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出国》杂志“东张西望”专栏所撰
女儿在多伦多的女友有个同学,女儿跟他通过那个女友认识,一起加入了同一个Facebook的朋友圈,彼此关注。那天我们正在厨房的早餐桌上吃饭,她一边吃一边上网浏览她的Facebook,忽然对我说,那个男孩自杀了。他的facebook一度不活跃,现在他的父母重新打开,在他的账号里发布了这个消息。
我震惊得一口汤差点呛进鼻子里。
就在去年,也是我的女儿告诉我,她的一个考进Western Canada 的初中男同学自杀了。
Western Canada 是卡尔加里排名最靠前的高中之一,是许许多多家长的梦想。本地的高中,也基本属于学区制,也即,一般学生住在哪个学区,就在学区内就近入学,除非有特殊需要。跨学区入学,需要有特殊才能被学校入取。学校在满足本学区学生的需求后尚有空位的,可以招收跨学区学生。而跨学区学生,一般是成绩优异才能被录取。
女儿的那个自杀的男同学,就是被跨学区入取的。
就是那一次,女儿告诉我,她上社会学科(包括历史地理社会制度等人文学科)的课的时候,看到一份报告说,加拿大离家出走的孩子当中,贫困家庭的孩子只占总人数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孩子出自中产阶级及富裕家庭。
也就是说,大部分离家出走的孩子有着很好的物质生活,衣食无忧,可能还更好。
今天的社会,是家长出了问题,还是孩子出了问题?
我的结论是:家长的问题。
有一个网友问我,你这跟妻子被丈夫家暴是妻子做得不好的论调有什么区别?
我说,当然是有区别的。夫妻结婚的时候都是成年人,各自的性情品格已经基本定型,夫妻之间都是有法定行为能力的人,不存在一个是另外一个人的监护人(除非意外发生,一方失去自主能力)的情况。而孩子出世的时候,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身的老师。他们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他们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起着养育,教养孩子的作用。他们不光要管孩子的温饱,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身体到精神都健康成长,
苗长歪了,种树人当然有责任。
让我们来说说孩子教育中的误区。
第一,关于孩子的撒谎问题。
前一阵我还跟我母亲讨论过这个问题。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记忆深刻的事情就是,当初我换乳牙的时候,因为怕痛,不想让母亲给我拔掉已经松动的牙齿。那天母亲在跟一个邻居阿姨聊天,说起这件事,母亲对站在一边的我说:“来,你张开嘴让阿姨看看你的牙。”
我不张。我怕母亲碰我的牙。
母亲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我不动你的牙。你张开嘴给阿姨看看。”
出于对亲人的信任,我张开了嘴。母亲眼疾手快,迅速地将手指伸进我嘴里,自内往外,将那颗松动的牙往外一掰,那颗牙就掉下来了。
这件事的后果怎么样?当然,这个行为一点也不痛,确实不痛,但是它让我失去了对母亲的信任。以后再有牙齿松动,任凭母亲怎么忽悠,我都不会再张开嘴了。
我幼时对母亲的印象是她非常严厉。万一我做错什么事,第一个本能就是不承认,撒谎。我诚实结果是挨一顿胖揍或者痛骂,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诚实?哪个孩子还要诚实?
因为这些童年的记忆,我在教养女儿的过程中,很注意不要犯当年我母亲犯的错误。首先,要想孩子不撒谎,做父母的自己不能忽悠,不能撒谎,有时候父母认为无伤大雅的小事,小孩子却记在心上;其次,不能让孩子因为诚实而受到惩罚。惩罚的目的是纠正错误,而纠正错误,惩罚不是唯一的手段,也是最简单最愚笨的手段。惩罚错误的同时,也许会让孩子养成逃避责任,撒谎的恶习。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错误是难免的,作为成人的父母尚且在不断地犯错误,又怎能苛责孩子永远正确?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还不到三岁。她一向四肢短,所以上厕所大便都要我给她擦屁股。有一天她从幼儿园回来,急匆匆跑进卫生间,将我推出门外,说自己长大了要自己上厕所。这在她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我一边纳闷,一边等她从卫生间出来,问:“上好了?”
她答道:“上好了。”
我狐疑地走进卫生间,似乎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变动,但是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臭味。我打开滚筒式洗衣机的前门,发现了她自己塞进去的短裤,短裤里包着黄灿灿的屎。
此时我已经被三岁孩子的观察力震惊了。她平常看见我洗衣服,把脏衣服塞进去,拿出来的时干净衣服,一定认为把带了屎的短裤塞进去,等到我开动机器的时候,这短裤会自动被洗干净,这样她大便失禁的事便被掩盖无形,这样妈妈就不会因此而责备她。
我曾经读过育儿方面的书,专家称,三岁多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时常会发生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一旦这样的事发生,不要责备孩子,越责备他们会越紧张,大小便失禁的事反而会更频繁地发生。
于是我把她叫到跟前,郑重地告诉她,如果今天妈妈不知道这件事,一旦洗衣机开动,所有的衣服都会被污染,全部要扔掉。她应该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不会责备她。
从此以后,她再也没干过这种事,或者这种类似的事。因为她知道,她不会因为自己的诚实而受到惩罚。
第二,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我自己也有过青春期,我时常地回想当年自己走过的心路历程,当年的我不希望被父母怎样对待,那么今天,我也会尽力避免让女儿再经历自己不想经历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的青春期叛逆,我认为是孩子在经历了对父母信服和崇拜的的孩童时期之后,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作用之下产生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反省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孩子从没有自我意识到自我意识产生的过程,是孩子成长的标志,父母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而不是要求孩子成为自己的复制品,事事顺从自己,同意自己,稍有不同,便大发雷霆。
条条道路通罗马。父亲是共和党,儿子是民主党;父亲是保守派,儿子是激进派,这都是正常的,常有的事。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哪怕摔跟头也是他们自己的跟头,做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受伤的时候,送上一杯热茶或者咖啡,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通常做父母的,关注孩子的冷暖远远地超过关注孩子的心灵。做父母的,要认识到我们人类不仅仅长着嘴巴,还长着耳朵。我们对孩子的教养,不仅仅是灌输,还要学会倾听。
我跟女儿的关系,从多伦多搬到卡尔加里应该来说是一个转折点。那时候她跟着父亲先搬了过来,我留在多伦多处理一些后续的事情,一个月之后才过去团聚。女儿当时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惊——她说,你不要来了,我跟我爸过得蛮好的,你一来就吵架,就冲我吼。
我像是遭到当头一棒,感到自己做母亲的失败,开始检讨自己的教养方式。到了卡尔加里以后,我跟女儿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我们分别谈了对对方的期望,不喜欢对方怎样的说话方式。这里我要感谢我加入的反家暴群组。我说过,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带着很强烈的施虐性倾向。比如我们的民俗里,称呼配偶是杀千刀的,冤家等等。当家人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开口说话带着指责的口气。自从我加入了反家暴群组,我对照那些施虐者的特征,小心翼翼地检讨着自己和家人的相处方式,尽量避免那些负面的,指责性的言辞。
指责于事无补。当问题出来的时候,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先确认当事人的安全,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不是吗?
这样,女儿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别的什么地方,一旦遇到什么难题,或者犯了什么错误,都喜欢跟我说,因为她知道我不会指责她批评她,而是坐下来跟她一起想办法,给她建议,帮她解决问题。她想做什么事,我从来不会嘲笑她异想天开,或者告诉她你干不成,干脆别试。就算是她有些什么观点与我不同,我也不会用母亲的权威去压迫她无条件地服从我。
我最常对她说的一句话是——这是你的生活,你做选择。
她从我这里得到的总是鼓励和关怀,这样的话,她还会有什么心里话不愿意对我说呢?
有一次一个朋友跟我聊天,她问我:“你孩子带起来累吧?”
我说:“不累。她已经17岁了,我基本上半解放。”
朋友又关切地问:“17岁啊,叛逆起来也够呛吧?”
我想了想,说:“好像也没怎么叛逆。我俩像朋友一样。有一阵她老说我做饭不好吃,气得我够呛,我就去问她为什么这么做,结果她说——Mom,Teenage suppose to be rebelling. But I| have nothing to rebel you, the only thing I can pick is your cooking.(妈妈,青春期的孩子就应该是叛逆的。我实在没啥好叛逆的,只好挑你饭菜的毛病了)。”
哈哈,为了叛逆而叛逆,也算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