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儿子的前半生都在追求父亲的关爱与肯定,努力压抑自己想要达到父亲的要求,但实际上却是对父亲又爱又恨的矛盾情节,其实这是传统中国父母很常见的类型,由于儒家文化强调内敛和五伦,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着重在子女对于父母应有的合宜行为而非父母对于子女爱的表达,所以许多父母尽管心中深爱着孩子,但在行为上却很少称赞或拥抱孩子,认为孩子长大以后当了父母就会自然而然了解父母亲对他的苦心了,所以中国的俗语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然而,人为何要等到三、四十岁养儿之后才知父母恩呢?在养儿之前的三、四十年中儿女对父母难道不能有更积极正面的情感吗?记得在大学时修发展心理学时学到一个重要的观念: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是学习而来。子女对父母的情感认知来自于日常生活的互动而非血源的关系,当父母在生活中经常给多子女正面积极的反应和适时表达出心中的爱与关怀,子女就会根据他所接收到的信息来编织自己对父母爱的认知。
圣经中有两次用相同的词语来提醒父母如何教导儿女,第一次是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6章4节中说: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第二段是保罗再度在歌罗西书中3章21节提到: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圣经在许多地方都要求父母要管教儿女,使他们走当行的道路,但是这两段经文特别提醒父母,不要随着自己的好恶和期望来管教儿女,使得儿女的心里失去平静,例如不时把儿女跟别人比较、订定过高标准、用威胁恐吓来逼迫子女等等,而是要不断地用言语和行为来鼓励子女,使他们从小有好的自我形象和正当的观念与行为举止,并帮助子女往适合他们的道路上发展,这是上帝对每一位为人父母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