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春意(二) : 石城 还有父亲

在婺源的第四天,该不会再有雨,我们一行天还未亮就出門。这次是打着手电爬石城外的山坡,从那里可以附瞰石城全景。凝重的暮色中,山脚下那一大群粉墙黛瓦尚未苏醒,错落有致地在薄雾里静静地躺着,背景却破盖得厚厚实实,分不出哪是云哪是雾。

 

1. 沉睡的村庄

China

 

天色渐亮,衬着远方迷茫的晨雾,一缕炊烟袅袅升起,给静止的村庄带来几分动感。这时通过长焦已能看清山下民居的细部,炊烟升起处,那座灰色建筑古老而挺拔,阶梯式的飞檐光是左边就有四层,成双成对地排列着,气宇轩昂。在这样一痤看似简单的结构里,飞檐竟层层叠叠有十多个,乃徽派建筑之精品。

 

2. 一缕炊烟

China

 

与同样是大雾版的月亮湾晨?相比(见婺源春意之一),这儿缺了点水,前景也就少了些灵气。不过我觉得石城的雾跟云搅和在一起更有戏刷性,也更有水墨味。这面纱全然不是象月亮湾那样一层一层地掀,而是有点象捉迷藏,这里露一些,一下没了,再过一会儿那里又露一些。石城的云雾遊走于层层山峦之间,时进时退,时隐时现。大雾紧锁时,我猜不出这苍茫的背后藏着是什么玄机,后来意识到是山时,又分辨不出这山有多少座峰,有多高、有多远。既便是从同一角度拍,背景却因为云雾的变化而每时每刻地变化着,我从自己所拍的照片上看,没有一张的背景是相同不变的。



3. 雾里看楼

China



4. 雾里看山 (一小时之后)

China



5. 峰峦叠幢

China

 

6. 小屋

China

 

 

徽派建筑的一大特点是村庄的整体设计以山环水绕为理念,其中以汪口和菊径为典型。我将石城与下面的汪口和菊径放在一组,是因为这些壮观的徽派建筑群散发着浓浓的人文。远远望去,当古老的村庄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时,你不禁会去想那里的历史有多远久,今天有谁住在那里,与现代文明如此贴近而又独天得厚的他们,和我们这些过客有何最大的不同(听说那里多寿星)。

 

7. 汪口

China

 

8. 菊径

China

 

想给大家作个由远到近的介绍。下面四张近距的摄于长滩,那天早晨开车时路过,就在公路边拍了几张。

 

9. 菜花背后的故事

China

 

10. 新与旧

China

 

11. 飞檐细节

China

 

12. 晨露

China

 

 

江嶺应该说是去婺源看菜花的首选之地, 人称金色江嶺。 种满了菜花的层层梯田此起彼伏,一望无际。我们第一次去时下着滂沱大雨,二上江嶺则人满为患,几乎每一道田梗都上下站满了人。我东瞧西瞧总是有遊客入镜,便转身去找和我一起回国遊山玩水的父亲,想换个长焦拉些近景(不好意恩在此供认老爸为我背镜头)。找到他时,正巧看到他拾起路边的一棵菜花,我心里不禁呯然一动,当时颇有"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干吗要去拍那些与我无关的菜田呀,于是,我把镜头对准了父亲。

 

13. 父亲和油菜花

China

 

12. 父亲在江嶺

China

 

 

顺便说一下,父亲的八十大寿恰好是在婺源过的。那天晚上,黄山方面的导遊小吕特意准备了生日蛋糕,我和台胞们加上小吕和司机,一起给父亲祝了寿唱了歌。他老人家倒是忘了那天是自己的生日,甚是惊喜。

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在此特别感谢我在Facebook上拜读的周李隆德老师,这次参加他带队的徽州8日行受益非浅。老师的梦幻石城拍得那么扑塑迷离,穿云破雾的霞光非常有震撼力,可我的大雾版始终是大平光, 整个行程中每天的日出都锁在云里雾里。

 

 

注: 我在婺源春意(一)里提到,照片上的题字出于上海邻居李家庠老师之手,这次发(二)时便没再说明。现在意识到这篇的观众不一定看过(一),特此加注,并再次通过他老人家在北美的子女转达谢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