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2013
最近看的影片很有意思的是都是和“看见”有关系的。
昨晚看的纪录片是关于一个叫Jonas的很普通平常的人, 在几年之前突然开了眼。 种种细节不多说了, 现在已经有很精妙的视觉技术,将开眼后看到的景象呈现给 观众了,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这部记录片来看看。
开眼对于还没有灵性追求和觉知的人来说其实是很恐怖的经历, 如同将不会游泳的人弃在大海里求存。 恐惧源于我们对未知不确定, 弃恐惧就是层层剥离它的过程,越了 解,恐惧越少。有时遇到一些人吐露希望能有开眼经历。 对于已经有见地的人,开眼确实是一份礼物, 它向我们展露出的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真实,其实是虚幻的。 而对于不知道怎么运用这份礼物的人,它真的有可能变成灾难。 所幸的是在这个信息时代,可以说没有什么是新鲜事了。 于是叫Jonas的人,开始了自己探索的旅程, 拜访诸多有过类似体验的人,并在片尾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印象深刻的片断是Jonas来到一个苏菲教义派的灵性导师面前, 询问人生的真理。 这位老师对Jonas不断发问,Jonas能够按照书面的道理 给出“听上去”很深刻的答案, 但是答案背后那个真实的人,却逃不过这位老师的眼睛。 老师坚持说,你自己的答案是什么? 话可以模仿别人说得很象,但是道理最珍贵的还是自己领悟到的, 也就是可以以自己的话说出来的。他真正所指是--请停止伪装 。(上师的作用往往在于此)。
看到这里不禁笑了。 就在Jonas继续去其他地方找他的答案时, 我已经知道他不会找到他在找的东西, 直白点说,他在找一个他“自以为是”的、不存在的东西。 而讽刺的是,也只有在他无法找到后,他终于明白他在做什么。
我们可以找到最清静的庙宇,进行最神圣的仪轨, 但是回到日常生活以后,依然故我。灵性的追求如果变成了一个“ 装成”另外一个人的活动, 其实就是将真我的本性掩藏得更深。 不管在灵性老师面前,还是在举行某种祷告、仪式的同时, 都还是在“装”。可以说,揭露的过程,不是真的要成为什么, 而是,发现我们在“装”什么?不管我们装得多么象, 都是在成为我们本来就不是的。
这条道路就是在揭发自己的旅程,不断失望的同时就会了知, 诚如片中另外一个疗愈师的点化,他说, it's not about more, it's about less (不是要繁复,而是简化,要更少)。
想到许久之前读到的朋友博文里的这番话:我們總是於此單純之境,升起:如果那 麼簡單,那些嘔心瀝血,餐風宿露的修行人算什麼,那么簡單, 不是所有人都解脫了?是見人之不甘平凡,不喜平常,故祖師言平常 心是道,但莫憎愛,動然明白,其難更在於不是忘記, 就是無法止於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