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我在考虑职业方向的转变,女儿跟我交流她的想法,显示了出乎我意料的早熟。网友跟帖建议,Let Kids be kids。
我的女儿虽然是个孩子,但是不管因为她先天个性,还是后天环境,都让她比同龄人成熟复杂。
从孩子的个性上说,我觉得我的孩子,是个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很敏感的孩子。这个是天性,不是可以教出来的。三岁看大,是有道理的。她三岁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开始舍不得她去幼儿园,就送她去家庭托儿所。她找阿姨要糖。阿姨怕对她牙齿不好,不肯。小东西就说:“你不给我糖,我就告诉我妈,你对我不好。我妈最疼我了。她会给我换个阿姨。你就没有工作了。”把阿姨气得够呛,向我告状。我当时也是有点小小的吃惊。
小孩找父母要东西,要不到就吵啊闹啊,是很常见的。但是从小到大,女儿就从来没有做过这件事。她会用一种委婉讨喜的方式要东西。比如上个月,我们经过一家鞋店,她看见Taylor Swift 代言的一双鞋,就问我可以不可以给她买一双。我当即拒绝:“我已经给你买过一双了。”她接着恳求。我指着同样款式,但不是Taylor Swift代言的鞋说:“你看,同样的鞋,就没有Taylor Swift的名字,价钱只有六成。”女儿不放弃。我摇摇头,离开鞋店。女儿闪在我面前,堵住去路,抱着我又亲又啃,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块宝。”别说,那一句唱,真让我走不动路了。她一看我犹豫了,马上接着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并把手中的草莓冰激凌一个劲往我手中塞。我哭笑不得地看着她。最后给她买了新鞋了事。
Let Kids be kids,那真是我负担不起的奢侈。
因为在北美只有我们母女相依为命,我内心有很大的压力,生怕自己有个万一,女儿无法应付复杂的生活。所以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我默许甚至鼓励这个孩子早熟。
在现实上,这个孩子见到的事情,许多的确是完整家庭下的孩子见不到的。简单说个例子。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出了个小车祸。按照规定,要尽快向 collision center 汇报。我到了collision center的时候,是晚上十点半。警察拧着眉毛,对着抱着孩子的我说:“这么晚了,这个孩子应该在家里睡觉。”我解释说:“我是单亲。孩子自己在家,没人照顾。”警察就不说话了。 我做事处处都得带着她,有时甚至不得不带着她上班,她就过早接触了许多成人世界的东西。这些都促使她早熟。
我不是个有能力的妈妈,也没有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但是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遗憾。
我的父母,给了我稳定温暖的环境,也让我对于世界的认知过于理想化。我成人后的坎坷,和过于单纯,长期无法适应社会环境有关。人反正总归都会长大的。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但是社会不是这样看。Let Kids be kids,but for how long?
前两天,坛子里有人发愁孩子上了大学,对自己的学业职业不上心。而那一天,恰好我女儿因为焦虑,哭了一场。她发愁她不能象我一样刻苦自律,长大后会一事无成。我宽慰她,同时也很感概,早熟的孩子,是我的福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