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父母(十一)——写在“国际不打小孩日”

A joy man and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Working in the field to serve people.Enjoying my life and seeking the in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430日是“SpankOut Day”,中文翻译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但从网上的信息中不少家长并不认同。(《家长反对国际不打小孩日:一天不打上房揭瓦》www.wenxuecity.com/news/2013/04/30/2366709.html

 

看来棍棒底下出孝子被很多人接受。

 

先看一个案例:凯丽是一个大公司的经理,因有难以控制的惊恐发作求助于心理治疗。初次现身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表情很苦的脸,不放松也几乎见不到笑容。从她的面部表情开始谈起,很快就发现背后的原因。

凯丽家境很好,父亲是银行高层,物质生活丰富,在外人看来这个家太完美了。可是她父亲脾气很暴燥,和母亲打架时,也常常捎上打孩子。并且打的很重。她现在忧郁和恐惧就是被暴打的产物。

 

社会上还是有不少人认为打孩子是家长的权利和教养责任。不仅华人的文化,其它文化也有类似的看法,已经超出了国家,文化的范畴,比如英文谚言中就有闲了棒子,惯坏了孩子。可以说西方国家也有打孩子的传统,即便几十年前,西方国家打孩子的现象也比较多,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全世界范围发生着变化,美国国会是1974年立法禁止体罚孩子的。所以说打孩子因文化差异的区别并不明显,而因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不同而差异明显,即社会文明进步程度高的,对罚孩子的反思就多,反对体罚的声音就高。所以以文化传统为由继续体罚孩子并不能站得住脚。

 

为什么要打孩子?一是要使管教孩子立即生效,还有一方面是父母本身情绪差,压力大,疲劳等。这种父母本身缺乏对自身冲动的控制,打孩子似乎成了他们情绪不好的自动反应。
还有习惯打人者往往来自于认为打人是正常的家庭或环境。比如辅导过的一个孩子妈妈因打孩子而被儿童保护协会把孩子带走,并要求她接受心理辅导。她对儿童保护协会的做法和要求很不满,说在她的来地方,一家里男人打女人,大人打孩子都是很正常的,这种景象在公共场合下很常见。所以她因孩子不听话,自然在公共场合下打了哭闹的孩子。后来深入了解下去,她自身也有很多情绪上的问题和未满足的心理需求。她的情绪还处于孩童时代,她需要孩子回头照顾她的情感需要,而这些需要本是他父母应该来满足的。其中有些人以酗酒等成瘾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但事实上却使情绪更容易失控。

 

在各有种体罚中,最黑暗的做法是把摧残孩子当成有孩子的唯一目的。这种人平时待人接物都表现与常人无异,但是对孩子就象怪物。有一个有重度抑郁并多次自杀行动的30多岁的小伙子在讲述病史时,那个高知家庭出身的爸爸就是这样,他发怒时象要把我掑成碎片,我真害怕,我一见到他就发抖,到现在也是。就象坐在火山口,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暴发。我尽量躲着他,但长大之前我无处可躲,那时候真感到很绝望。虽然他有过几次请我理解和原谅他,但被暴打还是继续重复,那些道歉又有什么用。我们不能说孩子得病是这爸爸一手造成的,但这个爸爸对孩子的情绪问题绝对起着推波助澜作用。这种被伤害的经验演生出强大而持久的恐惧,他从不敢信任他人,虽然想过男女之情但从没有过任何亲密关系,他受伤太深,不得不切断情感投入,包裹自己不与外界有情感接触,这就是他与人交往障碍的机制。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朋友说他儿子时,小孩子得怕个人,要不管不了他。随之向老婆怀中的两岁的孩子一瞪眼,孩子立马神色紧张,眼睛转到一边去了。他自己还接着说:上个月打过一回屁股,他见我就老老实实了。我于心不忍,但不能去教训他,只能打圆场说不能对孩子那么凶。但这种说法还挺有市场,认为这样长大的孩子可以坚强,勇敢和强健并听话。岂不知就算有坚强的表现也只是表面现象,内心还是虚弱的,即外强中干。

 

当打孩子这种情况发生时,作为父母的另一个人往往是沉默的,实则这也一种被动的合作,凯丽和其它案例的家庭都有类似情况的。因为我接触过多次,传统上认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站在同一战线上,经常这么说:我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它人不要插手,否则孩子就教不好了。这在家庭治疗中的确是个问题,因为家庭多人有得益冲突时就可能形成各种联盟,这是需要解决的,但不是这么简单地就能解决的。需要有视角是从孩子的角度看,特别是孩子被暴打时,没有人来帮助他,会有一种极强的无助感,这种感觉也要影响到孩子对未来生活的态度。但成人往往对此是无视这一点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孩子是很弱势的,被逼到死角了,那么只屈服了,只能把所有的过错揽在自身上,久而久之的自责也是自我毁灭(自杀)的心理基础,正象上面那个小伙子一样。

 

打是亲,骂是爱,这种话也流传很广。所以这种惩罚与亲密关爱结合到一起了。这咱父母也有表现出温情脉脉的时候,也为孩子做了很多事,他们会拿这样的事来证明他们是多么爱孩子,多么为孩子而牺牲,他们所做的一切全是为孩子好。多么熟悉的说法!这本身让孩子很困惑而又被动接受,再以这样的方式去接受生活和对待生活。日后难免不继续陷于那种虐待或被虐关系之中,因为虐待伴随着爱,以为找到了虐待就找到了爱,以虐待来证明爱的存在。

 

写这个过程也是我自我反思的过程,我曾经怎么打过孩子?与那种怪物的父母有什么异同点?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我觉得这也是做父母应该去经常想想的。我们一是要反思教养方式,二是要反思我们自身情感的不足,什么才是真正有利孩子的未来,使其未来的得益最大化。我认为从这个出发点可以与很多做父母的取得一致看法,这个明确了,怎么做的更好是有解决方案的,但要有准备放弃一些多年形成的东西。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