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孩子不是你们的“小情人”
父母称呼孩子为“小情人”的现象似乎在华人文化中依然普遍。有些文章描写做爸爸的对女儿精心照顾是“父亲对女儿情人般的痴心”,因为“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中国演员买红妹在谈到她的婚姻触礁问题时,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宝宝就是我的坚强后盾,她即是我的天使,又是小丈夫。” 称呼孩子为“小情人”父母,相信这是表达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然而,父母却没有考量把孩子称为父母“小情人”的做法,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发育极其有害。
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理所当然。但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无法比喻为“情人”关系。因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完全依赖父母无条件的关爱才能成长;“情人”之间的关系所牵扯到的内容,在本质上完全跟亲子关系不一样。当父母把对孩子的关系比喻成“情人”关系时,就好像是产生了角色错位:父母无法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爱;同时孩子也无法以孩子的身份回应对父母的爱。
这种情况并非只有中国文化。不过在西方属于个人行为,而在中国文化中,就成了“文化习俗”。
心理学把父母称孩子为“小情人”的现象为“情感乱伦”,指出“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隐秘的乱伦关系,即孩子成为父亲或者母亲的“替代品”。 结果,这个孩子的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他们没法成为孩子,但却时时刻刻准备好服务父亲或者母亲的需要。”
从心理上来说,“小情人”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极其有害。因为父亲或者母亲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配偶。心理学家指这种行为是“父亲或者母亲隐藏的、无意识的、以爱之名义包装的暴力”;是“最为邪恶的灵魂杀手”;“残酷的、病态的、罪恶的、卑鄙的行为”、“臭名昭著的罪行”;称“这是病态的父亲或者母亲的爱。”
米勒博士( Alice Miller )强调这是父母“自恋地使用孩子”。她说,“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每一个孩子都寻求爱的接触,并且得到这份爱会很开心。同时,当与他极不相称的年纪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以后,孩子会感到不安全。”
美国精神科教授约翰布瑞尔 (John Briere) 指出:“尽管儿童表面上没有受伤,但是他们的心理创伤会使得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以及人际关系都产生障碍。”美国外科总医师( The United States Surgeon General ) 是美国政府在公共卫生界的杰出发言人。在 2010 年度报告中 ,也对这此类做法导致对儿童身心灵的伤害做过比较详尽的报道。
称呼孩子“小情人”的父母是走进了爱孩子的误区。只有清楚父母之爱的定义以及内涵,清楚身为父母的角色和责任的父母,才能养育一个身体、心理和情感上都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