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糕的故事

早晨一上网,就看到有朋友发文如何制作发糕。

发糕?就是那种用玉米面蒸出来的黄黄的发糕吗?这是我小时候再熟悉不过的一种食物,我小时候实在是吃够了它,这东西吃在嘴里粗拉拉的难以下咽,咽下去后又让我让我胃里泛酸,所以我当年对它这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但我知道现如今国内的人们在吃够了山珍海味、精米白面之后,在各种各样的富贵病因为吃得太好而大肆横行的时候,发糕这样的粗粮制品又被端上餐桌,当做健康食品而得到了热烈追捧。

去国多年,我几乎从未想起过它,可如今看到慧心贴出的图片,我恍惚间似乎回到了三十多年前,仿佛又看到了从前热气蒸腾的厨房里,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然后一接锅盖,便闻得到带着一股带着碱香的发糕的味道。这个曾经熟悉的场景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怀念。

我小时候生活在地处塞北高原的小城大同,在那食品供应的时代,我们的细粮只有35%,剩下的全是粗粮,而粗粮又以玉米面儿为主,于是发糕这样的食品就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日常食品。

如今的发糕早已是粗粮细作、摇身大变、不同从前。讲究一点的,除了加入大量的白面来改变口感之外,还用鸡蛋、牛奶来和面,并加进各种果干和红枣等;就是最不讲究、并力求原汁原味的,起码也会加进大把的白面去,而也不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在一大盆玉米面里只是添加小小一碗白面,而这样做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增加玉米的粘性而使蒸出来的发糕可以成型,改变它的口味的作用则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那个时候,白糖都是奢侈品,定量供应,谁家也当好东西省着吃,客人来了冲杯糖水都是好招待。为了给难以下咽的的发糕增加一点甜度,让它稍微容易下咽一些,很多人家会在和面的时候加一点糖精而不是白糖进去,那么用白糖是断断舍不得的,那实在是巨大的浪费,我家的发糕也是这样加糖精的,但要提到一点的是,那时候发面,用的都是老酵,发好的面有一股很重的酸味,必须用碱面来中和,可我爸在蒸发糕的时候,似乎永远都不能放入足够的碱面,经他手蒸出来的发糕十有八九吃在嘴里都是有酸酸的发面的味道混着假惺惺的甜甜的味道,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如今写这一篇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闻得到,吃得到,实在难过,呵呵。

那样天天吃发糕的日子真是不好过。发糕嚼在嘴里粗粗的,剌舌头,吃进肚子里去一会儿就会在胃里反酸,十分难受。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又看见我爸在哼着小曲儿和玉米面,我当时简直是义愤填膺了,眼里满含着悲愤的眼泪冲他大大地发脾气,我带着哭腔大声地质问他:“你就天天给我吃这个?!”我好脾气的老爸笑眯眯地、不温不火地答我:“那你倒说说说看,不吃这个吃什么?”

其实我老爸当年还只是三十多,仍然十分年轻,可在我眼里,他却是我的天,我的靠,是我有任何要求和不满都可以向他提,而他天经地义地该满足我的那个人,然而,他却连我这样一个不吃粗粮的愿望也不能满足,真是太让我痛苦了。

现在回想起来,才发觉当年的自己有多不懂事,多不理解父母。其实谁家的父母不是把最好的留个子女呢?在那样一切都凭供应的年代里,他们又能怎样呢?我想,他们一定因为不能给孩子们提供好一点的生活条件内心更加受煎熬,他们能够办到的,就是使劲儿从自己牙缝里挤出的细粮,拿来喂我和弟弟的两张不知足的小嘴儿,可就是这样,那点可怜的细粮也仍然不能坚持到月底。。。。。。

晚上下班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电话给老爸老妈打电话报平安,并跟老爸讲起了这段老话儿,我告诉他我正准备蒸一笼发糕来忆苦思甜一番,对我而言,蒸这一锅发糕更多的是为了回忆往事而不是为了喜欢它。

此时此刻,我的一锅添加了葡萄干、越橘梅干、小枣儿、白糖的精工细作的发糕已经出锅,黄灿灿地冒着热气,貌似比较成功。我这初试牛刀,但成绩却看来不俗。我猜这跟我小时候看见太多次如何制作发糕有缘,不必实验,就可轻松搞定。

我这锅发糕所说已经是精工细作,可当我自己咬下了第一口时,却发现自己仍然象小时候一样,觉得它粗拉拉的不好吃,好在我家阿瑞却是一辈子里第一次吃到发糕,对于他而言,这是新鲜玩意儿,难得他十分捧场,一连吃了两块,直说好吃。

看着他吃得香甜,我心里有淡淡的一丝心酸,他哪里体会得到我们小时候天天吃发糕的那份辛苦呢?他哪里又能体会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那年轻的父母再努力、再节衣缩食,也不能满足儿女不吃粗粮的一点心愿的无奈呢?

值得庆幸的是,那样的日子终于过去了,也希望它永远、永远、永远不再回头。

以下链接是发糕的制作方法,有图有真相,感兴趣的请看进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514/06/408797_27492114.s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