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之暮: 善恶之分,离道之始?


女儿三岁的时候,常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人都喜欢好的,不喜欢坏的”?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会是一个“问题”,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还用问吗?再说啦,知道好坏善恶似乎是孩童智力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孩子开始能够接受教育和成人交流,并遵守学习成人社会的最初条件吧。每个人进入“懂事”的年龄,大约都是从分辨好坏善恶开始的。人的好恶之分,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但对于三岁的女儿,这个问题竟萦绕了她好长一段时间。 画画的时候,她会画两个地球,一个标明是“good land”(好地方),另一个则写上“bad land”(坏地方)好的上面呢, 有山有水,有树木花草,动物孩童等等,一应俱全;坏的上面的,只有一 点点水,几乎没有植物,别的东西也更少。选择东西的时候,她总是问要好的还是坏的,如果你答要“好的”, 她就高高兴兴不出所料地去拿,如果你答要“坏的”,她会所料不及地微微楞一下,然后正色告诉你坏的如何如何不好; 如果你继续坚持要坏的,她会小心翼翼地一再求证你是否真的要坏的直到你选择了好的为止。 这个游戏她玩了很久都孜孜不倦。 玩得我有些烦了,就问她: 你明明直到我喜欢好的,人人都喜欢好,为什么还要问呢?下次直接奔那个好的去不就行了?女儿若有所思地看着我,但好像又觉得什么不大对一样。后来女儿慢慢不玩这个游戏了,开始迷上了玩monster 想吃好人或小动物总吃不上的游戏。 等到她终于不再拿这个问题来折磨我了,我却又拿这个问题来折磨自己了。

 

老子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恶好坏的分别原来并不是客观存在啊, 是人的伦理观念使然。那么,人在好恶之间划的界限,真的是不能质疑的吗?孰善孰恶?原是依据人主观的标准啊。对人来说好的东西,对动物来说可能就是坏的; 对某个人好的,对另外一个人可能就是坏的。对一个族群好的,对另一个族群就可能是坏的。人类把自己偏爱的东西说成“好”的,才产生了恶, 产生了好恶之分。所以就有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这也就是说,人类在获得认识世界的能力之前, 就已经有了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伦理是先于知识的。人先知好坏善恶观念,之后方有对错判断。小孩子懂的最初的道理就是: 好的就是对的, 坏的就是错的(good is right, evil is wrong)。孩童在学习知识之前, 最先学会的就是知道好(善)和坏(恶)之分, 这也是人类获取一切知识之初的出发点。如此说来,人类追求的真理,其根基其实是建立在人类趋利避害的伦理基础上。也就是说, 知识的最终来源来自于人类开始有了善恶的分辨, 以及依据善恶伦理观念产生的趋利避害的价值判断。而这个趋利避害的伦理价值观,是建立在人的主观判断之上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类追寻的客观的知识和真理,都无法逃离这个最初的主观的出发点。客观的知识既然是成长在主观的土壤里,人类对“绝对”客观知识的追求难道能够脱离主观独自存在吗?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就是强调人类的知识和伦理是分不开的。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在这个趋利避害的基础上,人才产生了价值判断和对错之分,产生了对真理的追求。 因此,苏格拉底并不赞成人追求所谓的纯粹客观的“自然哲学”,而是强调人类美德和知识的依存关系,从主观和客观的内在联系出发, 强调人首先要知善恶,学会做人。在苏格拉底看来,善恶之分和伦理是知识的前提,而知识则是伦理的集合和彰显。

 

但是,老子却从天“道”的角度,对善恶之分本身进行了质疑。老子强调的“道”,是超越这种人类的善恶伦理观的。道既然是客观的,那么在纯朴本初的道的源头,善恶还没有被人为地分开,好坏还没有因人的观念而分离之时,道已经存在了。道是先于人的存在的, 因此,这种超越人类伦理观念的天“道”事实上不是完全能够用建立在人类后天的伦理善恶观上的知识来解释的。人类善恶之分的开始,正是客观的道和主观分离之始。“失道而后德”, 人类失去了那个朴素自然的“道”,才希望“以德配天”。因此,这个“道”不是能够用人类的语言逻辑思维来完全揭示的,如果要强说“道”,只能以人定义善恶伦理观念的“德”出发,找到从人类思维角度上认识的“上善”,便是最接近“道”的 (注意,只是近于道,因为道本身是不能从人的伦理善恶观念来把握的)。这个“德” 是天道最接近的匹配。

 

这个以人的伦理善恶观来理解的最接近“道”的规律是什么呢? 老子认为它不是控制万物的力量,不是弱肉强食的适者生存之道,而是谦卑柔弱能够包容滋养万物的“天下母”。用老子的形象思维,这个“天下母”就像山谷一样,虚怀以待,包容万物; 因为它的空而为万物生长提供了空间; 因为它的谦卑而为天下万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因为它的容让使新的生命繁衍成为可能,万物方能生生不息。 这种德就像“至善”的水一样,柔弱其身,却是哺育一切生命的源头;像阳光一样,照耀在“善”的人身上, 也给“恶”的人以光辉;它不会因为恶而鄙弃之, 不会因为丑而疏离之,正是因为这种对善恶双方的不弃不离,人类才能够以善来拯救恶,而非遗弃“恶”,鄙薄 ,以“恶”制“恶”,使之滋生更多的“恶”,而反过来吞噬了“善”本身。和强有力的恶比起来,善似乎是无力柔弱的,是退却的,但事实上,是善用柔性的力量在消解恶,融化恶,使恶从善。因此,回到善恶分别的源头,才是回溯“道”反观“道”的正途。

 
  

如果说老子认为人类划分善恶的两极是人类和朴素的“道”分离的开端, 基督教似乎也似乎说出了同样的道理, 并认为人为的善恶观是人类和上帝分离的根源。《旧约》中夏娃受了“恶”的诱惑,听从撒旦的指使,背叛了上帝,食用了知善恶果,是为知羞耻知善恶之始。因此,这种建立在人类伦理上的善恶伦理一开始就深深打上了“原罪”的烙印。就像婴儿脱离了母体之后,逐渐产生了主体的意识,但同时,却对这种对母体的“背叛”深怀着潜意识的歉疚。 同样,人类作为主体脱离了自然客体,即产生了主体的骄傲和自豪, 同时又对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背叛”感到“罪恶”。

 

人类有了主观的意识之初,原来是以和粗朴的天道的分离为代价的。这就注定了人类追逐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错构。就像我们每每在失去某物的时候,才意识到它曾经存在过。人类追逐道的过程,何尝又不是一个看似越来越近,其实却越来越远的永无止息的过程呢?我们追逐的东西,原来是我们“背叛”的东西;我们得到的东西,又何尝不是我们失去的东西呢?

 

本文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教探讨!

 

 
 
评论(26) 引用 浏览(917)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安博   留言时间:2013-04-20 06:29:00  
  好文,得静下来想一想再写评讨论。谢谢!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4-20 07:24:01  
  蜉蝣兄好文!

"善恶之分,离道之始":画龙点睛。归本求道的时候,才有"跳出去"或"超越"的说法。归本求道也是从"二元"回归"一元",自然要超越善恶黑白这样的二元概念,以至天人合一。

道的本意里藏着大爱,爱是无条件的给予。
 
 
     
 
  作者:安博   留言时间:2013-04-20 08:19:41  
  我想想这是个发生学的问题。“善恶之分,离道之始” 固然没错,但更重要的是”善恶之分“也是”悟道之始“。混沌一团,阴阳不分,则没有万物,没有万物则没有道;同理,人不分善恶则无以成长,长不成熟则无以悟道。老子倡导的的襁褓状态,离道固然不远,但悟道也不深。所以悟道最好的方法是离道,离之愈远,知之愈深。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时间:2013-04-20 09:31:29  
  谢安博的评论指点!安博说得正是,距离产生知识,尽管意识似乎总是比客观慢一拍, 但究竟能够站在一个超越的角度审视自己,想来老子也不会反对的:)

老子的《道德经》的目的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理解认为老子主要不是反对知识,而是警示当时人类对知识和权力的崇拜。 如果把老子的语言放在诸侯争相聘请能士蠢蠢欲动争夺天下的特殊社会环境下,可能就不会被认为是反知识的了。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时间:2013-04-20 09:34:33  
  “道的本意里藏着大爱,爱是无条件的给予”
Pia 兄知我也!这正是我想表达的超越善恶二元的本意:)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时间:2013-04-20 09:35:55  
  谢过匹茨堡餐馆老板赞誉。您说中庸平和,我就放心了:)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3-04-20 09:44:02  
  确实好文。评得也好。我也得静下来想一想再写:-)

pia一惯强调的是"一元"的本始不错,但是经常没有展开是不是容易给人一种感觉过于空泛?甚至反感?画龙点睛甚好,而与人争论时,容易让人误解。望考虑。
“道的本意里藏着大爱,爱是无条件的给予”这不就是基督精神?

安博的“悟道最好的方法是离道,离之愈远,知之愈深”,别开生面,能不能展开些谈谈?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时间:2013-04-20 10:13:16  
  老几兄好!
个人觉得Pia兄的评论是他的风格,可能不大熟悉他的风格的人觉得他不大注意别人的观点,我倒是比较习惯pia的发散性思维,有时倒觉得有激发灵感的作用,pia兄请在我这里随意:)纯粹是一个萝卜青菜的风格问题。
但老几兄之言也不能忽视,不熟悉不喜欢你风格的人可能引起误解。
安博如能就相反视角写一篇,就能不足本文不能顾及的观点了,请安博考虑:)
 
 
     
 
  作者:拜金教   留言时间:2013-04-20 10:21:36  
  “是非善恶”,蜉蝣兄这个问题返朴归真,又回到了“人之初”的思考。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时间:2013-04-20 10:34:57  
  ycyt博好!善恶是非好像是永远说不清的,但人偏偏不说又不行,无奈 只好回到人之初的源头,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感觉总是在原地打转啊:)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3-04-20 10:39:57  
  顺便说一下,我同意万塔的主张,建议在俱乐部大家直呼网名,免得给人一种派系喜好的感觉。

当初之所以同意慕容青草全部匿名的提议,也是为了”对事不对人“,让左左右右各类人士不识对面,能够理性交谈。只是没有想到北美的政治斗争那么敏感,大家”警惕性“那么高。这么简单的愿望就成了”黑箱操作“,”政治手段“等等。嘿嘿。
 
 
     
 
  作者:拜金教   留言时间:2013-04-20 10:41:45  
  蜉蝣兄,是非善恶,原本是难说清。不过这可能就是为何我们有“道德”作为一种衡量。

那么又得看看“道德”是为何物了。对有的人来说,这可能又是打开新一盒子虫子。

不过我认为“道德”还是个比较简单的概念。也就是做人做事,不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还考虑他人的利益得失,既是有道德。反之,就是缺乏道德。
 
 
     
 
  作者:拜金教   留言时间:2013-04-20 10:48:55  
  老几兄,

兄弟以为大家还就用自己的网名发文也没什么关系。有的人的文章,无论用什么名字发出来,兄弟都不会去在意, 更不会去“讨论”。

因为实在是鸡同鸭讲,大家不在一个层面上,无法对话。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时间:2013-04-20 10:56:24  
  万塔的建议不错,谢老几提醒,这里声明一点,其实有时仅仅是方便敬语而已,绝无拉帮结派之嫌。风格虽有喜好,观点绝无亲疏。直呼其名是个不错的主意,同意!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3-04-20 11:39:31  
  ycyt,
有您这一开心果,别人说老几什么都没什么关系,哈哈。
人性有善恶,大家创造一个环境, 把人的善激发出来是一种玩法;把人的恶弄到极点也是一种玩法。

我以为大家在自己院子以兄弟相称以示友好很好,在这里就是讨论,只有观点,没有兄弟。不要跟某些人那样,朋友放屁也去顶。

鸡同鸭讲,讲了才知道是鸡是鸭:-)


谢谢蜉蝣支持。
你说的是这个理。网上毕竟是个虚拟空间,大家有点警惕也是应该的。在自己院子当然有亲疏。在这里不给人无拉帮结派之嫌较好。

声明一下,我对pia的话是建议,不是批评。我自己对这种风格没有任何不适应。我是觉得有人不适应,可以考虑因人而异。仅仅是个看法建议而已。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时间:2013-04-20 12:33:46  
  多谢ycyt博,能入你的法眼,说明力气没白费。ycyt博关于道德的评价说得极是,简单而一语中的。但道理简单,做起来不易啊。您说是吧:)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3-04-20 12:50:11  
  这篇越看越有味。好像又回到了,人之初,性本善,而又不在那里。”松“而不散,平和而余味无穷。经pia的一句点睛,儒道基督隐隐有婉然一体之势,令人遐想不已。  
 
     
 
  作者:秦川   留言时间:2013-04-20 13:03:52  
  好文。
老子的道分两极,互存互化,同为一体。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善恶,只是一个事情辩证的两面。亚当夏娃不听上帝的告诫,吃了果子,有了分别心,人类的罪恶由此开始了,不过乐观地看,人类的善良也由此开始了。人初始之时,没有分别心,混沌一团,没有清上浊下,没有分出两极。。。等到果子下肚,分出来了。。。
可这真是坏事么?
上帝好像生气了,不过并没放弃人类,惩罚眷顾从未停止。
在老子的眼里该无所谓生气,人吃明白了其实也同时是吃糊涂了,两极分合转换是永远不会停息的。
佛说人种了因,就要担那个果,不管是恩是仇,都是债。债还清了就了了,旧债未了再结新债,那就接着还吧。
老子,佛,圣经,似乎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人们同一个道理。
一点乱想,呵呵。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时间:2013-04-20 13:41:02  
  秦川好!
善恶之分,可能对人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总之好坏半参,就看人怎样对待了。这善恶果好处多多,但坏处也不敢小觑,天下没有免费的好处,任何好处都是和坏处相联系的。人既然种了因,就应该直面果,方是追寻大道的正理。

“老子,佛,圣经,似乎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人们同一个道理”
agree!
 
 
     
 
  作者:思考为了未来   留言时间:2013-04-20 15:19:31  
  好坏善恶都是human construct,应该是肯定的。古人早就figure out 了:"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 Protagoras。但我倾向于人类获得客观的知识在前,伦理的知识独立于客观知识之外,是后天实践的产物。

纵观各种学说,我觉得老子的比其他宗教都要更靠谱一些,但所有这些古老学说都属于同一类别:以一种直觉的、艺术化的、诗意的方式为世界提供解释,可能因为古代人类还不能精确的描述客观世界;但到了现代产生出另一种类别:就是以科学的态度,纯naturalisc的世界观,不求助于形而上学。我偏向于这种解释,但也不否定古老学说的价值。

话说回来了,不管人相信哪种学说,最终都不能不同等地直面“存在的困境”,每时每刻都要做出选择。这时候以上所有学说对人的伦理要求都大同小异。这倒不是偶然的-伦理,归根结底grounding是biology。

- whoami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3-04-20 22:50:38  
  这位未来博
no matter who you are, 我同意您的”好坏善恶都是human construct“,但是很怀疑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而且更糟的是,人类很有可能毁于科学之手。”履霜,坚冰至“,绝非危言耸听。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4-20 23:38:10  
  “老子,佛,圣经,似乎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人们同一个道理”
--也是这个体会。道无处不在,殊途而同归。

还望老几兄多些就事论事不对人。保持俱乐部的中性才是守信。为守信我才多说几句,得罪极右,甚至让极右反感,并不在意,也值。君子之交淡如水,居中居正守道之故。闲谈经胡论道,三人行有共鸣,其乐也无穷,甚惜。还望老几兄放下,自由而自在。
 
 
     
 
  作者:史语   留言时间:2013-04-21 02:03:25  
  蜉蝣好思考。老子认为善恶源于人的患得患失喜怒哀乐。人如像自然一样,不以春夏繁茂为喜乐,不以秋冬萧寒为悲哀,听任四季循环往复,就是有德者的生活方式。你可以说这种生活方式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失去了追求。那是一种误解,道家的乐趣在于让自己的灵魂脱离自然肉体,以第三者出世的身份旁观自然和人世间的缤纷变幻。演员认为自己生命的意义,观众对生命意义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4-21 07:44:27  
  "让自己的灵魂脱离自然肉体,以第三者出世的身份旁观自然和人世间的缤纷变幻"
--史语兄说到我的心坎里,这旁观的第三只眼睛才真有清醒。修行也是修这置身肚外的慧眼。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时间:2013-04-21 13:32:42  
  whoami的biology之说很好现实意义,是否能展开探讨一下,很想洗耳恭听一下。
同意老几对于科学的质疑,人类“透支”科学的好处太多了,对科学的另一面反思太少,只看好的一面,不谈怎么避害,是对自然不负责任。

史语和pia兄评论甚妙,所说的超脱的“第三者身份”或“第三只眼”非常形象;好像国内有个被称为“哲学狂人”叫黎鸣,他认为老子提出了独一无二的“三元逻辑”,是高于西方二元分立的二元逻辑的。和史语,pia 所理解的颇为切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