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记事(12) 火红年代

老烟参军后头几年的新兵生活,十分符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延安作风。这种生活朴素单纯、朝气蓬勃,非常适合“许三多”那样的工农子弟。对于一向无所事事、想入非非的老烟来说,则无疑是一副疏肝理肺强心健脾的良药。

【学习生活单调而枯燥,但我追求进步心切,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出操、劳动、听报告、讨论发言,我都争当积极分子,经常受到表扬。我们过的是一种纯度很高的集体生活。一个班两间宿舍,正副班长晚上各带6名学员打地铺。年轻人本有贪睡的习惯,现在必须改掉,早晨军号一响,立即起床。冬季天亮得晚,遇上停电,那就热闹了,摸黑穿鞋穿衣,套上别人的行头是家常便饭。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总爱坐在地铺上穿棉裤,顺势打绑腿。粗心者有时将裤子穿反了,站起来一提,才发现大门开在屁股上,但已来不及纠正,只好请同伴帮忙扣上开裆裤、系上皮带,然后急冲冲地奔向操场。下操后必有一帮人跟在后面起哄。

操练的科目无非是立正、稍息、齐步走、正步走、跪下、卧倒,以及在行进中的各种转法。区队长(狼注:此处的“区”应指校园内的不同分区)都是渡江前入伍的老兵,半文盲,主持操练是他们的任务,当然还有平时的生活管理和思想教育。操练时以班为单位,每天周而复始,就是这几个动作,其单调乏味可想而知。可我从预科到本科共一年半,每天早晨在操场上都干这些事,竟而也慢慢习惯了。要说有什么收获,那就是多少改变了小布尔乔亚自由散漫的习性。

政治学习的内容是《社会发展史》,从猿变人开始讲,主题是劳动创造世界,剥削可耻。接着讲五种社会形态,重点放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学习方式是上大课,听启发报告,然后联系实际进行讨论。在学习室里,卸下一扇门,用砖头码成四条腿,门板往上一搁,就是一张长方桌。讨论时,副班长坐在桌前主持,普通学员三面靠墙坐在小板凳上。在班内,我被视为理解力和表达力较强的学员,即“学习骨干”。

我的这种政治积极性似乎很早就露出了苗头。刚参军那会儿,部队驻扎在苏州沧浪亭。有天早晨,我和一道参军的同学胡林,看见一位戴着金边眼镜的新队员,洗脸时涂了不少香皂,洗净后又朝脸上抹雪花膏。我俩越看越不顺眼,认为是资产阶级大少爷作风,便跑去向指导员汇报。没想到指导员反应冷淡,虽然表扬我们政治积极性高,却又说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过来,抹雪花膏的事,领导不提倡,但也无法明令禁止。

我俩感到困惑,因为那时成天批判地主资产阶级的享乐腐化思想,一个革命者理应具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雪花膏之类,显而易见是剥削阶级的奢侈品,指导员为什么任其带入革命队伍呢?现在看来,这实属“皇上不急,急死太监”——不过一年,如今哪里还能见到雪花膏?思想改造有如唐僧念紧箍咒,不会一蹴而就,但会越念越紧,我当时还没明白这个道理。

在军大期间,我结合学习,向外发过两篇稿子,写的都是思想改造的心得体会。一篇寄给《进步青年》;另一篇参加《文汇报》征文,有两千多字,发表时占了一块不小的版面,从浪费粮食谈到小资产阶级缺乏工农感情,故而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我特意取了个笔名叫“曲辰”,两个字合而为一,就是“农”(繁体),以示与工农结合的决心。

不久,报社寄来了9万元稿费(那时我们每月津贴为1200元)。我异常兴奋,马上到军人服务社买了一支大号黑杆金星钢笔。这种笔相当于今天的派克笔,一般人哪会下如此本钱?正巧大队的教导员也在那里,看我有点抽风,便问我怎么回事,我如实相告。教导员听后很惊讶,说我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能耐,一定要争取当一名革命作家。我也踌躇满志起来,各个方面都更加努力。

政治学习固然是我的强项,但在劳动上我也从不示弱。那时正值建校初期,铺路、修厕所、筑花坛,一切都靠自己动手。主要建筑材料就是从古城墙拆下的青砖,一块足有30多斤。我们从半里开外背回来,排长每天都要统计各人的劳动量,我总是居上游。南京城墙本来保存得相当完好,我们是解放后的第一批破坏者。

另一次劳动,是修建通往机场的铁路。1950年春夏之交,国民党飞机活动猖獗,多次空袭上海、广州、福州等城市。在南京,我们趴在窗台上就能看见高射炮开火的壮观场面。射向高空的炮弹未击中目标,自行爆炸后在湛蓝的天幕缀上朵朵白花。不过敌机飞得很高,是看不见的,也没有哪架被击落。后来得知,这不是高炮部队没本领,而是为了组成绵密的火网,不让敌机下来掷炸弹。

我们修的这条铁路,正是接运苏联支援的战斗机部件,送往工厂组装,然后上天斗法。上级说这是周总理下的命令,必须限期完成。每天我们都由大卡车拉往工地,工地上见不到什么机械,基本上都是手工劳动。然而工程进展很快,只要打上白线的地段,马上就有施工队伍进去。为了赶进度,我们采用是“歇人不闲工具”的方法,组织三个梯队,一上阵就猛干,10分钟后撤下来,第二梯队立即接着干。

这次劳动我们只干了一周就结束了,因为南京的军事单位太多,上级尽可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有利于思想改造。政府组织这次劳动也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缩短工期,所以该付的工钱一分不少。我们吃得很好,顿顿都是荤菜,劳动完后还到市内的大浴室去洗澡。这本是美事,但我并不满意。我一直盼望像保尔那样,经受一次艰苦的考验,可在现实中却怎么也碰不上。】

我在中学时代,看过电影《青春万岁》,它是根据王蒙19岁写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女主角杨蔷云在新年晚会上朗诵的诗句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

编织你们……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这几句诗,生动地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年青人的思想风貌。这是一群没有心理创伤的年青人,他们的眼像婴儿般纯净,他们的心像水晶般透明。他们精神抖擞、朝气蓬勃,自以为是未来的主人翁,要用最美的色彩画出最美的图画。我在少年时代,曾经有一段时间,深深迷恋于他们身上的革命浪漫主义,恨自己晚生了几十年,不能与他们为伍,只能过一种平凡庸俗的小市民生活。

有时我想,要是老烟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该有多么好!

2008-8-21

下一章

为人父 发表评论于
那梦幻般的日子很短暂,和我母亲年轻时一样的心路历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