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意见如何?-花姐
职场老梆子的忠告
小雪
想起30年前我进职场,正赶上好时候——毕业包分配。那时候的烦恼是分配像包办婚姻,不管愿不愿意,专业对不对口,几乎没有选择。我本来想去平面媒体做文字工作,却被分配到了广播电台和声音打交道;我的专业是中文系文学专业,却去了一家新闻媒体。在今天的毕业生们听来,这不过是不能承受之轻的烦恼,但当时却痛苦得不行。反正每一茬人有每一茬人要面对的麻烦,回过头来看,云淡风轻。
30年前我刚开始工作,被指定跟着一个老师,从打水、扫地、擦桌子开始干活,很无聊;接待客人,包括办手续、进大门、进楼门、进技术区门等等,很繁琐;帮老师拿稿子,拿录音用的开盘磁带,拿书籍等等,都挺沉。
在单位,有20多年,新来的人根本没有指导老师,都是直接上岗,没功夫培训。记得有一次,交代一个新来的女孩复制20盘磁带给评委做审听样带,小姑娘就用两台采访录音机串联,一盘一盘地翻录,A盘翻B盘,再用B盘翻C盘。我告诉她,这样下去,第10盘样带就会失真不能听了。为什么不用A盘做母带,翻出BCDE盘呢?
小姑娘恍然大悟,然后委屈地说没人事先告诉她,也没人在中间点拨她,大家都在看她的笑话,等着她最后交出来的活不能用再让她返工。也许,大家的用心没那么歹毒,只是懒得调教小菜鸟罢了。
但新进的员工也需要尽快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再学习的能力,以免后劲不足。
现在,我就讲几个小故事给菜鸟们听听:
态度决定一切
职场可以分为3个10年。在第一个10年里,你就是菜鸟起步,在此期间,态度决定一切。
单位里有个小伙子,从小父母双亡,靠姐姐抚养长大。为了减轻姐姐的负担,他初中毕业就工作了,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学徒。后来,一边学徒一边兼职主持节目,再后来到北京上大专,在职专升本,在职读硕士研究生,甚至被评为了单位的十佳主持人。
也许是孤儿的缘故,小伙子嘴甜,很会讨人喜欢,嘴也勤快,不会就问,周围好为人师的人不少,自然也得到不少人的答疑解惑。他腿也勤快,谁指使都跑着去干活儿。虽然能力不太强,但大家干活的时候不介意多带一个人,就会带上他。
最主要的是,他真能咬牙吃苦。读书的时候,写不出论文会急得抓耳挠腮,一般人就算了,研究生也不多挣工资,但他一次次地补考,真就把硕士学位拿下来了。春节回家,看望当年一起修车的伙伴,伙伴们问他这些年去哪了?他回答去北京了,伙伴们说:“去北京修车了?哦,北京的车多。”
办公室有个小同事,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牛气哄哄。每次拿到新书,都把一套书往领导面前一推,请领导看看能不能用。第一次,主管领导看完了书,和他谈此书哪些提法措辞敏感,能否替换或者删节,结果发现他很茫然,他解释自己没有看完全书,只是想让领导做完决定之后再仔细看书。
第二次,他把书放在领导桌上,这次的新书平展展地,连翻都没有翻。这位同事的逻辑是,如果领导不批准这个选题,我没必要花功夫看这些书了。但按他的逻辑,就变成了领导替他做一审,他来做二审责编。真不知道他还能在这里呆多久。
所以态度很重要!保罗曾劝告那些给人做事的人说:“……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讨人喜欢的,总要存心诚实敬畏主。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你们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 (《歌罗西书》3:22-24)这正是职场菜鸟最需要的工作态度。只有对工作认真负责如同做在上帝的面前,对人谦卑柔和,甘心忍耐无理的对待,才能让自己的生命长进到老练,才有获得更深造就的机会。
关系就是生产力
职场的第二个10年拼的是人脉资源。
有一个朋友当年特别喜欢说“哥儿们就是生产力”,听着很俗气,但他还真是靠这些哥儿们办成了几件很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不过,他办一次活动得罪一批哥儿们,这几年不知道他身边还有没有哥儿们了,活动似乎是做不起来了。
在职场待到一定年限后,不可能再靠天天加班来养家糊口,那时候,你已经不是小菜鸟了,前10年积累起来的人脉资源就是你的竞争实力。
10多年前,快下班了,突然有消息传来,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去世。虽然我们做的不是新闻节目,但同样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要临时变更文艺节目,要把所有喜庆欢乐的节目都替换下来,要找文艺界的相关人员采访回忆……这个时候,谁熟悉业内情况,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选,并且能说服对方接受采访,就显出谁是实力干将了。
当然,自己不了解没关系,知道谁了解就行;跟合适人选没有直接联系没关系,能找到有直接联系的人选就行。那一个晚上,灯火通明到天亮,电话不停地打,机房彻夜加班,直到一周的节目都预备妥当并有余。
因为职场的人脉积累,我所在单位有不少同事退休后,甚至还在年富力强时,就跳槽去央视了。因有丰富的人脉积累,优秀的人才会被挖墙角。当年央视一档读书节目找到的策划人,就是因为他在另一平面媒体工作中积累的作者队伍可以成为该节目的嘉宾。
在一个新工程的策划过程中,可持续性是我们特别看重的要点,而可持续性的估量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是否有足够的人脉资源以供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大多数制作人、制片人的竞争主要是在比拼各自的人脉资源而已。
我曾经认识一位博士生,本科时嫌宿舍人多,硕士时还嫌宿舍人多,到了读博士阶段,干脆臭袜子不洗,脏衣服不换,邋遢得把同屋挤到别的宿舍,自己独占了一间屋子。我劝这位博士,为什么把室友都看成麻烦而不是朋友呢?他们原本可能是你未来20年生活工作中的帮助者,现在都被你得罪跑了。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积累不是金钱,不是地位,甚至不是知识,不是经历阅历,而是社会圈子。据说,一个人的社交圈通常不会超过120人,谁是你这120人核心圈的成员,决定了你未来的事业发展方向。要建立并维持这样一个圈子,需要学会与人交往的一条金律,就是耶稣的那句教导:“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路加福音》6:31)若能有平时的将心比心,对人的真诚相助与宽容相处,到了需要援助的关键时刻,朋友中必然会有人愿意主动伸出援手。
内容为王
见没见过上一任交接班时给你留下的是空白纸一张?不少人宁可送你几千块钱也不会把自己的资源介绍给你使用,这都是得了“哥儿们就是生产力”甜头的人做出来的事。不过他们也就停留在了人生的第二阶段。
到了事业的第三个10年,人脉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真正的朋友不在乎你是干什么的,不在乎你有没有权利,有没有资源,他们在乎的是你这个人可不可交。你会发现,曾经的资源拥有者也扛不过时间的打磨,迟早要让出位子来给曾经的小菜鸟,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沙滩上——这是历史规律。
到了事业的第三个10年,每个人的头脑至关重要,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其睿智的人格魅力足以吸引他人倾倒,那时不再是你求别人做事,而是别人求你做事。智者说:“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传道书》7:1)好名誉一定来自于好的德行与才智,这需要多年的冶炼与陶造。这个10年往往会成为一个人事业的巅峰期,也是人格的成熟期。
细节决定成败
我认识的一个小朋友去求职,那是个以博士和海归为招聘对象的公司,他的硕士学历不够招聘单位的要求,专业也不是很对口,不过人家还是给了他一次面试的机会,只是他自己并没敢抱太大的希望,所以也没有特别下功夫,只是诚实地讲了自己的专业方向,表达愿意转向继续学习的决心,并自信有能力改变。
之后,他就退出招聘面试的办公室。走出门后,他看到办公室的门没关好,就回过身,又关了一次门。仔细把门关好后,他才离开。结果,戏剧性的故事发生了,小朋友因为回身关门这一细节打动了招聘的老总,遂被招入这家高端的IT公司。
经上说,在小事上忠心的人,家主才会把大事交给他去管理。(参《马太福音》25:23)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经验的主管者往往愿意通过小事来判断职场新人的工作潜力和人格特质;然后,在日后的工作布局中,才会有意识地将心目中的干将放在适当的位置,以备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