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译道德经(四)
老几
第三十九章
1 昔之得,一者。
2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 贞。
3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4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 誉无誉。
5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1(我们)已经懂得,这个(本源)一(是道)。
2 天得道则清,地得道则宁,变化得道则灵,善得道则(圆)满,万物得道则生,王侯合道则可正天下。
3 依此推而言之:天无道不清,则恐要坏裂;地无道不宁,则恐要荒废;变化无道不灵,则恐受困;善无道不补,则恐难以为继;万物无道不生,则恐要灭绝;王侯无道无以持正,则恐要一蹶不振。
4 故此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低为基础。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贱为根本嗎?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名誉不是由称赞而来的。
5 所以(为人)不要显得像晶莹如玉般高贵(比喻道貌岸然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要)如石头般生硬。(注:低贱出高贵,柔软胜刚强)
解释
[将三十九章放在这里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有大佬对前文中“一”的解释有异议。这篇交待的很清楚“一”就是道,前篇“居一”就是居道(注: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人合道),应该再没有问题了。要再有的话,老子后面的“守一”就守不住了,整个《道德经》就要重写了。像这种以经典中的一部分,去验证另一部分,这种方法叫做“以经解经”,本质上靠得是逻辑一致性。按孔子的话说,就是“一以贯之”。这种方法只能保证逻辑性,不能保证正确性。除非能证实其中一部分。形而上的东西不像科学,不能证伪,其作用在于提供一种视角,而不是其它。任何东西都有局限,道德经也不会例外。但既然要解释,第一步先得能自圆其说。所以要感谢华博和茶坛的网友们的各种评论,这些评论不仅提供了多个视角,而且对解说应该如何写也有了一些参考。]
这章比较直白,“一”就是道一,“者”就是“这个”;“得”就是得道,合道,有道,“无”就是无道。上下文一看就知道,没有多少好说的。译文改正了原译多处缪解,大家可以参照着看。几个关键处交待一下。
先说神字,“变化莫测是为神”。原译:“神祁若不顯 靈,恐怕要消失了”,令人捧腹。老子要是如此神神叨叨,何不直接献给玉帝得了,跟人费什么话?!孙悟空72变,神就是孙猴子,是变化。
再说说“谷”,多次出现,意思都是“善”。不谷就是不善。谷字多义,这里别的解释均不妥。
“珞珞”,又作落落、硌硌。 河上公注:“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见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也。”. 原译取“坚硬,刚正之貌”的意思。王旡生 《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珞珞 雪芹 ,载一抱素。八斗奇才,千秋名著。”
老子守一不守中,河上公之意明显与老子不同,是以儒解道,似是而非,故弃之。 原译误解颇多,这章最后一句能译对,也算不容易,有些入道之意。
原文原译如下
第三十九章
1 昔之得,一者。
2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 貞。
3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 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4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 譽無譽。
5 是故不欲 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1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
2 天空得一而清虛,大地得一而安穩,神祇得一而顯靈,江河得一而流水,萬物得一而生 長,王侯得一而天下歸正。
3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虛,恐怕要裂開了;大地若不安穩,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顯 靈,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乾枯了;萬物若不生長,恐怕要滅絕了;王侯 不能使天下歸正,恐怕要跌倒了。
4 貴是以賤為本體的,高是以低為基礎的。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家、寡人、不善。這不正是以 賤為本體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恰恰沒有榮譽。
5 所以不要追求晶瑩如美玉,堅硬如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