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和能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复活节长周末,才有点时间看顾一下杂草丛生的博客。

我看跟帖,问题集中的方面主要是,如何把握进退取舍。这点我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

首先我要假设进退取舍的选择人,是个往技术方面发展的孩子。因为自己走的是这条路,观察也就限制在这个方面。

其次我要剔除外部因素。个人成败,有些外部因素,属于宏观,难以把握。比如政治,经济大环境,除非有意识地观察,把握动脉,大多数人也就只能随波逐流。

剩下的我就可以集中讨论相对于个人来讲,如何帮助孩子在进退取舍上做参考。

要看孩子往哪个方向发展,第一看激情,第二看能力。这两个方面要结合考虑。

我这一段时间跟项目,感触很深。我接触的顾问,分属不同的层次。有些就是技术层面的工程师,再上是项目经理,主要是负责和客户的沟通和项目进展的监控。更高的是协调不同工程的策略顾问。这些工程师们全是专业人士,但是一打交道,感觉完全不一样。

技术层面的工程师,曾经做过我们的项目经理,工作起来一板一眼。但是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沟通是个弱项,面对我们的问题,他只能在技术上给出没有错误的答案,但并非我们需要的答案。几次交流没有效果,只好另换了项目经理。

新换的项目经理,沟通就流畅了很多。至少明白我们想要什么。技术方案也依照工程需求走。

但是我最欣赏的,是工程策略顾问。他已经退休,但是嫌退休生活太无聊,又重返职场。这是个老顽童似的人物。我刚认识他时,他就说比他更牛的工程师不多。当时我还腹诽来着,别吹牛吧。但是跟他接触多了,发现真是这样。他只要沾上工程,就兴趣盎然,滔滔不绝。如果有点疑惑,他就急急忙忙地去研究,不是查资料,就是问同行。看着他上蹿下跳地折腾,真佩服他,干了一辈子的工程,还对这个行业那么有兴趣。但也多亏他对这个行业一辈子的激情,他在工程领域的涉猎面非常广,有些领域颇有深度。所以他才能领导整合那么多不同方面的工程师。

没有激情,或者说兴趣,在技术方面,很难做到顶尖。

衡量能力这东西,有个“ Peter’s Principle”。彼得定律,学商科或者组织学的可能会涉猎到。大意是,人的发展,会停顿在短板之处。除非有效着力于短板,或者限制条件因外力改变,否则无法上升。

我少时痴迷中文,喜欢辞藻华丽,文采斐然的风格。文字技巧,也有心得。但是在高中时候,发现自己的短板,是缺乏生活阅历,以致思路狭隘,立意浅薄,大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势,便放弃了学文一途。现在人至中年,经历坎坷。写文就是自书胸臆,喜欢平实的风格,更爱哀而不伤的意境。自觉倒是比年少时候写得好了。


商科在阐述经济现象的时候,有两种方法,qualit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alysis。我在少时,因为在文字上用过功,所以用文字诠释,总觉得比用数字模型称心顺手。这种思维模式,对我的工作风格,影响深远。

所以说,一个人,他/她一定会走到自身的短板之处。这个短板的高度,对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兴趣,下过苦功的人来说,会高一些而已。有些短板,暂时不能克服,但是时间推移,情势改变,短板可能消失,比如经历的丰盈,或者技术手段的更新。可是有些短板,如果成为思维定式或者性格特点,就不太会有改进。在职场上,只能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取长补短。

展开说,我们可能常常说,为什么某个人在校成绩很好,到了社会上反而平庸;或者某对夫妻感情很好,添个孩子反而闹个不可开交。这就是人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某些人构成了短板的缘故。有些人能够突破短板,而有些人不能。我总觉得那种认为努力一下,就能突破短板的想法,意愿上可取,现实上难行。

遇到短板,就要有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态,大局着眼,放下的越多,路越走得宽。 回首往事,我在学业,事业和家庭上都遇上过短板,也不是所有短板都克服得了。就算是现在,在别人眼里,我的日子也是过得狼狈。可是也许是心态变好了。自己倒是觉得日子过得很有味道,每天匆匆忙忙地过去。今年的计划还没有完成,明年的预想已经排上日程了。
   


太爱北京了 发表评论于
今天第一次看你的博客,感觉你真是个有智慧又善良的女人,祝你和孩子的路越走越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