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有味,儿时不再(十五):“王明德,快开门!”

老被砖头砸碎玻璃,干脆关起门来自己玩吧。自娱自乐,但是欢迎朋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你还记得几部?

大家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经历:一边拼命砸着自家的门,邻居的门,教室门,厕所门。。。一边拼命喊:“王明德,快开门!”等父母兄弟姐妹邻居老师高年级凶恶的大哥或者打扫卫生的大爷大妈露面时,再一边一哄而散或者狼狈逃窜,一边开怀大笑呢?如果你是个乖美美,至少,你也曾经被这样突如其来的砸门声惊吓过喽?

当我考虑下一记青灯的选题时,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正午的阳光下,在一片午睡的宁静中, 几个小屁孩那样挤在一处,拼命喊叫拼命地将眼前的门拍得山响,还不忘将一条腿撤到后面,以便门里有响动时转身撒腿逃跑的情景,就和这句台词一起,第一个从记忆里蹦出来。真不记得砸过哪一扇门了,反正,肯定不是一家认识我或者我认识的门,因为,即便是三十年之后,我那些恶劣的行为,也从没有泄露到爸爸妈妈眼前。他们还一直以为,我,就是他们和老师心目中,品学兼优乖乖听话的好孩子呢。

其实,这部名为《难忘的战斗》的电影,真不怎么出名。导演汤晓丹,首映在1976年。估计是文革时代的最后几部电影之一, 所以,很快就被席卷而来的中国新老电影,香港电影,外国电影所淹没。只有它的主演,大名鼎鼎的达式常,还留在人们的视野中了。。被标记为文革的最后一部电影的,我记得,是《决裂》,后来被批得体无完肤,所以留下的名声远远超过了上面这部革命但还算中性的影片。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列宁在1918说的这句话,大概,是全中国人民,在物质精神极度贫乏的时代,最会心的期待了吧?
 
“不见鬼子不拉弦儿。”如果由北京人,尤其是年轻时的梁天儿,缩着脖儿,佝偻着肩,学起来是格外的俏皮,保留了《地雷战》里的机智,当然,也就很难再体会到战争的激烈。

一句:“高!实在是高!”让大家几乎忘记刘江的汤司令在《地道战》中是个无耻的汉奸。可是指名道姓的“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却使大家永远记住了《闪闪的红星》中这个恶霸。我想,有一多半人,都曾经情不自禁地挑起大拇哥,用前者夸过朋友。多一半的70后男生,也一样,曾经腆着小肚皮,重复着后者,当过几回恶霸吧?

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其实,算是吃了挂落。阿甲和创作人员真费了很多心血倾注其中。那样的题材,今日也许大家嫌脸谱化程式化,可是李奶奶一句:“你爹,不是你的亲爹,你奶奶,也不是你亲奶奶。”用现代人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心情去理解,那可是别有会心忍俊不住啊。

《战洪图》阶级敌人那句:“下吧下吧,下它七七四十九天才好呢。”是我最初的乘法教育了。后来,我可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3x7等于了18,但是7x7那是绝对不会答错滴。
 
听落后大婶讽刺春苗:“你那药箱里有啥?无非就是红药水紫药水。。。”我当时想,挺好啊。爸爸妈妈学校医务室,两层楼呢。雪白的急诊室里也有那么一个棕色的,画了红十字的皮药箱, 里面真的就只有这两样,谁摔破了皮刮破了腿,不就是到那儿抹这个嘛。尽管,无论红的还是蓝的紫的,最后都弄污了我的花裙子,害得我最终还是要忍着痛,挨妈妈的骂。

《小花》,不知道算不算新时代的第一部电影。但是陈冲,一定是新时代的第一个影后了吧?尽管当时是叫最佳女演员。陈冲在电影里一张圆乎乎的娃娃脸,和刘晓庆那张瘦刮刮的川妹脸,年龄上和形象上都差得太远,真搞不懂唐国强哥哥怎么会来一幕张冠李戴的戏。估计,一定是伤到了眼睛还没痊愈。



提到后来风云一世的刘晓庆阿姨,想起来,《小花》一定不是新时代的第一。因为,刘阿姨在之前,还演过喜剧《瞧这一家子》,在里面饰演一位疯疯癫癫的女售货员,还得了百花奖的最佳女配角呢。哎呦,从那以后,我特讨厌刘阿姨的嗓音,总觉得异常得刺耳难听,就连听她在春晚高歌甜美的民间小调,都免不掉起一身鸡皮疙瘩。

喏,今日最精彩的八卦在此,你可别错过哦。

刘阿姨在1979年因《瞧这一家子》获奖以后,大众电影采访她,记得报道中清清楚楚地提到,刘阿姨以29岁的“高龄”获奖,大器晚成。

就当本人对少年时的记忆出现短路好了。信不信由你。反正,这是末节。至于刘阿姨是不是当年中国最好的女演员,而她到底生于何年,这个,本来就不重要。无可否认,刘阿姨确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端的人物,她,也确实是中国电影史的值得留名的一位好演员。

《瞧这一家子》里陈强陈佩斯父子的经典对话: “。。。象个刀把儿。。。”

“屁!”

“啊对!P!就是P!”

而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老爷子为啥生气,难道儿子说的不对吗?

陈小二的“披荆斩刺”,“如火如茶”。。。大约,当年比原成语更深入人心吧?

这部戏基本奠定了陈氏父子幽默公司的根基。尽管,现在看来,可能没有比小燕子的歪诗更可笑。甚至没有小沈阳的东方明亮哥哥,吊在悬崖间搂着半边美丽如花的张柏芝美美,被嗲嗲地问道:“相公,你那么聪明,一定有办法让我们上去吧?”明亮哥哥一脸淡定,四两拨千斤地说:“那,容易。。看我的。救命啊!救命啊!”那么冷的幽默感(昨夜刚看了《河东狮吼2》)。但在当年,确实叫人笑破了肚皮耶。

《甜蜜的事业》,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部爱情戏,开创了女跑男追慢动作的先河。不算后来的滥觞,那个浪漫啊,哪个阿哥阿妹不想学一把?
还有两部电影,都不能算儿时的范畴,有些冷门,但我特别想提一提。一部是《红衣少女》,那个穿背后系扣红衣的女孩,宁折不弯的性格,给从小装乖的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段选三好生的桥段,可谓经典。我,当年就是属于老师保驾的学生,看完电影以后颇有些触动的。

还有一部,是改编自曾经的中国文化部长王蒙小说的《青春万岁》。中国的文化部长,感觉老出事,走马灯一般,能记住的,就两位:英若诚和王蒙。英若诚和我老爸同毕业于清华,老爸有次提及,英若诚在学校,“不好好念他的西语,老爱演戏。。。”看来,艺术家的光芒,读什么也掩盖不住啊。

王蒙,被章大小姐大骂混蛋。为人如何咱不知,但是一部《青春万岁》,倒真是少年励志。50年代中学生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在题山题海的压迫中长大的一代,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沸腾生活啊。

这些,都是个人心境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主角大都隐退,唯有饰演跳“肥猪舞”的吴长福的那位,张海燕,倒是现在还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她的身影。还有一位跑龙套的,只在新年舞会上出现了10秒钟吧,和杨蔷云小舞一曲,问了句:“同学,你贵姓?”,就被晾出了镜头。后来,他的大名盖过了这部戏里的任何一位主演,一时风靡全国。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国庆哥哥!


小时候的电影,我现在能想起来写的,就这么多了。你记得的,还有哪些?







天涯草 发表评论于
美好的儿时记忆,电影都看过,但是电影名一部都不知道,小时候常常到家隔壁的军分区大院混电影看,甚至试过站在荧幕的后面看反电影,隔着高墙听电影。。。
依依我心 发表评论于
真好笑!辛苦写的东西没人有兴趣,随便划拉两笔post俩照片倒上了城头。

我想起黄秋生大叔说的:(明星跳水?)明星跳楼看得人更多!

本不该发牢骚的。关起门来自己玩,能有朋友来就不错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