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发生了一场席卷半个地球的共产主义风暴,这场风暴的源头是几本书:《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无独有偶,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又发生了一场横扫半个世界的颜色革命风暴,这场风暴的源头也是一本书:《论战略性非暴力冲突》(下面简称《论冲突》)。这本书实际上是颜色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街头运动可以分成有理论的运动和没有理论的运动。没有理论的运动是自发行为,比如占领华尔街。这种运动没有可持续性,自身自灭。有理论的运动恰好相反,它们虽然会起起伏伏,但是不会轻易消失,因为有长远的目标。
《论冲突》一书指导下所发生的所有事件,目标都是通过街头运动去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分析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香港占中者的运动整体规划。
有的人批评占中缺乏妥协精神,也有人批评占中违法,还有人批评占中损害经济。但是,所有这些批评都没有说到要害。因为这一切并非运动的失误,而是《论冲突》一书中预先规划好的事件。运动的策划者正是要通过这些事件扩大事端,去达到推翻政权的最终目标。
占中事件既是阴谋也是阳谋。说它是阳谋,是因为它的策划者根据这这本公开出版物进行操作,说它是阴谋,是因为大部分参与者和旁观者这并不了解策划者的真正目的。
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论冲突》一书所设置的目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权力关系的转变”(第16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该书建议采用四种机制:“改变观点”,“和解”,“强迫”和瓦解“。
所谓“改变观点”机制,就是“提出一些对当局有利的建议”,“使当局认可变革的合法性”,“增加反对派领导人的信誉和合法性”,“保存资源,用于冲突的后期”(第16页)。
所谓”和解“机制,就是利用”政府可能想缓解社会紧张局势“的想法,促使政府采纳"某个请求和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去削弱“政府对绝对权力的控制”(第17页)。
香港占中所提出的所谓“真普选”和“梁振英下台”等要求,正是期望通过上述“改变观点”机制,引导政府走向“和解”,从而“增加反对派领导人的信仰”,“保存资源,用于冲突后期”,并且削弱中央政府的控制。
上述两种机制并不能完全实现推翻政府的目标,但是它们能够为下一个机制做铺垫,这个机制就是“强迫”,也就是“迫使当局屈服于向其提出的要求”(第19页)。不过该书进一步指出,反对派不能过早采用强迫措施,只能在一个政权的权力大大削弱之后才能采用。可见占中者提出的“梁振英下台”等目标,其实是一种削弱政权的手段,以避免过早采取“强迫”机制。
如果反对派有能力“强迫”政府满足其某些要求,那就说明政府的权利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下一步的行动就是“瓦解”,也就是提高“行动的强度和广度,直到政府垮台为止”(第20页)。
所以,从颜色革命到香港占中,所采取的手段就是一步步地削弱政府,直到把政府完全推翻。
《论冲突》一书对大量的社会冲突进行了分析整理,像制定军事战略战术一样设计了各种详尽的冲突规划,难怪在各个颜色革命中屡试不爽。该书内容广泛,本文无法全面概述。这里再补充若干精彩片段。
该书第八章讲心理战,认为它是”斗争的核心“。它用来“削弱”,“分裂”,“中立”和“瓦解”对手。心理战的另一种称呼就是“宣传”,此外,还有一些更为委婉的术语来表达:“信息和教育”,“媒体关系”,“游说”,“营销”。
宣传分成几种。第一种是“白色宣传”,就是普通的新闻和报告;第二种是“灰色宣传”,它不具体指明消息来源;第三种是“黑手宣传”,“故意误引起来源的信息”。通过这种宣传“在对方队伍里制造不信任和混乱,降低士气,转移对自身弱点和意图的注意力”。
我们时常看到一些西方媒体歪曲事实,误导读者,现在应该知道,这不是失误,而是心理战中的”黑色宣传“技巧。
《论冲突》一书专门研究了通过群众运动推翻政府的技巧,同时它也预见到了推翻政府可能会使社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混乱:
”如果一個運動成功地改變了人們的服從模式,使他們服從、反抗和不理睬政府的法律和法規,它可能發現,自己面對的是無政府主義。如果社會的機構被摧毀,那麼社會服務、法律和秩序、礼儀等可能無法維持,除非回到當初引發民主鬥爭的同樣的專制統治。“(第50页)
这一预言已经被苏联和东欧革命,阿拉伯国家的茉莉花革命反复证实。同样,香港如果沿着颜色革命的道路发展,也会变成臭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香港事件表明,茉莉花革命的无数次失败还不足以换起普通民众的警惕。香港给了中国一个近距离观察茉莉花革命的机会,它为中国发展打下一剂预防针,提高了中国的免疫力。在雨伞革命中沉沦的香港将成为中国躲避暗礁险滩的航标灯,在这盏灯塔的照耀之下,中国的航船将继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