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海外博客
按全文
按作者
首页
新闻
读图
财经
教育
家居
健康
美食
时尚
旅游
影视
博客
群吧
论坛
电台
热点
原创
时政
旅游
美食
家居
健康
财经
教育
情感
星座
时尚
娱乐
历史
文化
社区
帮助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中医皮肤病理与生理
中医皮肤病理与生理
2014-07-09 06:27:25
了-了
“冷眼”就是客观,“热心”等同于人心
首页
文章页
文章列表
博文目录
给我悄悄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发表者: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征医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王红梅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组成,皮肤的营养与功能和机体内的气血脏腑密切相关。皮肤依靠机体的气血营养维持其形态与功能;同时皮肤通过“卫外”功能直接保护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顺利运行,使机体内外相应形成一个整体,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影响皮肤的形态与功能;反之,皮肤的功能失调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气血的脏腑功能。皮肤的病理变化往往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的体现。
一、皮肤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血是循行于脉内的红色液体,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气血津液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产物,为脏腑经络的活动提供提供必需物质能量。《灵枢。本藏篇》所言“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人体的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不断发育生长的必需条件,气血通过经脉而环流全身,发挥作用。皮肤的功能与形态变化也同样的与气血津液密切相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广义上讲,气血即人体的阴阳,气为阳,主机体的功能活动;血为阴,主机体的形体生长。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故气与血不可分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即气血相互依存,气中有血,血中有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乃阴阳互根关系,气血共同维持生命的功能与机体生长。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皮肤是气血运行与机体内部密切联系的重要器官。《灵枢。邪客篇》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如环无端。” “营”即营气,也称为“营血”,是水谷精微化生的精气之一,行于脉中,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为化生血液,营养周身;“卫”即卫气,亦来自水谷精微,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行于脉外,其性剽悍,善走窜达于体表,起到温润皮肤、肌肉,主司汗孔的开合以防御外邪的作用。《灵枢。本藏篇》“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素问。痹论篇》“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营在脉内为阴,卫在脉外为阳,两者相互作用,营养机体内外,对维持皮肤、肌肉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津液是指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其中以性质清稀、流动性大者为津,以性质稠厚、流动性小者为液。津液广泛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的组织之间和组织之内,起到滋润濡养的作用。津液渗透于肌肤腠理之间,有滋润营养皮肤的作用。津液不足,则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枯、干瘪,甚至抽搐。
气血津液不但充实机体的形体和脏腑,而且周行于经脉,濡养脏腑、肌肤。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产和运行密切相关。气血津液之间又会相互影响。气虚则气不化津而出现津液缺乏,伤津又可以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的症状。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说法。
皮肤的生理活动依赖于气血津液的功能,皮肤的生长及代谢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功能。气血津液的虚实变化、各自的代谢或运动失常均与皮肤病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津液营养对于皮肤的形态与功能密切相关。气血津液充沛与通畅,可使皮肤光泽、功能维持正常;反之,气血津液发生病理改变,亦可以皮肤发生病理改变。
1、 气虚:由于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或消耗性疾病,致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过多,以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如肺气虚卫外不固,易发生荨麻疹;脾气虚运化失调、体内蕴湿不化,可致慢性湿疹;肾气虚,毛发不固,易发生脱发;结缔组织疾病后期常出现气虚症状,如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腹胀、纳差,舌质淡,脉沉细。
2、 气滞:情志不畅,或痰、湿、淤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导致气机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胸闷、脘痞、胁胀、色素变化。如肝气郁结,气血失和,可致面部黄褐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也与气滞血瘀有关。
3、 血虚:常因化源不足(即血液生成不足)或化生血液的功能减退、失血、七情过度暗伤所致,导致脏腑肌肤失养。表现为面色恍白或萎黄、唇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闭经或经少,舌淡,脉沉细。皮肤表现为肌肤甲错,脱屑瘙痒。如皮肤瘙痒证、慢性荨麻疹。
4、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也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的运行不畅之血。瘀血为皮肤病的重要病因病机。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血凝则成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瘀阻经络,不通则痛。血瘀症候多见于慢性皮肤病,其特点如皮损色黯、紫红、青紫,或出现皮肤甲错、色素沉着、斑瘀、肥厚、结节、肿块,疼痛,痛有定处,舌紫有瘀点,脉弦涩等。如瓜缠藤(结节性红斑)。
5血热:指血内有热,血液运行加速,脉管扩张,或血液妄行导致出血。可由外邪致热或脏腑积热所致。表现为皮肤灼热潮红、发热以夜间甚,红斑、肿胀、出血、紫斑,伴烦躁甚躁狂,舌红绛,苔白,脉数。多见于多形红斑、急性银屑病、紫癜等。
6、血躁:可由血虚化躁、或久病、热性病耗伤阴血而致,也可以脾胃虚弱,化生障碍,气虚而致。表现为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皴裂、肥厚、疣状改变等,舌淡,脉沉细。如老年性瘙痒症、银屑病血躁型、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等。
7、 气血两亏:多因久病耗伤,导致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以致脏腑、组织失养,机能衰退。表现为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肌肤甲错,或色素沉着,如剥脱性皮炎后期,系统性红斑狼疮。同时皮肤与附属器可以发生萎缩、硬化、肤色改变、怕冷、毛发生长与指甲生长不良。
8、 津液亏损不足:热病伤津,可以出现口渴、咽干,干咳,舌干燥或舌体光红无胎,多见于皮肤科发热性疾病后期;如果热入营血重症,可见伤液证,病人表现为面红身热,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唇干,咽痛,舌红而干萎,脉细数,甚至出现手足颤动拘挛等阴虚风动症状,如天疱疮、中毒性表皮坏死症。
总之,气血津液病理变化可以在皮肤上发生很多病证,但是这些病证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错综复杂,常合并或交替出现,如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有时又互为因果关系,如气虚血躁,说明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皮肤与脏腑的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脏,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腑,即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腑的功能是肌体生命活动与形体生长的重要基础。皮肤的生理与功能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故有“脏居于内,象见于外”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华糟粕,转味而入初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说明皮肤与五脏均有关系,尤其是肺主皮毛,皮肤与肺的关系更为密切。
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有宣发肃降的作用,而且通调水道,外和皮毛,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肺将水谷精微布散到皮毛,充养皮毛,毫毛光泽。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浊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若肺气亏虚,则皮毛憔悴,故《灵枢。经脉》曰“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肺还可以宣发卫气,外达皮肤,发挥“卫外”的功能。卫气充于皮肉之间主要有三种作用:温养皮肤;协助皮肤抵御外邪;控制汗孔的开合。若肺虚卫气不充,病人肤冷畏寒,汗出较多,而且抵抗力下降,易感外邪。若肺经受邪,在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风团、丘疹、红斑、皮肤甲错、抓痕、伴鼻燥咽干,或干咳无痰等。肺为病,常见皮肤病为酒渣鼻、粉刺等。
心的生理功能为主血脉,是人体的血液运行动力;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旺,血行顺畅,则面色红润光泽;反之,则面色恍白,甚至面色青紫。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以保持舌的生理功能,如果心有了病变,可以从舌体上反应出来。如心火上炎则舌质红,甚至舌体糜烂。凡火毒为病,均系心经所主,热微则痒,热甚则痛。若心经受邪临床表现为皮肤焮红,灼热,斑疹,糜烂,血痂,脓液,结节,舌烂,甚则可见壮热,谵妄,精神失常,昏迷不醒等。心为病,常见皮肤病为疖、红皮病、血管炎、天疱疮等。
脾胃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运化”,运即运输、转运;化即消化、吸收,“运化”就是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向全身的转运。食物的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及水分的转输皆依赖于脾胃的功能。脾又可以统摄血液,使其不溢出脉外。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气能摄血,则血有所统摄而不溢出脉外;若脾气虚衰,则血离脉道,出现各种出血症状。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脾胃运化功能强则水谷精微吸收好,体内营养全面,五脏六腑、肌肉骨骼、皮肤得以濡养,所以脾胃的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肌肉的壮实与衰萎。张志聪在注释《素问。五脏生成篇》时说“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功能健全则化生气血充足,口唇红润,而且津液得以上承,可以分泌涎唾以助消化。如脾气健旺则口唇红润、光泽;反之则口唇萎黄不泽。脾喜燥恶湿,湿邪致病多因脾阳虚,运化失职所致。“诸湿中满,皆属于脾”。若脾经受邪临床表现为丘疱疹、水疱、渗液、糜烂、皮肤角化、萎缩、皮下痰核,紫癜,或伴有消化不良,如胃纳不香,食不消化或厌食,便溏,腹泻等。脾为病,常见皮肤病种为湿疹、口唇生疮、皮肌炎、结核,紫癜性皮病,过敏性紫癜等。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藏血、主筋,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气喜条达舒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的运动、疏散畅通,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也随之通畅无阻,经络通利,脏腑器官活动协调;反之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出现易怒,胁痛,痞满症状,重则气滞血瘀,出现胸胁刺痛等症状,同时津液运行也会受到影响。肝主筋,全身的筋膜依赖肝血的濡养,即肝获得的精气布散到筋膜,发挥濡养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因此肝血的盛衰关系到人体肢节的运动。“爪为筋之余”,爪甲的荣枯也与肝血密切相关。肝血足,则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肝血虚,则筋虚弱无力,爪甲多薄而软,甚至变形而折脆裂。若肝经受邪临床表现为常见皮损有丘疹、斑丘疹、苔藓化、色素沉着、皮肤干燥、有鳞屑等,伴有双目发红,脘腹攻痛,燥痒,胁肋窜痛,易怒,甚至手足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肝为病,常见皮肤病种为带状疱疹、搔痒症、指甲病等。
肾为先天之本,生理功能为藏精、主骨生髓,具有泌尿和生殖的功能,只宜固藏,不易泄露,故有肾多虚证之说;又主纳气,主水,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发为血之源”,精又与血互生,精足则血旺,毛发光泽。所以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枯槁与肾的精气盛衰有关。青壮年肾精充足,毛发光泽;老年人肾气衰,毛发变白而脱落。若肾经受邪临床表现为面目黢黑,秃发,生长迟缓,早衰,健忘,齿枯,腰酸耳鸣,怕冷,浮肿,以及泌尿和生殖的功能障碍。肾为病常见皮肤病种为结鍗组织病、硬皮病、黑毛舌、阿狄森氏病等。
腠理:即肌肉和皮肤的纹理。古人认为,肌肉和皮肤的间隙相互沟通,共称腠理。腠理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杂病源流犀烛》说:“皮也者,所以包涵肌肤,防卫筋骨者也。”可见肤腠的保护功能古人早有认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腠理与三焦相通,主司津液渗泄,三焦中的元气和津液向外流入腠理,濡养肌肤,并且保持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人体毫毛和孔窍均属腠理主管,如汗不透则皮死,故病后则皮褪,甚则脱毛,又甚则换爪甲,肉落骨萎,皆是大病所为的缘故。
汗孔又名玄府、鬼门等,汗孔开口于皮肤,受腠理及卫气的调控。如腠理紧密则汗孔闭,体表无汗;腠理疏缓则汗孔开,体表多汗。人体通过腠理的疏密而影响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从而调节水液代谢和体温。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毛发 毛发的生化之源,主要与冲、任两脉有关,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冲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二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腹里,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列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皮肤,生毫毛。然则毛发之生,皆由二脉之盛也,明矣。”此外,《政治合参》还讲一部明确提出:“大抵发属心,属火,故上升;须属肾,属水,故下生;眉属肝,属木,故侧生。男子肾气外行,上为须,下为势;女子、阉人无势,故亦无须,而眉发无异,则知须之属肾也明矣。”对女子、宦者不生胡须作了详细解释。毛发生长与脏腑的盛衰、气血津液的充盈相关,如《医学入门》云“肾华于发,精气上升,则发润而黑”;毛发能反映人体经络气血的多少,正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说“足阳明之上,气血盛则髯眉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髯无,两吻多画;”。“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
爪甲 手足甲也,古籍谓: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这是因为爪是筋之余,是肝经血气有余的缘故。《医学阶梯》谓:多食酸,则筋急而爪枯;肝气有余则爪润,肝气涸竭则爪枯。又说:胆应爪,胆厚则爪厚色黄;胆薄则爪薄色红;胆急则爪间色青;胆缓则爪濡色赤;胆直则爪直色白无纹;胆结则爪恶色黑多纹等。
总之,脏腑虚实、寒热的变化均可以反应于皮肤,常是皮肤病发生的原因。应当指出,脏腑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所以在许多疾病中,即要考虑本脏的生理病理变化,又要注意对其他脏腑的影响。这种变化和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只有全面剖析脏腑的传变规律,才能提高诊疗水平。
三、皮肤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和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经络系统包括了经脉和络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有网络的含义。经络内通于脏腑,外达于肢体、筋骨、皮肤,其作用是运行气血,贯穿周身上下、脏腑表里。使体内的所有脏器和体表的一切组织密切结合在一起,构成多种复杂的功能活动,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统一的整体。《灵枢。本脏篇》中“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按照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辨,将皮肤分为十二部分,每一条经脉濡养一部分皮肤,称为十二皮部。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如果哪一条经络发生病变,也会从其皮部内反映出来。《素问。皮部论篇》中“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若某皮部受邪,亦多进入该部之络脉,继而进入经脉,内传脏腑。“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容于络脉;络脉满则生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俯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以上充分说明皮肤是经络运行之部位,其受病可在十二经所通过的部位发生疾病,或脏腑受病也可反映于相应的经络,因而可以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部位,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皮肤病表现出来的红斑、丘疹、水疱、结节、糜烂、鳞屑等损害,按照所属的经络循行体表部位来确定某经发病,如带状疱疹往往是肝经湿热所致,故其病损常是肝经行走的躯干两侧。;若皮损广泛,分布于数经所过之处,则以最初出现的皮损为主。皮损发生于多气多血之经易治,发生于多气少血之经,恢复较困难。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变多属实,一般易治易效;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为多气少血之经,多气易郁滞,血少难收敛;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阳经为多血少气之经,多血易凝滞,气少则外达缓慢。发于项部的神经性皮炎和发生于腘窝的湿疹,大多分布于血少之经,因此治疗起来比较困难。
综上所述,经络理论在皮肤病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方面都有者及其重要的意义,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
四、皮肤病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也就是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而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病机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机体体质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侵犯人体,机体的正气奋起反抗,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或使气血津液的功能紊乱,从而致全身或局部的病理变化。但是总的来说不离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以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偏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大凡发病急,病位浅,色鲜红,皮温灼热,肿形高起,疼痛剧烈,病程短为阳证;发兵缓,病位浅,色暗红,皮温不高,肿形平坦,隐痛,为阴证。阳虚则卫外不固,不足以抵御外邪;阴虚则内热,表现为低热缠绵,五心烦热,盗汗等。皮肤病的病机同样不外乎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而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等。现分述如下。
风胜则痒 “风者,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或汗出当风,风邪趁虚而入,阻于皮肤,闭郁不宣,外不能透达,内不能清解,邪游皮里膜外之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润,此为外风致病;毒热伤阴、或肝火太盛、或营血不足血不养肝或柔肝,均致水不涵木致肝风内生肌肤失养,此为内风致病。风属阳邪,善行而数变,其兴趋燥而喜升扬,故风邪所致皮肤病,其症候多有发生迅速,骤起骤退,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多发于头面等特点。风为阳邪性烈,易伤阴血津液,表现为皮肤干燥、发痒、脱屑。风邪又常与寒邪、热邪、湿邪相兼,搏于肌肤而发病,如荨麻疹。若皮损色白,遇寒易发,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皮损色红,遇热易发、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内风致病常常为慢性皮肤病,如风盛化燥,肌肤失养而致银屑病;肝血不足爪甲失养而致爪甲病;肝阴亏而致老年性瘙痒证。
寒易伤阳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天气寒冷,或素体气血不足,寒冷之邪侵入经络,耗伤阳气,卫阳受损,出现恶寒、怕冷怕风,阳气不达四肢及肌肤,致使畏寒,手足逆冷,甚至四肢紫绀冰冷;寒邪侵及肌肤,内则血脉不畅,气血凝聚,外则肢体失于温煦,营卫凝结,不复流畅,轻者痛肿成疮,重者损败肢体。寒性收引,血脉瘀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证见色泽褐黯、肢体冰冷、青紫或筋脉拘挛,收缩疼痛;寒凝血滞,可致肿块,凡皮里膜外,质地坚实、表面光滑的各种肿块,多由寒邪所致;寒凝络痹,气血运行受阻,瘀滞不通,表现为皮肤痹硬肿胀,如硬皮病;寒邪中里,可致腹痛、腹胀、便稀。诚如《圣济总录》云“冬时严寒,气血凝聚不流,则皮肉不温,。。。。肿痛成疮,轻则溃烂,重则败损肢节也”
暑性酷热 暑为夏令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性酷热。气候炎热,汗出太多,耗气伤津,荣逆血热,结毒生疖,如痱毒、暑疖、脓疱;夏热之气,损伤肌肤,烈日曝晒,则发日晒疮。暑性升散,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易耗气伤津,常有汗出过多,口渴、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暑是热邪,多挟湿,表现为头重如裹,身重胸闷,食欲减退、胸闷等;暑热潮湿使真菌生长活跃,可使股癣、手足癣加重。
湿性粘滞 湿是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多发生肿胀、渗液、水疱等。因为湿与水同类,人体运化水湿的功能主要在于脾,脾的阳气不足常常是水湿停聚的主要原因;而脾阳为水湿所困扰,更会使水湿不运,溢于肌肤则为肿胀。湿性重着、粘滞,凡湿邪发病,其皮损为水疱或为多形性,或皮肤糜烂、浸渍,或肥厚,常见肢体沉重、酸困的症状。湿从下受,湿性趋下,往往累及下肢、外阴之处,故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常患于下部,或侵淫四窜,滋水淋漓,病程缠绵,难以速愈。如天疱疮、湿疹、丹毒等。若于内湿相合,则常伴有胸闷,纳差,肢体重着,苔藓腻,脉濡缓等症状。
燥性干涩 “燥胜则干”,燥是秋季主气,燥令行于深秋,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津液伤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燥、瘙痒,甚则脱屑,小片如糠秕,大片似落叶。发为血之余,阴血耗损,头发失养,则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外受风寒,郁于皮毛,血脉凝滞,气血不荣肌肤,则皮肤皲裂。或久病耗伤津液,血虚生风,燥从内生,而致肌肤失养,如重症多形红斑后期。多种慢性皮肤病,因长期的瘙痒,寝食不安,饮食减退,脾胃虚弱,失其健运,阴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虚生风燥;或风湿郁久,化火伤阴血,也可以导致血虚风燥。其症状表现为病期较长,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瘙痒,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苔薄,脉濡等。血虚风燥常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老年性瘙痒症、鱼鳞病等慢性皮肤病。
火曰炎上 火与热同源,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热甚化火则为毒。温、热、火三者同类,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火为阳邪性喜炎上,火邪致病发病爆速,蔓延也快,而且多发于人体的上部,风热上壅,可见颜面红肿、咽喉肿痛如头面部丹毒。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热盛时肝阳亢奋,久而肝风内动,临床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故称“热极生风”,如红斑狼疮脑病;火邪侵犯血脉,扩张血管、加速血行,甚至灼伤血脉,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疹、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等。热微则瘙痒,热盛灼烁肌肤则红热灼痛,热盛肉腐则化脓,可致疥肿。《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曰“痈疽原是火毒生”。热邪所致皮肤病,可见皮色鲜红、糜烂、脓包、灼热、出血,作痒、疼痛、伴身热口渴,便秘、赤尿,苔黄,脉数等症状。
毒邪侵袭 有毒而引致皮肤病可分药物毒、食物毒、虫毒、漆毒等。发病前有某种药物或物质接触史,或有毒虫叮咬史,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才发病,其症状是皮肤表现红、肿、丘疹、水疱、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或痒或痛,轻则局限一处,重则泛发全身,来势急而去也快,也有严重者皮肤暴肿、大疱,皮肤层层剥脱,甚至危及生命,不可忽视。其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耐,血分有湿热之气,复因药物或食物所诱导,药毒与湿热之气互结,火热内功,毒热扰营,邪热入血,致气血两燔,遂发斑疹;若湿热瘀阻络道,气血瘀滞,可见皮疹黯紫、紫红;血热迫血妄行,灼伤脉络,血行成斑,紫斑相连;药毒入营,血热沸腾,热极生风,风热相搏,郁于肌肤,则发蓓蕾;风热上乘,则头面焮热,眼裂闭合成缝,如风毒肿;湿热与热毒相结,下注阴器,则湿烂浸淫、肿痛;病程迁延,毒热燔灼阴津,津液内耗,肌肤失养,皮肤脱屑。
情志为病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五脏精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样七情的变化也可以直接影响到内脏的功能。五脏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关系,七情太过,可以损伤相应脏腑,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引起人体大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如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忧,过忧则伤肺;肾主恐,过恐则伤肾。所思不遂,情志内伤化火,暗耗阴血,血热生风,或血瘀毛窍,毛根得不到阴血的濡养,致头发大把脱落,即成斑秃;情绪波动或精神紧张,以及性情急躁等精神因素的变化,郁而化火,火热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故剧痒而脱屑干燥,日久渐伤阴血,营血不足,经脉失养,故斑疹肥厚粗糙,如神经性皮炎。
饮食不节 饮食是人体摄取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及气血,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食失宜,又可以成为致病因素。“膏粱厚味,足生大丁。”饮食不节在皮肤病中的致病性是重要的。膏粱厚味,炙煿生热之食,致脾胃湿热蕴结,火毒内炙,发于肌肤则为疖、痈、植物-日光性皮炎。如平素恣食肥甘饮食,损伤脾胃,湿热内蕴,湿热之气上蒸颠顶侵蚀发根,引起头发粘腻、脱落,可发生脂溢性脱发。
痰邪为病 痰为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情志不畅,导致肝脾运化功能失常,肝气郁结,气机失于疏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灼为痰火,肝胆失于疏泄,三焦气化不利,结于经络而为病,如蟠蛇疠(瘰疠性皮肤结核)。
肝肾不足 脏腑失调是皮肤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不足在皮肤病中多见。肝血虚,爪失所养,则指甲肥厚干燥;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则生疣目;肝胫怒火郁血,可致血痣。肾精不充,发失所养,则毛发易枯脱;肾虚,黑色上泛,则面生黧黑。因肝肾不足所致皮肤病,其特点是大多呈慢性过程,有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或伴毛发枯槁,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变化,或伴生疣目、血痣等;且其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常同患者的生长、发育、妊娠、月经等有关,并伴有全身症状,如伴有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腰膝痠软,失眠梦多,遗精,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等,为肝肾阴虚;如伴面色淡白,怕冷,四肢不温,腰膝痠软,头晕,耳鸣,阳痿,舌淡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等,为肾阳不足
登录
后才可评论.
今日热点
这流感怎么这么厉害,差点要了我的老命(四年第一帖)
我冇醉
胆大莫过黄永胜上将:敢冒犯毛、林两夫人
赵大夫话吧
中国结 -- 孩子,你该来吗?(二)
安琦吴
我的2024年回顾
甲城老武
台湾环岛:台北阳明山
laoyangdelp
唐朝武则天
谢盛友
美国名校录取中国学生面临崩盘
雅美之途
元旦的上海大馄饨
寒芯
川普领土扩张恐怕要搞砸
ShalakoW
坊间传习主席被神隐?消失?
崔澍泉
戴着围巾祝贺我男神终于赢了比赛
落花飘零
马克谈天下(484) 聊聊世界上最发达的20/20国家和地区
markyang
参议院如同人大与川习有何不同
yongbing1993
92章 挑战权威
春天里的雨水
一周热点
乳罩,男人的诱惑
魅力野花
2024: 有种情叫长情, 我只驻写文学城
BeijingGirl1
回国生活:兄弟,请爱惜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我生活着
点评我的2024
南瓜苏
女儿回家过节
暖冬cool夏
多元退休生活 隐居与闹中取静
康赛欧
你什么时候退休?
老套筒
杂感·随笔总汇(85)现实,梦想的冲压床
野性de思维
回国游-购买飞机票
斯人曰
WXC岁末活动大爬梯,大家一起来庆祝!(多图)
菲儿天地
人山人海人潮人涌人波人浪,太多的人类了!
mychina
盐葱猪排 -- 好吃到转圈圈
美羊羊2015
退休一年
雪狗2014
浅谈美国医疗保险(Medicare) 的选择
AnnYuan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组成,皮肤的营养与功能和机体内的气血脏腑密切相关。皮肤依靠机体的气血营养维持其形态与功能;同时皮肤通过“卫外”功能直接保护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顺利运行,使机体内外相应形成一个整体,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影响皮肤的形态与功能;反之,皮肤的功能失调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气血的脏腑功能。皮肤的病理变化往往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的体现。
一、皮肤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血是循行于脉内的红色液体,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气血津液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产物,为脏腑经络的活动提供提供必需物质能量。《灵枢。本藏篇》所言“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人体的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不断发育生长的必需条件,气血通过经脉而环流全身,发挥作用。皮肤的功能与形态变化也同样的与气血津液密切相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广义上讲,气血即人体的阴阳,气为阳,主机体的功能活动;血为阴,主机体的形体生长。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故气与血不可分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即气血相互依存,气中有血,血中有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乃阴阳互根关系,气血共同维持生命的功能与机体生长。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皮肤是气血运行与机体内部密切联系的重要器官。《灵枢。邪客篇》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如环无端。” “营”即营气,也称为“营血”,是水谷精微化生的精气之一,行于脉中,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为化生血液,营养周身;“卫”即卫气,亦来自水谷精微,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行于脉外,其性剽悍,善走窜达于体表,起到温润皮肤、肌肉,主司汗孔的开合以防御外邪的作用。《灵枢。本藏篇》“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素问。痹论篇》“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营在脉内为阴,卫在脉外为阳,两者相互作用,营养机体内外,对维持皮肤、肌肉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津液是指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其中以性质清稀、流动性大者为津,以性质稠厚、流动性小者为液。津液广泛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的组织之间和组织之内,起到滋润濡养的作用。津液渗透于肌肤腠理之间,有滋润营养皮肤的作用。津液不足,则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枯、干瘪,甚至抽搐。
气血津液不但充实机体的形体和脏腑,而且周行于经脉,濡养脏腑、肌肤。津能载气,全身之气以津液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并发挥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与血液的生产和运行密切相关。气血津液之间又会相互影响。气虚则气不化津而出现津液缺乏,伤津又可以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的症状。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说法。
皮肤的生理活动依赖于气血津液的功能,皮肤的生长及代谢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功能。气血津液的虚实变化、各自的代谢或运动失常均与皮肤病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津液营养对于皮肤的形态与功能密切相关。气血津液充沛与通畅,可使皮肤光泽、功能维持正常;反之,气血津液发生病理改变,亦可以皮肤发生病理改变。
1、 气虚:由于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或消耗性疾病,致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过多,以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如肺气虚卫外不固,易发生荨麻疹;脾气虚运化失调、体内蕴湿不化,可致慢性湿疹;肾气虚,毛发不固,易发生脱发;结缔组织疾病后期常出现气虚症状,如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腹胀、纳差,舌质淡,脉沉细。
2、 气滞:情志不畅,或痰、湿、淤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导致气机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胸闷、脘痞、胁胀、色素变化。如肝气郁结,气血失和,可致面部黄褐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也与气滞血瘀有关。
3、 血虚:常因化源不足(即血液生成不足)或化生血液的功能减退、失血、七情过度暗伤所致,导致脏腑肌肤失养。表现为面色恍白或萎黄、唇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闭经或经少,舌淡,脉沉细。皮肤表现为肌肤甲错,脱屑瘙痒。如皮肤瘙痒证、慢性荨麻疹。
4、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也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的运行不畅之血。瘀血为皮肤病的重要病因病机。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血凝则成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瘀阻经络,不通则痛。血瘀症候多见于慢性皮肤病,其特点如皮损色黯、紫红、青紫,或出现皮肤甲错、色素沉着、斑瘀、肥厚、结节、肿块,疼痛,痛有定处,舌紫有瘀点,脉弦涩等。如瓜缠藤(结节性红斑)。
5血热:指血内有热,血液运行加速,脉管扩张,或血液妄行导致出血。可由外邪致热或脏腑积热所致。表现为皮肤灼热潮红、发热以夜间甚,红斑、肿胀、出血、紫斑,伴烦躁甚躁狂,舌红绛,苔白,脉数。多见于多形红斑、急性银屑病、紫癜等。
6、血躁:可由血虚化躁、或久病、热性病耗伤阴血而致,也可以脾胃虚弱,化生障碍,气虚而致。表现为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皴裂、肥厚、疣状改变等,舌淡,脉沉细。如老年性瘙痒症、银屑病血躁型、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等。
7、 气血两亏:多因久病耗伤,导致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以致脏腑、组织失养,机能衰退。表现为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肌肤甲错,或色素沉着,如剥脱性皮炎后期,系统性红斑狼疮。同时皮肤与附属器可以发生萎缩、硬化、肤色改变、怕冷、毛发生长与指甲生长不良。
8、 津液亏损不足:热病伤津,可以出现口渴、咽干,干咳,舌干燥或舌体光红无胎,多见于皮肤科发热性疾病后期;如果热入营血重症,可见伤液证,病人表现为面红身热,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唇干,咽痛,舌红而干萎,脉细数,甚至出现手足颤动拘挛等阴虚风动症状,如天疱疮、中毒性表皮坏死症。
总之,气血津液病理变化可以在皮肤上发生很多病证,但是这些病证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错综复杂,常合并或交替出现,如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有时又互为因果关系,如气虚血躁,说明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皮肤与脏腑的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脏,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腑,即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腑的功能是肌体生命活动与形体生长的重要基础。皮肤的生理与功能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故有“脏居于内,象见于外”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华糟粕,转味而入初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说明皮肤与五脏均有关系,尤其是肺主皮毛,皮肤与肺的关系更为密切。
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有宣发肃降的作用,而且通调水道,外和皮毛,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肺将水谷精微布散到皮毛,充养皮毛,毫毛光泽。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浊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若肺气亏虚,则皮毛憔悴,故《灵枢。经脉》曰“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肺还可以宣发卫气,外达皮肤,发挥“卫外”的功能。卫气充于皮肉之间主要有三种作用:温养皮肤;协助皮肤抵御外邪;控制汗孔的开合。若肺虚卫气不充,病人肤冷畏寒,汗出较多,而且抵抗力下降,易感外邪。若肺经受邪,在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风团、丘疹、红斑、皮肤甲错、抓痕、伴鼻燥咽干,或干咳无痰等。肺为病,常见皮肤病为酒渣鼻、粉刺等。
心的生理功能为主血脉,是人体的血液运行动力;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旺,血行顺畅,则面色红润光泽;反之,则面色恍白,甚至面色青紫。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以保持舌的生理功能,如果心有了病变,可以从舌体上反应出来。如心火上炎则舌质红,甚至舌体糜烂。凡火毒为病,均系心经所主,热微则痒,热甚则痛。若心经受邪临床表现为皮肤焮红,灼热,斑疹,糜烂,血痂,脓液,结节,舌烂,甚则可见壮热,谵妄,精神失常,昏迷不醒等。心为病,常见皮肤病为疖、红皮病、血管炎、天疱疮等。
脾胃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运化”,运即运输、转运;化即消化、吸收,“运化”就是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向全身的转运。食物的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及水分的转输皆依赖于脾胃的功能。脾又可以统摄血液,使其不溢出脉外。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气能摄血,则血有所统摄而不溢出脉外;若脾气虚衰,则血离脉道,出现各种出血症状。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脾胃运化功能强则水谷精微吸收好,体内营养全面,五脏六腑、肌肉骨骼、皮肤得以濡养,所以脾胃的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肌肉的壮实与衰萎。张志聪在注释《素问。五脏生成篇》时说“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功能健全则化生气血充足,口唇红润,而且津液得以上承,可以分泌涎唾以助消化。如脾气健旺则口唇红润、光泽;反之则口唇萎黄不泽。脾喜燥恶湿,湿邪致病多因脾阳虚,运化失职所致。“诸湿中满,皆属于脾”。若脾经受邪临床表现为丘疱疹、水疱、渗液、糜烂、皮肤角化、萎缩、皮下痰核,紫癜,或伴有消化不良,如胃纳不香,食不消化或厌食,便溏,腹泻等。脾为病,常见皮肤病种为湿疹、口唇生疮、皮肌炎、结核,紫癜性皮病,过敏性紫癜等。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藏血、主筋,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气喜条达舒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的运动、疏散畅通,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也随之通畅无阻,经络通利,脏腑器官活动协调;反之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出现易怒,胁痛,痞满症状,重则气滞血瘀,出现胸胁刺痛等症状,同时津液运行也会受到影响。肝主筋,全身的筋膜依赖肝血的濡养,即肝获得的精气布散到筋膜,发挥濡养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因此肝血的盛衰关系到人体肢节的运动。“爪为筋之余”,爪甲的荣枯也与肝血密切相关。肝血足,则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肝血虚,则筋虚弱无力,爪甲多薄而软,甚至变形而折脆裂。若肝经受邪临床表现为常见皮损有丘疹、斑丘疹、苔藓化、色素沉着、皮肤干燥、有鳞屑等,伴有双目发红,脘腹攻痛,燥痒,胁肋窜痛,易怒,甚至手足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肝为病,常见皮肤病种为带状疱疹、搔痒症、指甲病等。
肾为先天之本,生理功能为藏精、主骨生髓,具有泌尿和生殖的功能,只宜固藏,不易泄露,故有肾多虚证之说;又主纳气,主水,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发为血之源”,精又与血互生,精足则血旺,毛发光泽。所以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枯槁与肾的精气盛衰有关。青壮年肾精充足,毛发光泽;老年人肾气衰,毛发变白而脱落。若肾经受邪临床表现为面目黢黑,秃发,生长迟缓,早衰,健忘,齿枯,腰酸耳鸣,怕冷,浮肿,以及泌尿和生殖的功能障碍。肾为病常见皮肤病种为结鍗组织病、硬皮病、黑毛舌、阿狄森氏病等。
腠理:即肌肉和皮肤的纹理。古人认为,肌肉和皮肤的间隙相互沟通,共称腠理。腠理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杂病源流犀烛》说:“皮也者,所以包涵肌肤,防卫筋骨者也。”可见肤腠的保护功能古人早有认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腠理与三焦相通,主司津液渗泄,三焦中的元气和津液向外流入腠理,濡养肌肤,并且保持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人体毫毛和孔窍均属腠理主管,如汗不透则皮死,故病后则皮褪,甚则脱毛,又甚则换爪甲,肉落骨萎,皆是大病所为的缘故。
汗孔又名玄府、鬼门等,汗孔开口于皮肤,受腠理及卫气的调控。如腠理紧密则汗孔闭,体表无汗;腠理疏缓则汗孔开,体表多汗。人体通过腠理的疏密而影响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从而调节水液代谢和体温。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毛发 毛发的生化之源,主要与冲、任两脉有关,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冲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二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腹里,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列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皮肤,生毫毛。然则毛发之生,皆由二脉之盛也,明矣。”此外,《政治合参》还讲一部明确提出:“大抵发属心,属火,故上升;须属肾,属水,故下生;眉属肝,属木,故侧生。男子肾气外行,上为须,下为势;女子、阉人无势,故亦无须,而眉发无异,则知须之属肾也明矣。”对女子、宦者不生胡须作了详细解释。毛发生长与脏腑的盛衰、气血津液的充盈相关,如《医学入门》云“肾华于发,精气上升,则发润而黑”;毛发能反映人体经络气血的多少,正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说“足阳明之上,气血盛则髯眉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髯无,两吻多画;”。“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
爪甲 手足甲也,古籍谓: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这是因为爪是筋之余,是肝经血气有余的缘故。《医学阶梯》谓:多食酸,则筋急而爪枯;肝气有余则爪润,肝气涸竭则爪枯。又说:胆应爪,胆厚则爪厚色黄;胆薄则爪薄色红;胆急则爪间色青;胆缓则爪濡色赤;胆直则爪直色白无纹;胆结则爪恶色黑多纹等。
总之,脏腑虚实、寒热的变化均可以反应于皮肤,常是皮肤病发生的原因。应当指出,脏腑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所以在许多疾病中,即要考虑本脏的生理病理变化,又要注意对其他脏腑的影响。这种变化和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只有全面剖析脏腑的传变规律,才能提高诊疗水平。
三、皮肤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和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经络系统包括了经脉和络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有网络的含义。经络内通于脏腑,外达于肢体、筋骨、皮肤,其作用是运行气血,贯穿周身上下、脏腑表里。使体内的所有脏器和体表的一切组织密切结合在一起,构成多种复杂的功能活动,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统一的整体。《灵枢。本脏篇》中“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按照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辨,将皮肤分为十二部分,每一条经脉濡养一部分皮肤,称为十二皮部。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如果哪一条经络发生病变,也会从其皮部内反映出来。《素问。皮部论篇》中“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若某皮部受邪,亦多进入该部之络脉,继而进入经脉,内传脏腑。“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容于络脉;络脉满则生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俯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以上充分说明皮肤是经络运行之部位,其受病可在十二经所通过的部位发生疾病,或脏腑受病也可反映于相应的经络,因而可以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部位,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皮肤病表现出来的红斑、丘疹、水疱、结节、糜烂、鳞屑等损害,按照所属的经络循行体表部位来确定某经发病,如带状疱疹往往是肝经湿热所致,故其病损常是肝经行走的躯干两侧。;若皮损广泛,分布于数经所过之处,则以最初出现的皮损为主。皮损发生于多气多血之经易治,发生于多气少血之经,恢复较困难。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变多属实,一般易治易效;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为多气少血之经,多气易郁滞,血少难收敛;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阳经为多血少气之经,多血易凝滞,气少则外达缓慢。发于项部的神经性皮炎和发生于腘窝的湿疹,大多分布于血少之经,因此治疗起来比较困难。
综上所述,经络理论在皮肤病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方面都有者及其重要的意义,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
四、皮肤病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也就是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而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病机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机体体质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侵犯人体,机体的正气奋起反抗,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或使气血津液的功能紊乱,从而致全身或局部的病理变化。但是总的来说不离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以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偏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大凡发病急,病位浅,色鲜红,皮温灼热,肿形高起,疼痛剧烈,病程短为阳证;发兵缓,病位浅,色暗红,皮温不高,肿形平坦,隐痛,为阴证。阳虚则卫外不固,不足以抵御外邪;阴虚则内热,表现为低热缠绵,五心烦热,盗汗等。皮肤病的病机同样不外乎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而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等。现分述如下。
风胜则痒 “风者,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或汗出当风,风邪趁虚而入,阻于皮肤,闭郁不宣,外不能透达,内不能清解,邪游皮里膜外之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润,此为外风致病;毒热伤阴、或肝火太盛、或营血不足血不养肝或柔肝,均致水不涵木致肝风内生肌肤失养,此为内风致病。风属阳邪,善行而数变,其兴趋燥而喜升扬,故风邪所致皮肤病,其症候多有发生迅速,骤起骤退,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多发于头面等特点。风为阳邪性烈,易伤阴血津液,表现为皮肤干燥、发痒、脱屑。风邪又常与寒邪、热邪、湿邪相兼,搏于肌肤而发病,如荨麻疹。若皮损色白,遇寒易发,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皮损色红,遇热易发、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内风致病常常为慢性皮肤病,如风盛化燥,肌肤失养而致银屑病;肝血不足爪甲失养而致爪甲病;肝阴亏而致老年性瘙痒证。
寒易伤阳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天气寒冷,或素体气血不足,寒冷之邪侵入经络,耗伤阳气,卫阳受损,出现恶寒、怕冷怕风,阳气不达四肢及肌肤,致使畏寒,手足逆冷,甚至四肢紫绀冰冷;寒邪侵及肌肤,内则血脉不畅,气血凝聚,外则肢体失于温煦,营卫凝结,不复流畅,轻者痛肿成疮,重者损败肢体。寒性收引,血脉瘀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证见色泽褐黯、肢体冰冷、青紫或筋脉拘挛,收缩疼痛;寒凝血滞,可致肿块,凡皮里膜外,质地坚实、表面光滑的各种肿块,多由寒邪所致;寒凝络痹,气血运行受阻,瘀滞不通,表现为皮肤痹硬肿胀,如硬皮病;寒邪中里,可致腹痛、腹胀、便稀。诚如《圣济总录》云“冬时严寒,气血凝聚不流,则皮肉不温,。。。。肿痛成疮,轻则溃烂,重则败损肢节也”
暑性酷热 暑为夏令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性酷热。气候炎热,汗出太多,耗气伤津,荣逆血热,结毒生疖,如痱毒、暑疖、脓疱;夏热之气,损伤肌肤,烈日曝晒,则发日晒疮。暑性升散,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易耗气伤津,常有汗出过多,口渴、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暑是热邪,多挟湿,表现为头重如裹,身重胸闷,食欲减退、胸闷等;暑热潮湿使真菌生长活跃,可使股癣、手足癣加重。
湿性粘滞 湿是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多发生肿胀、渗液、水疱等。因为湿与水同类,人体运化水湿的功能主要在于脾,脾的阳气不足常常是水湿停聚的主要原因;而脾阳为水湿所困扰,更会使水湿不运,溢于肌肤则为肿胀。湿性重着、粘滞,凡湿邪发病,其皮损为水疱或为多形性,或皮肤糜烂、浸渍,或肥厚,常见肢体沉重、酸困的症状。湿从下受,湿性趋下,往往累及下肢、外阴之处,故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常患于下部,或侵淫四窜,滋水淋漓,病程缠绵,难以速愈。如天疱疮、湿疹、丹毒等。若于内湿相合,则常伴有胸闷,纳差,肢体重着,苔藓腻,脉濡缓等症状。
燥性干涩 “燥胜则干”,燥是秋季主气,燥令行于深秋,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津液伤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燥、瘙痒,甚则脱屑,小片如糠秕,大片似落叶。发为血之余,阴血耗损,头发失养,则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外受风寒,郁于皮毛,血脉凝滞,气血不荣肌肤,则皮肤皲裂。或久病耗伤津液,血虚生风,燥从内生,而致肌肤失养,如重症多形红斑后期。多种慢性皮肤病,因长期的瘙痒,寝食不安,饮食减退,脾胃虚弱,失其健运,阴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虚生风燥;或风湿郁久,化火伤阴血,也可以导致血虚风燥。其症状表现为病期较长,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瘙痒,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苔薄,脉濡等。血虚风燥常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老年性瘙痒症、鱼鳞病等慢性皮肤病。
火曰炎上 火与热同源,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热甚化火则为毒。温、热、火三者同类,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火为阳邪性喜炎上,火邪致病发病爆速,蔓延也快,而且多发于人体的上部,风热上壅,可见颜面红肿、咽喉肿痛如头面部丹毒。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热盛时肝阳亢奋,久而肝风内动,临床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故称“热极生风”,如红斑狼疮脑病;火邪侵犯血脉,扩张血管、加速血行,甚至灼伤血脉,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疹、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等。热微则瘙痒,热盛灼烁肌肤则红热灼痛,热盛肉腐则化脓,可致疥肿。《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曰“痈疽原是火毒生”。热邪所致皮肤病,可见皮色鲜红、糜烂、脓包、灼热、出血,作痒、疼痛、伴身热口渴,便秘、赤尿,苔黄,脉数等症状。
毒邪侵袭 有毒而引致皮肤病可分药物毒、食物毒、虫毒、漆毒等。发病前有某种药物或物质接触史,或有毒虫叮咬史,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才发病,其症状是皮肤表现红、肿、丘疹、水疱、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或痒或痛,轻则局限一处,重则泛发全身,来势急而去也快,也有严重者皮肤暴肿、大疱,皮肤层层剥脱,甚至危及生命,不可忽视。其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耐,血分有湿热之气,复因药物或食物所诱导,药毒与湿热之气互结,火热内功,毒热扰营,邪热入血,致气血两燔,遂发斑疹;若湿热瘀阻络道,气血瘀滞,可见皮疹黯紫、紫红;血热迫血妄行,灼伤脉络,血行成斑,紫斑相连;药毒入营,血热沸腾,热极生风,风热相搏,郁于肌肤,则发蓓蕾;风热上乘,则头面焮热,眼裂闭合成缝,如风毒肿;湿热与热毒相结,下注阴器,则湿烂浸淫、肿痛;病程迁延,毒热燔灼阴津,津液内耗,肌肤失养,皮肤脱屑。
情志为病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五脏精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样七情的变化也可以直接影响到内脏的功能。五脏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关系,七情太过,可以损伤相应脏腑,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引起人体大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如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忧,过忧则伤肺;肾主恐,过恐则伤肾。所思不遂,情志内伤化火,暗耗阴血,血热生风,或血瘀毛窍,毛根得不到阴血的濡养,致头发大把脱落,即成斑秃;情绪波动或精神紧张,以及性情急躁等精神因素的变化,郁而化火,火热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故剧痒而脱屑干燥,日久渐伤阴血,营血不足,经脉失养,故斑疹肥厚粗糙,如神经性皮炎。
饮食不节 饮食是人体摄取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及气血,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食失宜,又可以成为致病因素。“膏粱厚味,足生大丁。”饮食不节在皮肤病中的致病性是重要的。膏粱厚味,炙煿生热之食,致脾胃湿热蕴结,火毒内炙,发于肌肤则为疖、痈、植物-日光性皮炎。如平素恣食肥甘饮食,损伤脾胃,湿热内蕴,湿热之气上蒸颠顶侵蚀发根,引起头发粘腻、脱落,可发生脂溢性脱发。
痰邪为病 痰为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情志不畅,导致肝脾运化功能失常,肝气郁结,气机失于疏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灼为痰火,肝胆失于疏泄,三焦气化不利,结于经络而为病,如蟠蛇疠(瘰疠性皮肤结核)。
肝肾不足 脏腑失调是皮肤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不足在皮肤病中多见。肝血虚,爪失所养,则指甲肥厚干燥;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则生疣目;肝胫怒火郁血,可致血痣。肾精不充,发失所养,则毛发易枯脱;肾虚,黑色上泛,则面生黧黑。因肝肾不足所致皮肤病,其特点是大多呈慢性过程,有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或伴毛发枯槁,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变化,或伴生疣目、血痣等;且其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常同患者的生长、发育、妊娠、月经等有关,并伴有全身症状,如伴有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腰膝痠软,失眠梦多,遗精,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等,为肝肾阴虚;如伴面色淡白,怕冷,四肢不温,腰膝痠软,头晕,耳鸣,阳痿,舌淡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等,为肾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