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之辨,一直是论坛上争论的焦点之一。但是至于说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自侮自毁”,则有些杞人忧天了。
先不说在论坛上探讨一下算不算“否定”一种文化,即便这种声音再强烈,也不至于让一种文化真的被彻底否定,如果一种文化真的就这样被“自毁”,被“彻底否定”了,那么这种文化本身是不是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呢?
实话实说,我曾经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极端的铁杆否定者,如今理性的反省自身,发觉自己以往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虽然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部分观点,但是觉得有必要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方法来看待传统。
首先,要理清至少两个问题:1。“肯定”或“否定”的标准是什么?2。 “传统文化”的定义又是什么?
不错,正如为人父网友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常常用一种功利主义的标准来衡量文化:哪个国家强盛,哪个国家文明,那种文化就先进。然而眼下世界各国的“强盛”和“文明”都是基于物质(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所以“事实”就很明显:先进的文明打败了落后的文明,中国的落后也就是传统文化的落后造成的。
殊不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区区200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瞬间,要说这种文明就代表“先进”是非常武断与幼稚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眼下以基督教文明为根基的西方文化有着其它文化无法超越的优势,基督教文明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又主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我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当然,也正如玄野网友所说,月有阴晴圆缺,历史上这么多辉煌的文明,没有任何一个是永远强盛不衰的。美国不正在走下坡路吗?这种基于挥霍地球资源,侵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文化能维持多久呢?
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这就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文明的崛起呢?
也未必。
这就牵涉到如何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说到传统文化,赞赏的一方总是不忘“温文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而否定的一方又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事,其实说到底,传统文化是一个良莠参杂,兼容并蓄的复杂的体系,任何盲人摸象式的断言都不可能具有说服力。
总体而言,我同意为人父网友的看法,“中国文明本质上是重精神,轻物质的”,但是我想进一步的说,中国文明(文化)更多的表现在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但是如果你同意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又反过来制约物质的话,那么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精神是存在很多缺陷的。这也同时说明,西方文化的物质观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精神层面的高度发展的结果,只是到了近代西方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没有受到精神层面的制约,或者说近代西方精神世界没有跟上物质世界的发展速度而导致了眼下的危机。
西方曾经在宗教、哲学等精神层面高度发达,从而带来了几次决定性的革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中华文明除了遭受几次外族入侵外,本身没有剧烈的变革,基本上是一个平稳的发展与演变。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缺乏了侵略性,或许也根本不需要侵略,这是中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不去侵略别人,别人会来侵略你,这个世界毕竟是残酷的。中国历史上汉人的多次亡国悲剧,也说明中华文明不可能超乎寻常的“五千年一贯”,所谓的“长盛不衰”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因此,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审视传统文化的优劣,不是自贬,更不是自虐。
不错,文化或文明既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如果西方文明没有基督教作为其精神支柱,这个文明的现状将不堪设想。可惜的是,滞留在精神层面的中华文明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个曾经引领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领头羊突然止步不前 了。一个有趣的观察是,如果说中国文化“重”精神,为何这种文化对当今世界人类精神思想的贡献远远落后于西方文明,为何一个“重”精神的民族是最不善歌舞的民族(汉人的传统乐器是什么?二胡?琵琶?)?有一个近乎嘲弄的说法:中国古代如果没有妓女,中国汉人的音乐舞蹈就彻底失传了——“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怪谁呢?
如果物质是文化的骨骼,精神则是文化的血液,中国人的精神哪里去了?
大家知道,辜鸿铭是一个极力为传统文化辩护的“国学大师”,辜先生对于传统推崇至极,我们且不说他的“爱莲”诗,也不谈他的“茶壶”论,从他的《论中国人的精神》可以可以分析一下中国人精神上的缺失。
辜先生认为,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著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品质概括起来就是“温良”,中国人因此也就像儿童那样过着纯精神的生活,这可以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上:“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所以“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中国人的精神如果真的像辜先生说的那样,真叫人有些担忧了。
其实,辜先生自己也意识到了,只不过他是用正面的态度来叙述的:
中国人“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缺乏精确的习惯。……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
象儿童一样过著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如果说统计图表和抽象科学只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那么欧洲人现在所从事的所谓科学研究,那种为了证明一种科学理论而不惜去摧残肢解生体的所谓科学,则使中国人感到恐惧并遭到了他们的抑制。 ”
我不得不同意辜先生的观察与判断,中国人的精神相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单纯的,温良的,这便是儿童所具备的优良的品质,但是儿童是要成长的,精神是要成熟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如果永远停留在孩童阶段,无论其本质多么优良,“温良”就可能是“温顺和懦弱”的同义词。
因此,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了一个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认为,古代先哲们的教诲至今仍然散发着令世人震惊的道德力量,而现实社会又那么的残酷,弱肉强食。当地球已变成丛林世界的时候,“有朋自远方来”无论如何不能让人产生“不亦乐乎”的联想。另一方面,古代先哲们留在书面上的文字不少的确在教诲世人从善抑恶,中国也提倡了几千年的仁德与孝道,可是现实里更多的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久病床前无孝子”、“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我甚至怀疑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有两套体系:一套是书本上的,一套是世俗社会里的。孔老夫子可能正是看到世俗社会里中国人的走极端,才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可惜中国人却没有领会这一高深的哲学概念,把“中庸”玩成了“老奸巨猾”的同义词。
为什么当今社会中国人对传统渐行渐远?为什么西方文明能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长驱直入?难道如今提倡振兴传统文化的政府当局还在像文革那样破坏传统文化吗?如果说文革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是人为的(况且文革对于传统的“破坏”只是表面的,文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专制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今传统文化的日渐消褪的根源是什么呢?如果中国传统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中国人要抛弃自己的文化呢?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商品经济受到压制,民主更是天方夜谭,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有什么联系呢?
不错,每一种文化都有其长短,文化存在的本身说明其自身的合理性。如果21世纪仍然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我相信中华文化一定具备其它文化所羡慕的要素,但是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都缩小到一个电脑屏幕的当今,文化的冲突与隔阂难道不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障碍吗?
抛开政治正确与否不谈,用时代进步(请将“进步”看成一个中性词汇)为参照,各种文化之间还是有其优劣之分的,能跟上时代步伐前进的文化就具备生存的优越性,停滞不前的文化则面临被欺负甚至被淘汰的危险。
因此,我们探讨文化这个课题,不必在乎“肯定”还是“否定”,好与坏也不是评价文化的关键。我们应该努力掌握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与态度,理性地将某一种文化纳入人类精神总体当中去审视,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自然淘汰的东西没有必要去“抢救”,而对于外来的优秀成分,也没有必要以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拒之门外。
我的态度:全盘否定“咒骂”传统文化固不可取,但是盲目自大,将传统文化看作振兴民族的法宝危害更大。我们要做的,是开阔自己的心胸,用理性平和的态度审视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在论坛上慷慨激昂地辩论。证明某一种文化先进或愚昧并不是本领,能区分精华与糟粕,并身体力行地吐故纳新,知行合一才是智慧。
让我们保持一颗儿童般温良的品行,锻炼一副青年人的体魄,掌握一个壮年人的智慧去迎接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