以分数录取,只要成绩好,愿望和理想就能实现,不必再为政治条件不合格而操心,但评估考分,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却成了一个新的难题。
老大80年高中毕业。这以前几年是考分公布后填报志愿,这样报,心中有数,有把握。但从这一年开始,填报志愿放在高考后考分公布前,这样估分成了关键。老大谨慎保守估分总是低估,当时刚刚恢复高考不久,录取百里挑一。为保险起见,我只好放弃清华,改报了其它一个重点大学。而当考分公布,他的总分高于清华的录取线8分,我后悔已晚。这样他就被我发配到吉林工大。出一个清华生的心愿也第一次受挫。二儿子81年高中毕业,依然还是高考后就填报志愿。老二平时不太用功,班主任总是反映他经常看闲书,平日考试成绩也平平,在班里排名靠后,要求家长督促。我和老伴对他也信心不足,所以期望不高。然而在估分时,他却信心十足,不让我们低估分数。虽然让他压了压,但估分依然不错,有报清华的能力。但是班主任保守,虽然这个班全是五中从全市招来的尖子生,但他要保证班里的重点大学录取率,不让学生们冒险,所以一个清华也不让报,而且他对老二估分不放心,要求降低考虑志愿。我认为班主任更了解情况,同意班主任的建议,因此又放弃了清华。当考分公布,老二的总分高于清华录取线20多分,又后悔不已,出一个清华生的心愿再一次受挫。老三是个女儿,文理都很出色,在班里排名前三。又临高考,首先是学文学理之争。女儿虽然数理化成绩也很出色,但她喜欢文学,文章写得好,她想考文科。但我和老伴认为搞文容易犯政治错误,也难养活自己,况且她理科也很好,文科好更能加分,考理科重点大学就更有优势,于是决定让她考理科。高考临近,这一年一些重点大学开始在一些中学试点招收免试保送生,女儿被选中,而且答应所有专业都可以由个人选择。但那年清华北大没有在五中招保送生。我和老伴商量再三:如果去,则出一个清华生的心愿就彻底放弃;如果不去,又觉得可惜,因为那个大学虽然比不上清华,但也很出色,况且专业可以自由挑选,更具吸引力。如果参加高考,不能保证没有闪失。即使报清华而被录取,能上个好专业也很难,而且保送不用高考,女儿压力立即可以提前解除。我们家长不应为自己的梦想苛求孩子,于是决定让她保送上大学,并挑了一个热门专业。
这样三个孩子都有条件上清华,却因不同的原因而没能实现,当然有些遗憾,而我对五中高考升学不顺的阴影也一直挥之不去。后来,自己也反思,是不是把高考看得过重,期望过高,因此有失落感。高考确实是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但不是全部。过了这个坎,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更应当看重未来。
当第四代出生长大时,出国留学成为潮流,孩子们选择去美国读高中大学,已经与五中无缘,我家与五中的三代情缘也就不再延续。
五中情怀
五中百年校庆,看到了五中校风,教风,学风的标记,我认为不错,于是想就这几点抒发对五中的情怀。
五中是个有光荣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点中学,是个名校,校友中也出了不少名人,更多的校友是在不同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普通人,但五中的校友大多都很敬业,也小有成绩,并受人尊重,这是五中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培养的结果,值得发扬。
我们全家两代五口人,全是五中的校友,没有出什么名人,但也都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小有成就。在人生经历中,中学只是短短的几年,但却是一生发展的基础。能上五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全家的幸运。而五中之所以优秀是来自于她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首先是“尚德求真”的校风,使五中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六年五中的教育,我认为对自己最大的教益是在品德方面,虽然因多次说真话受到伤害,后来变得谨言慎行。但绝不说假话骗人,在工作中,即使后来当了领导也这样。虽然与现实的社会风气不合拍,但依然不改本性。凭本事,不耍嘴皮。求真不做伪,实事求是。虽然也多少吃点亏,失去一些提升的机会,但活得自在踏实。
五中这样的校风培养的学生,不太适合做官,更适合做学问。
再一个是“严谨善导”的教风。五中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这是学校的最大财富。他们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所以五中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尤其是数理化老师,实力雄厚,教学有方,因此五中理工科学生实力很强。我后来搞技术工作,也有点成绩,基本受益于中学的数理化基础。更重要的是,老师不仅只讲课本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并传授学习方法,因此学生有很好的自学能力。我从中学起就培养起良好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能顺利地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尽快适应不熟悉的工作。有好的基础知识,又有自学能力,不论做工作还是做学问,才有最基本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多年来,我对各类学习培训和考试并不畏惧,直到中年以后各类考试都能轻松应对,有不错的成绩,都与这两条有关。在这样教风培养出的学生,工作严谨扎实,能接受新的挑战,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五中学生大多具备这种素质,但过于严谨又往往缺乏灵活,所以感觉五中学生有些呆板,但却也是认真工作的骨干。
再一个是“博闻勤思”的学风。五中有一些良好的传统。我们在校时,学生课外活动很活跃,那时的学生会有权组织大型的活动,而且丰富多彩。学校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可以看很多课外书,学生能接触很多新的知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有兴趣,博闻而勤思。我们在课余讨论彼此的读书心得,常常在宿舍讨论一些观点和见闻,提出各种看法,甚至辩论的面红耳赤,求知欲很强。,
现在的五中,依然是精英教育,但更多的是重视培养高考的优胜人才,学生为高分而学,已没有时间和精力博闻勤思,学生知识很狭窄,整体素质下降,虽然年年培养出不少高考尖子,而往往高分低能。当然,这也不只是五中的问题,是整个教育制度的问题。钱学森提出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的疑问,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因此,要恢复和发扬五中优良的学风,教风,学风,除了五中自己的努力外,还必须靠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来推进。
从五中毕业已半个世纪,在人生经历中,青年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中学是从少年转入青年,到达成年的过程。这是一个敏感期,有青春的懵懂,有性格的叛逆,有对新事物的兴趣,又有用不完的精力。这个时期可塑造性极强。因此,受教育的好坏对今后的发展影响很大,就像树木一样,如果得不到精心的培育,就很难成材。自己幸运地进入五中,受了六年良好的教育,受益终身。母校就像母亲,她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而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也常常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因此我和五中虽有心结,但更多的是感激。在百年校庆之际。我们全家五中校友向母校致贺。
祝福五中在下一个世纪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