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姻的劝告大抵流于两类,或过于简单,如“做一个好人,找一个好人”;或过于琐碎,如“理解、忍让、宽容、感恩、欣赏、装傻”等等。前者或使人无从着手,后者或使人难于实行。记得见过一张美国的情人卡,其英文是:“I want you, I need you, I love you!”翻译成中文应是:“我要你,我需要你,我爱你!”稍后仔细一想,窃以为这正是恋爱成熟、婚姻稳定之三大要素——性爱,需要和爱慕。性爱乃生物之性,需要乃生存之需,爱慕乃精神之爱。在抽象和具体之间,以“三”为度,可谓得其中也。每个婚姻,三者的混合和所占的比重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性、需、爱之划分颇似物理学的三色原理——红、绿、蓝作为三原色,相互交叉和混合则百色千颜生矣。世上之婚姻何其多也,其酸甜苦辣何其异也,皆可依此性、需、爱三要素解析之,吾谓之“婚姻之三色原理”。
“我要你”——是赤裸的性爱,不妨标为红色,因红色使人兴奋。性爱是基于原始的生物本能。男人的花心显然有其生物学的根据,故男人常将“性”与“爱”分开而无负疚之感。女人的秀发红唇、明眸皓齿、玲珑身材所呈现的性感,其生物学意义就是健康、生育与哺乳能力。尽管如此,人类的性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其特有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恬静的女人还是活泼的女人更性感,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更性感,是由人类所独有的并与个性相关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这种文化因素也随着时代而改变。比如过去不少中国男人认为裹脚女人的“三寸金莲”很性感,现在若还有这样的男人,恐是少有的病态。性爱在婚姻的初期自然占有更大的比重,所谓“夫妻无隔夜之仇”即是对此的暗示。倘若一个婚姻从未有过和谐的性爱,必是欠缺的或不稳定的。性爱的相互吸引是一见钟情的基本要素,但也是婚姻中最不可靠的因素。
“我需要你”——是分工的需要,不妨标为绿色,此草木生长之色。中国古代典型的婚姻分工是“男耕女织”,或男人从政经商在外、女人相夫教子在内。而现代社会的婚姻分工则变得非常复杂和多样。常见的类型是女人有一分不太忙的工作兼管持家带孩,男人拼打事业兼管子女教育。也有的婚姻更多的是建立在需要对方的名声、金钱或社会关系上,此多见于权贵及其子女的婚姻中。美国社会的离婚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是婚姻双方始终保持经济上的独立,甚至结婚时已将可能离婚的合同拟好,包括财产的分割。当婚姻的双方不再有互相的需要,或者这种需要不再具有独特性时,则婚姻的危机必然大为增加。而一个婚姻中最为独特的相互需要就是对共同子女的养育。当需要变成单方面时,受方必然缺乏安全感,而施方常持不必要的优越心,以至婚姻岌岌可危。
“我爱你”——是精神的共鸣,不妨标为蓝色,正如天之苍苍。这是婚姻三要素中最高级和最持久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之一。“爱”包括爱风度、气质、才华、人品和精神。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有的异性刚开始接触时颇感动心,但稍微了解后便觉得索然无味。反之,有的异性开始接触时感觉一般,但却日久生情。此种情况,就是爱慕起了主要作用。广义的婚恋之“爱”应该包括了“性爱”,用比较文皱皱的心理学术语,“爱”就是“一个人在其配偶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容貌之间建立了一种肯定的稳定联想” 。以相互爱慕为主而建立的婚姻通常比较稳固。但年轻人因为自己的人格多未定型,包括价值观和心理素质,所以婚姻变数较大。试想自己的“这一半”尚不稳定,如何找到最佳的“那一半”?所谓婚姻的“磨和”过程,其实是一个婚姻的一方或双方其品行提高的过程。
以上三色若缺二,则婚姻必危矣。若婚姻只是性爱,则婚姻的破裂立而可待。此种情况多见于闪婚、初婚。若只剩下需要,则婚姻已是所谓有名无实,比如为了子女和面子而维持。此种情况多见于中年。婚姻只有爱慕而无性爱和需要的情况较为少见,比如夫妻两地分居且各自忙于自己的事业。既然不在一起,难免见异思迁。此多见于社会动荡时期。以上三色若缺一,则婚姻尚可但有缺憾。若无“性”或“性”较弱,则婚姻变得理性。若无“需” 或“需”较弱,则婚姻必多浪漫,此必以双方皆富有和无子女为前提。若无“爱” 或“爱”较弱,则婚姻双方多是讲究实际之人。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三色皆暗弱,则此婚姻其实已亡;二是三色俱亮,则此婚姻丰富圆满。(见附图)
上述“婚姻之三色原理”或有助于对婚姻的分析和把握。如婚姻发生危机而又想挽回——虽然并非所有的婚姻都值得挽回,可从性、需和爱“三色”着手进行分析和改进。就单方面的努力而言,可使自己更加“性感”,如注意打扮和锻炼身体;使自己更被对方所“需要”,并且使得这种需要具有个人的独特性;最为重要的——使自己更加“可爱”,这通常意味着个人品德的提高。
(若退/2011年1月22 欢迎转贴,保留版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