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脑筋的“熵”

点点滴滴,尽是生命的印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友们在邮群里乱侃,谈到一个思想封闭的人最后极有可能因为自大加无知,而导致思想错乱、行止乖张。学理工的文友在此抛出了物理学里面“熵”的概念,说明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事物总是趋向混乱失序发展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整个系统的“熵值不断增加,换言之,一个系统的值就是这个系统的混乱程度。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封闭系统里的能量是不断被消耗和转化的,在正常状态之下,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文友给出一个很简单的比喻:一滴墨汁掉进一杯水里,高浓度的墨汁会慢慢向低浓度的水里扩散,或者说小体积的水份子向大体积的墨汁份子群里渗透。所以,如果没有外力插手干预,一个系统的正常现象就是“熵”值不断增大,系统渐趋混乱无序,这个混乱的过程也可以被视为不断兼容的过程。兼容本来是好事,但是如果兼容到失去自己的独立性而变得黑白不分,好事就不一定有好结果了。

有些科学家也把的概念引用到生物科学里,认为在封闭的生态系统里,如果没有额外的力量不断投入进来,比如上帝、外星人、超自然力量之类,这个生态环境就会渐渐变得混乱。因为要保持各种生物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没有额外的力量监督管理是不行的,就比如那滴墨汁如果还想抱成一团而不扩散,必须被持续注入能量,使其保持凝固,或者增强分子之间的吸引力等等,否则墨汁内部团结松懈,分子各自随波逐流而去。但是在生物世界里却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的生物都是各从其类,彼此有条不紊毫不兼容,如果强行地人为干预,比如把驴马杂交,又或者植物嫁接,得出来的结果通常都不能继续正常繁殖下去,可见自然世界里面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一点都混乱不得。这些科学家们据此而反对进化论,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无计划而随机的“进化”或“演变”必然导致混乱,但是科学家透过对世界的观察却看不到这样混乱无序的佐证,反而,透过观察,自然界彷佛有一套潜规则,去维系各个系统的运作,各个系统好像都有一定的存在意义,而不是随意演化的结果。

另外,在生物界,有个概念叫不能简化的复杂系统,例如动物伤口自动愈合的过程,需要动用几十种酵素互相激活和压制,多一分、少一些、早一步、晚一点,都会对动物身体造成致命的伤害。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制,但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诸如此类的“不能简化的复杂系统”里,每每需要各个零件之间精密的搭配,去达成某个简单又单一的作用,如果彼此拆开,这些零件根本没有其他用处,也不能被改装去融合到其他系统里。而且,因为他们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这些零件也不太可能分别形成而“凑巧”碰到一起发挥作用。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符合观察结果的情况之下,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它们是被有目的地、一件件分别但同时被制造出来,并被维持着继续工作,如此他们才能都井然有序地互相配合着,达到一个低“熵”的平衡。 

还有一派天文学家, 把“熵”的概念应用到天体物理学的领域去,他们观察到整个宇宙都是在不可逆转地走下坡的:恒星不断燃烧、红移现象证明星体彼此远离、生物老化死亡、等等。在在都证明宇宙正在从(曾经的)有序转向无序,进化论说生命的过程是随机演变的,而且越变越好,这明显跟事实不符。那么好吧,不叫进化论了,改名叫“演化论”,说明生命都是随机演变并且越变越乱,这样的理论可以成立了吧?也不行,这么复杂混乱又不断变动的宇宙系统里,所遵循的自然规律竟然奇迹般地简单(比如:E=MC2K=MV2/2F=Ma,等等)。如果把各个科学领域里重要的自然规律誊下来,一张白纸就全部写完了,这么些“简单而美丽”(爱因斯坦语)又百试不爽的自然规律,是所有科学得以发展的大前提,也是随机演变所不能解释的。 

我有点异想天开地臆想,既然所有科学上的定律都是人类透过观察自然而归纳出来的,而人类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则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律,必然跟自然界的运作规律存在着某种相通性,顺着这个思路,这个“熵”的概念也可以被应用到人文科学的范畴。 

在社会人际关系里,如果每个人都随自己的意思任意而为,结果就是整体熵值增大、资源消耗,表现出来就是人际关系混乱,社会杂乱无章,人的精神能量和身体力量,也随着多欲多求多纷多扰,而被无谓地消耗掉。看看神州大地,要办成一件事,往往得花费大量的精神和财力物力去请客送礼走后门,这些动作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假设有一个理想世界,在里面办事都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章法规矩可循,而每个人都愿意遵从这些规矩行事,那么总体来说,社会运作的成本就小多了。 

此所以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了“礼”论,也就是用成文或不成文的常规(Protocol),尽可能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位置,言恰其当、行如其份。而圣人根据“礼”而定出来的三纲五伦、四维五常;还有俗语说的“君子之交”(彼此自持);佛家所谓的勘破“贪嗔痴”;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都是朝着“维系人伦、保存自我”这个方向努力,只不过佛家强调个人“小我”,儒家重视社会“中我”,道家看到自然界的“大我”。至少在理论上,在这样一个有礼有序的理想境况里,每个人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社会资源被发挥到极致,消耗浪费被减到最少,可以说算是一个低熵的社会吧?

后来儒家学者看到自己的理论“大道不行”了,就衍生出法家来,企图继续贯彻低熵有序的社会。李斯和韩非子都师从荀子,可以说是儒家嫡系,却分别提出了类似“以刑止刑”的法制理论,说到底,也不过是要人民安其份、守其位而已。如果每个人都能安分守己,不图非分之想,不做无用之功,则每个人就能尽量避免精神和财物损耗,这个社会的总体能量消耗(犯罪、污染、战争、暴乱、浪费,等等)也可以被减到最低,也就越能趋向一个低熵的社会。儒家用理念感召、法家以峻法伺候、佛家反求自身灵台空明、道家顺势无为而不争,都是企图借用一种人为的外力,去纠正约束人性中那股散漫自私的劣根性而已。 

可惜,历史事实早就证明了,这种“自力”更生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熵”的概念为此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在一个封闭系统里面,每个人(包括人的思想、意志、智慧、感情等)都是属于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对于改善这个系统是无能为力的。唯有持续不断地借助系统以外的“他力”才有可能改善、甚至逆转这个系统。这个“他力”也解释了当初宇宙为什么如此有秩序,这么复杂的宇宙万物为什么能奠基于那些简单的定律上,也解释了为什么生物细胞的各个零件之间天衣无缝的搭配。 

有朋友认为科学概念有其特定环境的特殊定义,不宜混淆到别的领域去。其实,科学的专业概念被转化应用到人文社会里,是很普遍的事,目前最流行的正能量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性相拒、异性相吸又是一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早就脱离了它的原生态家庭,几乎属于社会学的专用词了。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已经渐渐接受了低碳生活,则低熵生活之普及也当指日可待了吧?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