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宗旨 - 道德形上學
中庸的第一章的第一段話可以代表全書的宗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簡單地解釋於下:率者、循也。意義是"上天命令而給予人的稟質叫做本性,人循此本性做事叫做正道,要人人修治此正道叫做教化。"中庸的宗旨也可以用第二十章的"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為代表,{簡譯:真誠是天理的本然;做到誠,是人道的當然。}其實、上述所說的二宗旨意義是相同的。
哈佛燕京學社杜維明先生在他的"東亞思想觀念的道德共範"論文中指出孟子、莊子與禪宗的中心關切都是自我認識,而自我認識基本上是對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的理解和內在情感的體驗。又說:"它(自我認識)實質上是一種無對象的覺知,是人類智的直覺的可能性的實現。自我認識不過是人的真正的本性的顯現。而真正的本性不僅是一種有待認識的存在,而且是一種自我創造和自我導向的活動。"用此思維,我們可以說:天命之謂性就是用智的直覺以求自我認識,使真正的本性顯現;率性之謂道就是用此認識以完善自我,是自我導向的活動;而修道之謂教就是推己及人去教化人民。其實儒家思想都是強調自我認識,如大學之道的明明德就是要求先明白天理,孟子的盡心知命而知天也是用智旳直覺去知天理。當然、莊子與禪宗也都強調自我認識。
在"中庸形上思想"書中,作者高柏園引用項退結先生對形上學的定義:"形上學就是我人對自己所經驗所思考的實在界所作的終極解釋。"用杜維民的觀點也可以說:形上學即以自我經驗使有限生命具足深遠意義。高柏園又論述各種客觀因素影響我們的價值觀,而在所有的價值觀中,以道德為主的儒家價值觀漸受重視,如孔子的忠恕思想,王陽明的良知,和中庸的誠。而在此物質欲望為重的世界中,吾人對道德要求漸有充分的自覺,道德旳價值在我們的心中便提高,因此對形上要求就以道德為依歸,故道德形上學日趨重要與優先。中庸之由天命而降至人界的道與德,人效法天之誠而建立的誠的道德,就完全符合道德形上學的要求,故作者高柏園說中庸是一種道德形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