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力量:纪念胡适先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关于胡适,其实我一直有想写点什么的念头,可是读他的文字,包括那些别人写下的关于他的文字越多,越发地不敢写了。胡适这两个字的份量,越来越沉重,岂是我这轻飘飘的笔力所能承担得了的。

终日营营苟苟,一天到晚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在网上乱看,偶然看到胡适先生的忌日是50年前的224日,虽然已经晚了,但是仍然觉得,再不写点什么对不起自己。

胡适先生的墓志铭上刻着:“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裏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这个概括简练而准确。文化的进步,思想的自由,这两点是胡适倾其一生追求的目标。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标点的使用,这些变革虽然影响深远,但在胡适的宏大构想中,它们不过是一场文化进步运动的开始,而紧随文字变革而来的思想启蒙才是重头戏。可惜,这场重头戏还没开场就不得不落幕,此后直到今天,也再没机会重新拉来。

胡适先生在晚年说过:他平生最大的遗憾是新文化运动被政治化。这话很对,不过,遗憾不应该属于胡适,而应该属于被那个时代的洪流所改变的所有中国人。这些人里不仅包括冲上街头的五四青年们和他们的后代,更包括鲁迅笔下的阿Q、华老栓和孔乙己们。和胡适的时代相比,今天的汉语文化,在多大的意义上能承担得起“进步”这两个字,实在值得怀疑。在“科学”和“民主”被倡导了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有省级卫生厅厅长堂而隍之大张旗鼓地宣传如何打通任督二脉。阿Q和华老栓们也都还在,唯一的区别不过是辫子没了,用上了手机。文化进步?直到今天,它更多的作用不过是让许多文人用来混碗饭的一个名词而已。对真正需要文化进步的沉默的大多数来说,它从来没发生过。至于思想的自由,胡适自己甚至后来都不怎么提它了,当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失望。

胡适一生倡导国民具有独立的精神,他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但是,他还说过另一句话: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句话体现了胡适的敏锐。如果说鲁迅以其深刻找对了民族劣根性的病根,胡适则凭其宽容为治疗病根开出了药方。一种具有力量文化,其外在的力量或许表现为由技术优势形成的强悍,但其内在的力量一定是是来源于对异见的包容。

殖民时代的英国依仗其技术和军事优势统治世界,强盛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足见其势力范围之广。可是当其他欧洲国家逐渐赶上他们的技术水平后,英国的地位迅速下降。究其原因,个人认为要在文化上找。在骨子里英国人是狭隘自私的,只知掠夺不知给予,对外族没有包容心态,而是一味压榨。即使在本国内部,阶级壁垒也是欧洲大国里最显著的。

美国,他们拥有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其技术军事优势自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却是他们文化里的一个优势:宽容,这是他们与英国最大的区别。个人以为,这种宽容是美国最大的吸引力所在。世界上骂美国的人到处都是,但这些人在骂美国的同时,从不拒绝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的大学来接受教育,用美国的文化来洗洗手脸。世界是个黑社会,想当老大,至少得有点老大的胸怀和气质。

当年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对这一点体会深刻,也领悟深刻,因此才会用了毕生精力在中国大力倡导。他知道,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内斗,最欠缺的优点之一,就是宽容。

他和鲁迅,身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一个提倡宽容,一个直到死也“一个都不宽容”,两人虽不是针锋相对,目标却是南辕北辙。对任何一种革命来说,更需要的当然是鲁迅这面旗。

胡适先生虽然身前身后盛名卓著,但他注定是寂寞的。不过,今天的台湾在人文气质和文化建设方面,在华人世界里独占鳌头,对长眠在那里的胡适来说,这或许是造物主送给他的最大慰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