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赠郭季鹰》说拗救

近体诗格律是在初唐由沈佺期,宋之问依六朝诗作归纳总结奠基,但是,真正严格遵守格律的近体诗大行其道却是中晚唐的事,早期的近体诗常有与格律不合之处,古人读诗叫“诵”,抑扬顿挫,想来诗人们会按照读音的扬抑对不符合格律的句子进行修改,而这从今人眼中看来就是所谓的“拗救”,唐诗数以万计,又没有人明确标明拗救的规则,后人只能用穷举法予以总结归纳出“拗救”的公式来。

归纳拗救,首先需要统一音韵,现在研习唐诗通用的平水韵成于宋之后,这样总结出来的“拗”和“救”的准确性自然会有偏差, 也因此在诗词界引起不少笔墨官司,至今关于一些拗救的认定仍有争议,本人不是诗家,亦非学者,在此只举一例稍作探讨。
 
《赠郭季鹰》 李白
河东有道,于世若浮云。
盛德无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一击千仞,相期紫氛。

如果百度,可以找到网页说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而非五律。是否如此?
首先, 如果以格律来看,这首诗有四个地方出律,按上面标出的,蓝色应“平”,红色应“仄”。除次之外,这首诗粘,对有序,颌联,颈联对仗公证,应该是有意为之。再仔细分析,首句:
河东郭有道,按律应该是“中平平仄仄”,现在“郭”平水韵为仄,第一个字用了平声的河免去了孤平,留了个三仄尾。
第三句,盛德无我位,这个“我”应该是平,却用了仄,这个应该是大拗。诗仙却置之不救。
尾联的出句的“九”和对句的“凌”是小拗的对句相救。
仔细查了一下,第三句的“仄仄平仄仄”有的书籍中称为特拗,可以不救。
以此,我认为这应该是一首五律而不是五言。

关于“仄仄平仄仄”这个特拗可以不救的结论,可以在林正三先生所著的《诗学概要》中找到,不过林先生没有给出实例。类似这一首中的特拗不救我曾在其他唐诗中也见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