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从环球时报记者的尴尬看社会分裂的危害

在信息化社会畅通的今天,给讲真话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不管是一个部门还是一个行业,都是由各色人等组成的,他们的行事风格和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从事一个行业或服务一个部门的人们由于职业习惯和交互影响, 无不打上这个职业和部门的烙印,可由此派生出的门户之见是应该摒弃。其实,如果秉持门户之见,而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过去惩治“黑五类”和“黑七 类”的惨烈运动岂不如此,这种简单划线的方法不仅不利于整合社会的进步力量,而且还会人为地撕裂社会,如果不注意加以克服,整个社会只能在戾气横飞中不断 轮回,社会进步也就无从谈起。

    之所以谈到这个问题,倒是从最近发生在两个记者身上的事情想起的。今年5月28日晚,《华商报》记 者王歪爆料接到一名同行的电话,称家人受欺负希望报道。当确定对方单位是《环球时报》后予以拒绝。而据他本人后来解释说,记者有权判断新闻价值,但被拒方 张治龙认定王歪对《环球时报》心存偏见,是一种意识形态之争。二者各执一辞,但网络上却吵翻了天,有叫好的有指责的。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门户之见罢了。

    在 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评价《环球时报》的报格,也不应该将某个人与他所服务的部门绑架到一起。但现实却极为吊诡,有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成了一种趋势,这 说明我们的这个社会已然分裂,产生的原因自然与现实权力息息相关。但如果把怨怼随意转移到某个群体里不确定的人上还是有失理性,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这 个群体中的一员,可人们对其在这个圈子里处在一种什么地位和作用都不进行分析和考察,那么他做出判断的依据也仅仅是“物以类聚”这个简单的逻辑。

    如果让思想上的争鸣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这个社会也就隐含着一种危险,我们要反思这种现象的成因,而不是一味地扩大这种现实。其实,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与言论空间的大小有关,这就需要不断地释放言论空间,否则无法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但在我们的知识分子中确实存在一种犬儒化的现象,他们其实与思想争鸣无关,而是误导言论混淆是非,试图阻滞社会健康发展的进程,从而达到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的目的,这才是应该值得警惕的东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