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胡说很轻松,因为说错了不负责哈:))
首先,我算服了走七海师,自己拍照咔嚓惯了,引用大师也肢解啊?
布列松原作:
哈哈,开个玩笑,估计七海师在网上古狗时懒了一下。
看大家讨论什么是人像,我觉得中文定义经常很模糊(比如中文常说的人文摄影,在英文就不好找完全对应的分类,比较准确的翻译应该是humanity photography,可是国外这么分却不常见),不能有人的就算人像吧,我认为主要是讲故事、反映场景的,即使有人也不算人像,以人为主体主要是反映人物 的性格、姿态、时尚的,才能算人像。布列松虽然也拍过不少人像,那张“决定性瞬间”肯定不算人像,我们一般说的street photography不属于人像。
我 感觉人像摄影本质上分两种,一种是拍模特(时尚摄影,商业摄影,糖水摄影),一种可以叫拍真人(肖像摄影?)。Steve McCurry的阿富汗女郎是拍真人(用词不严谨,不是说模特就不是人,反正你们懂的),试想如果对方是一个职业或半职业的模特,那张照片还会有那样反映 时代的影响力吗?拍真人的人像摄影,主要目的是从定格的一瞬间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情绪。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肖像摄影,丘吉尔,爱因斯坦,还有我们给家人、朋 友拍的肖像,都属于这类。
相反,拍模特,可以反映美、时尚,表达一种艺术的想法,或者有明确的商业广告用途,但是它的特点不是反映拍摄对象的个体的特点。那些著名的广告商业摄影,主要反映的是产品、化妆,模特 只是提供一个漂亮的脸蛋和身躯作为载体。所以看了这类摄影,观众记住的也是产品,不同的模特拍同一个产品的广告,看完了以后,到底是哪个模特我们分得不清楚,只记得产品。我觉 得拍模特最终还是走不出糖水的路线,比如,走七海师虽然拍的不是正式影楼,但只不过是把场景从影楼和酒店客房搬到了民宅和海边,虽然在模特、环境、服饰、 化妆、打光、裁切上尽量表现得随意、家居、和不完美,但是还是主要用大光圈虚化背景、怡人的色调这类糖水风格常用的手段,动作仍然是刻意摆的,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的常态,和生活中的抓拍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和Steve McCurry拍的真人也有本质区别,就是走七海师贴的作品我看了这么多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统一风格,里边的几个模特在我记忆中根本分不清楚谁是谁(也可能是经常只有部分躯干的原因),这就是商业人像和糖水人像的特点,只反映产品(如果是广告)和style的特点,不反映被拍摄对象本人的特点。----当然,对走七海师的作品我是非常爱看的,他的温柔的邻家主妇型的环境和服饰让我没有高不可攀的冷峻,而大胆的裁切常有效地把我的视线从模特的脸和眼睛引向她们的其他身体部位,以达到性感朦胧甚至让我有点偷窥的犯罪快感。我希望看到走七海师更多更开放的作品,我这里只是试图客观地不做评价的分析一下各类作品的异同。
之所以想到走七海师,是看到他说“希望若干年后,我的模特们偶而看到这些照片时会说:That was me. That was then. That was my life。尽可能完美地记录生活里(永远)不(可能)完美的一些瞬间,” 这是很lofty的理想,但我却认为拍模特记录不了真实生活(那些不完美的瞬间也不是真实的瞬间而是拍摄的布景),只有拍真人才能记录被拍摄对象的生活和性格。拍模特的照片并不能达到让被拍对象说That was my life的目的,只能算是That was me, that was then, as a model. ----我这里并不是说不同的摄影有高低贵下之分,只是说它们有不用的目的和用途。我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和走七海和坛子里的人像大师学拍模,不过我会抱着其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反映生活:)
要说That was my life,一个很好的对比是这张22年前新华社为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所发的新闻照片,画面上是几位大连市民在街上行走,当中一位身穿超短裙的女孩子回眸一笑:
22 年后的今天,媒体找到了当初的时尚女郎(那时候穿超短算比较前卫了吧)陈晓露,主人公说:“我从小就特爱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里生活条件好了,思想开放 了,也更爱美了。由于常去大连,跟潮流跟得很紧,穿衣服往往很超前、很时尚。家人、邻居都说我‘浪’。” 这样的照片,她看了可以说That was me. That was then. That was my life。
(欢迎批评指正和争鸣。)
(欢迎批评指正和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