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彬不只是批评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高行健、莫言,他也不喜欢自己的同胞,德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格拉斯等作家,说他们的语言不好,作品过时了。而格拉斯的《铁皮鼓》被誉为一部伟大的小说,可能也影响了莫言的写作。在当今中国文坛,没有几个是他看得上的小说家。
顾彬说1980年代好多作品也许过时了,但还可以谈一谈,80年代到现在有些好的作家,像朦胧诗人我都喜欢,虽然他们的语言水平不一定很高,我还可以举王蒙和王安忆的例子,王蒙到90年代中期之前,写了不少值得再看的小说,王安忆在90年代初之前也写了一些好的作品。但我个人认为,他们都停滞了,停止了。而1990年代之后的作品都有很大的问题。他说看过余华、李锐的作品,很多看了第一次就够了,不想再看第二次。他说余华早期的作品很空洞。残雪、余华开始写的时候,模仿别人的作品,读者感觉不到他们的生活。如果一个作家,没有什么经历,没有什么经验的话,肯定没办法写出好的作品来。他的先锋作品我不喜欢,他说余华很有问题,比如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总在重复一个故事。他说“他的《兄弟》太差了,是为市场写作的小说。这部小说里,男人总是重复地看女人的屁股。作为一个男人,我对这些一点兴趣都没有,看他的小说让我感到无聊。”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莫言的小说里,“在莫言的《酒国》里,男人碰到女人,女人胸部很大,他就想摸一摸。”他说余华太成功了,他在美国有代理,所以他可以什么都不考虑。他比较喜欢余华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格非的《迷舟》不错,但后来的作品不喜欢,都在讲故事。苏童有同样问题。孙甘露在是在玩文学。
他说王安忆是个好作家没有问题,但她是不是个大作家就很难说,格非也是这样。原来他特别希望王蒙、莫言能成为伟大的作家,现在看来他们问题很大。
顾彬认为残雪的作品在模仿。她模仿谁?鲁迅、卡夫卡或乔伊斯?能说贝克特模仿卡夫卡或乔伊斯吗?最多只能说借鉴、化用。残雪与以前的作家不同,和卡夫卡的荒诞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识层面不同,更多的是写人的潜意识,又没有《芬尼根守灵夜》那么极端。她是西方评论界最为重视的当代中国作家,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很多人觉得阿城是奇人,但顾彬认为阿城“现在什么都写不出来,如果一个作家什么都写不出来还是作家吗?我怕他不是作家,是在玩文学。”阿城去写电影剧本,但在顾彬眼里那不是文学。阿城在八十年代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棋王》、《孩子王》、《树王》写得好,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情趣交融在叙述之中。阿城对写作抱着特别执著的态度,要进入状态才写,不肯轻易为之。阿城很长时间不写小说了,估计一直找不到感觉。顾彬说“我跟阿城一直有交往,我希望他早上起床以后,先写好自己的东西,再写剧本。如果从早到晚写剧本,我有点接受不了,在德国,只有非作家才写剧本。” 严肃作家也许不会写连续剧剧本,但写电影剧本的有不少,格里耶、杜拉斯等都写过,《去年夏天在马里昂巴》还成为名篇。当然好的作家不会把小说写得像剧本,故事里更不能有好莱坞情节。阿城写得太慢、太少,他和莫言是两个极端。但他后来转而写剧本就叫玩文学吗?还是他对小说太认真了。
顾彬说欧洲的当代作家写小说通常都写一个人,莫言的小说一写就是几十个人,这让人受不了。中国作家都喜欢写得很长很厚,中国当代小说家,他们不会写人的内心,他们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他们写的都是人的表象。他们根本不是先锋,他们是落后的。中国的当代小说家写不出一个城市的味道来。王安忆写上海,她写的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上海。中国当代小说家喜欢讲已经讲过的故事,他们没有什么想象力。他们不会少写一句话,一定会多写一句话。他们盲目自信,他们觉得文学可以玩,玩够了可以下海。80年代一批很重要的作家,现在什么都不写了。
顾彬说我的论点是这样:1949年之后的作家,能够和1949年之前的作家相提并论吗?我的三个标准就是:语言的有效性、生活观,以及形式。我是老一套,我的标准是1945年以前的,都是现代主义的。我讨厌后现代主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批评是有问题的。我认为语言应该是美的,我要的是深度。后现代主义却不一定这样认为。我要的是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世界观等。我希望写出非常复杂的东西,我自己的文学作品就很复杂。
顾彬的结论是:中国当代作家普遍缺乏思想的内在力量,他们的力量都去了哪儿?以前是政治,现在则卖给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