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王昌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边塞诗人中,七绝写得既多又好的当数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七绝在初唐时就已成熟,但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与李白同称绝圣手,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叫王江宁,是因他做过江宁丞。
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个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如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战云密布,雪山绵延千里,把战争气氛渲染得饱满酣畅;黄沙百战穿金甲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再如其一、其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哀愁,之所以无奈,是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也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了。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非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时明月汉时关,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用互文的手法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就由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即,从秦汉以来,一代代的人都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返。诗人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他们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己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边关既有征夫,内地就有怨女。他的《闺怨》就是写妻子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出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本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是不经意地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头柳色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过的感触与联想。她可能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的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即闺怨这首诗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描写,使读者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耐人寻味。 

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也是独出心裁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这两个意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可谓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知识越多越敢动 发表评论于
回复奶酪的评论:
拍子在打球的时候转的过多了,转身的时候就不麻烦它了,哈哈
知识越多越敢动 发表评论于
回复yue06的评论:
怎么会呢,只转身,不转脑袋,嘿嘿
奶酪 发表评论于
别拎着拍子乱转就成,哈哈
yue06 发表评论于
回复知识越多越敢动的评论:
还华丽转身,嫩米转晕乎了?哈
知识越多越敢动 发表评论于
回复yue06的评论:
这叫华丽转身,不懂了吧?哈哈
yue06 发表评论于
又从加州理工转向闻邪青年了???
知识越多越敢动 发表评论于
回复欣欣~的评论:
唉哟喂,青梅来了,赶紧大鱼大肉款待。新年好,恭喜发财!
BTW,泥这PP很有意境哈~~~
知识越多越敢动 发表评论于
回复奶酪的评论:
哈哈,是转贴是转贴。以前就知道王昌龄的《出寨》,其余好几首诗都是耳熟能详的,竟然不知道是他写的,惭愧~~~
欣欣~ 发表评论于
给竹马拜年~~~新春快乐,大吉大利~~~
奶酪 发表评论于
偶咋较着这不像原创呢?哈哈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