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篇觉得有点道理转一下----糖尿病的自然康复

世界上不存在疑难问题,所谓疑难问题是没有找到相应的对策,糖尿病也不是疑难病,所谓疑难病是陷入了一个思想误区,最难的问题往往是最容易的,问题就是答案,答案就是问题,二者是相互依存的,解决问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气和疗法强调各种疾病开心就好,不是疾病难愈,而是开心的问题,有人茅塞顿开,有人闭塞难开,有人迷惑不开。

随着医疗检测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身体变化的了解更加深入细微,由原来的外在粗略了解到现在内里血液成分,甚至更加细微到基因层面。这种细致入微只是对人体的局部解析,而人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在实际健康调理的时候,可以分类解析,但必须顾及整体的平衡,即分类认识、整体调整。然而,细致入微的分类认识,让人们忘掉了整体的平衡,普遍存在的糖尿病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多数治疗手段都是为了保证血糖和尿糖的指标正常,甚至错误地认为指标正常就等于身体全面健康。其实不然,血糖指标不正常反映的是身体内能的失衡,如果只去控制血糖指标,而不去调整内能的平衡,就不可能让糖尿病消失。身上背着重物才会弯腰驼背,如果不卸重物而强制性地把身子挺直,那比背着重物还要痛苦得多。

心理与生理有着绝对的一致性,心理感受直接影响神经和内分泌,由此可知,糖尿病是由于各人受先天接受和容纳能力的制约,当外界事物超出受纳能力时便出现内分泌失调,在不良情绪(或性格)的反复作用下,长期出现受而难容的感受,本能便通过生理表现出对应平衡调整,随之出现肌体的症状表现。一般是事积心中,反复思考却放不下、想不通,存在苦闷、无奈、埋怨情绪,往往会导致这种疾病。

常规治疗手段一般是通过忌口控制糖分的摄入,用药物降低血糖指标来解决问题,这大概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血糖的值高并不是身体当中的糖分过剩了,而是代谢糖分的能力差了。这是一个关键的观念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往往就会在症状和指标上下功夫。试想,患者在得病之前和得病之后对糖分的摄取量是不是没有太大的区别?正常人即使食用了很多糖分,也不会得糖尿病的,那是为什么?因为人体本身就有着高智能的代谢调节能力,把多余的糖分该储存的储存,该转化的转化,该排出的排出,这样,身体各种机能一直保持正常运行。

其实,糖类是人体必需的食物,吃糖也得不了糖尿病,既然糖尿病是因为代谢糖分的能力弱了,那我们就要在糖分代谢上下功夫,这才是从根本上解除糖尿病的正确思路。

是什么条件影响了糖分的代谢呢?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代谢糖分主要是靠胰岛素,也就是说,不是身体摄取的糖分多了,而是胰岛素分泌少了,既然是胰岛素分泌少了,那就在胰岛素分泌减少的原因上继续解析。

胰岛素本来是正常分泌的,为什么会减少了呢?是什么因素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呢?

我们首先来看是什么影响内分泌?其实,不管你有没有医学知识,甚至不管你有没有文化,每一个人都明白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的道理,说的是信息与内分泌的关系。当你听到悲伤的故事时会分泌出泪液,当你听说香甜可口的东西时会分泌口水,当你听说肮脏的东西时又会恶心,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信息入心可以影响情志,情志直接影响内分泌和神经支配,用中医的话说,就是情志直接影响气血。

胰岛素是内分泌的一种,胰岛素的分泌是受什么情志的影响呢?

从症状表现上来看,糖尿病患者一开始往往有饮食多、小便多、乏力、消瘦、口干伴随口臭等症状,这恰恰是脾胃问题的外在反映。从中医的角度讲,胃为粮仓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喜润恶燥。脾为给养之官,主运化,主统血,主升,主肌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脾邪生于苦闷。

一般来说,多数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着苦闷埋怨情绪。试想,当一个人一时情激焦烦的时候,会形成暂时的高血压,当一个人经常处于焦烦的情绪状态下形成焦躁性格时,自然就会形成高血压病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经常处在埋怨的苦闷情志里,必然会抑制脾脏功能,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就像人接收到美味信息时分泌口水,接收到肮脏信息反胃的道理一样,久之就会改变脏器的正常分泌功能。

为什么现代人糖尿病如此多呢?

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疑难”疾病,为什么这些病在当今社会如此普遍呢?多数人认为这是富贵病,难道富贵也有错吗?试想,当人的代谢功能正常时,吃什么喝什么都不影响身体,当人的正气强盛时,什么细菌病毒也难以入侵,当代谢功能紊乱时,任何外界因素都可能影响身体。有时候人们往往只重饮食外因而忽略代谢内因,比如吃保健食品,当人体没有了选择代谢能力的时候,吃什么保健食品也没有用,保健食品必须建立在人体功能正常的基础上,并且必须符合个体的需要。人体的代谢功能不是用保健品养出来的,而是天生就有的,只要认识这一功能,并在相应的条件下激活和保持即可,糖尿病的调理应用也不例外。

首先,人们特别相信医学指标,已经到了迷信指标的程度,认为“指标和症状是对身体正常与否的确切说明”,这种“天经地义”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为“我有病”作了“科学的定性”,其不知,只要身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就会产生适应性调整,比如跑步时的呼吸和心跳、过劳后的暂时肿疼等,这时候检查必然指标异常,或者诊断为心动过速,或者诊断为炎症,短期的适应性调整和长时间的适应性调整一样,只要是在打破平衡和重建平衡的过程中,对应条件下的某项指标就会出现所谓的“不正常”,但这的确是调整过程,难道刚开始爬山时的腿痛、腿肿是坏事吗?只是一个适应性调理过程,绝不可拿着死的指标来衡量一个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活体;其次,几乎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正当情绪不好且身体过劳的时候,身体便会出现疲乏的感觉和消瘦的现象,这本来是针对当时条件的生理调节,但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只要一段时间不舒服就想去医院检查一下,生怕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若在这时候去检查,指标往往不正常,在“指标决定健康”的思想指导下,就开始用药物来调节内分泌的平衡,身体当中掺杂了药物,再加饮食控制,恰恰抑制了本能的自我修复能力,于是,暂时血糖指标偏高造成的假性糖尿病,在药物取代本能调节的情况下,就逐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糖尿病了。许多家庭相对和谐、情绪相对轻松的人,本来不会得上糖尿病,但因为对糖尿病的恐惧和对指标症状的迷信,加上专家的“叮嘱”,也就稀里糊涂地变成了糖尿病人。其不知指标和症状只是生命自我调节、重建平衡的过程。

对于无能者而言,糖尿病不仅具有“终身制”,还具有“世袭制”。认为得了糖尿病是不可能痊愈的,只能一辈子吃药或控制饮食,这种错误信念本身就是加重疾病和抑制修复的原因。因为对现代医学的迷信和对专家教授的崇信,只要有先进的仪器检测和专家的诊断定论,那就坚信自己是得了糖尿病,更坚信一生不愈,“因为我是在最权威的医院里确诊的”,“我是托朋友找最权威的专家诊断的”,极少有人换一种思维方式:“原来现代医学还存在着缺陷,连糖尿病都不能治愈,我应该另寻它路”,“肯定不是我的病重,而是专家教授的无能,没有”,“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疑难病,只有找不到的对策”。当你放弃了“一生难愈”的不良暗示时,在更新观念、良好情绪和不断静心调气的情况下,就会自然痊愈。

春节前不久,一位60多岁的妇女告诉我说,她在医院查出了糖尿病,记得血糖指标好像是空腹9.0mmol/L,尿糖三个加号,医生建议马上用药,控制饮食,老伴也觉得非常紧张。为了让对方放下思想包袱,我带着诚恳的口吻直言相劝:“人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尤其老年人,在原来情绪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气血改变,在过劳、感冒或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必然出现一些暂时的气血调节,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得上了糖尿病,只要认真调节情绪,放下对指标的执着和恐惧,加上不断静心调气,如果有条件再来听一听原理,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的。”结果春节后上班的第二个星期,她来告诉我说,这个事情解决了,夫妻二人空腹指标都5.6mmol/L。假如用药加忌口的话,结果又会如何呢?尤其是有了一个有病的信念,又将如何呢?切记!切记!影响本能免疫和修复的最大阻力是错误观念导致的不良信念。

两年前还遇到北京的一位45岁的糖尿病患者,父母都是糖尿病,而且最终都死于糖尿病,当然医院给她的结论是遗传性糖尿病。多年来,笔者对遗传疾病始终搞不明白,现代医学的遗传法则也说不明白,难道糖尿病也有世袭制?后来终于从生命程序的角度突破了所谓“遗传”的机理。这次她的到来终于有了验证的机会,她一共调理了五天,回家后继续按照我们的要求认真落实,一个月以后体重增加了2公斤,但自己一直不敢检查指标,长期以来对指标已经有了一种害怕和讨厌的感觉,在我们的支持和要求下,才去检查了指标,自己离开我们后,空腹指标一直是正常的,唯有饭后偏高。因为学习时间短,理解不透彻,心里总有些担心,经过多次的指导才放下了思想包袱,在连续不忌口不用药一段时间后,再去检查时一切正常。谁设计和创造了机器,谁最会修复机器,谁设计和创造了生命,谁最会修复生命,人从受精卵开始,就有一种高级智慧程序——本能在支配着生命的塑造,包括大脑也在塑造范围之内,从本能的角度出发,遗传性糖尿病与后天糖尿病是一样可以调理正常的。

生活中生病,生活中好病,如何在生活中自我康复呢?

要想在生活中进行糖尿病的自我康复,重要的就是转变观念,因为观念决定着对事物的看法,不良的看法带来不良的情志,不良的情志影响或破坏着人体的内分泌。这要从四个方面来认识调节:一是对症状和指标的看法;二是对饮食和药物的认识;三是对本能的认识;四是对情志的驾驭。

首先,指标过高和症状明显本身就是人体的一种自调能力的表现。指标的正常并不代表病邪的消除,指标的过高也不代表生命的危机,但多数糖尿病患者受普遍思想的暗示,把血糖和尿糖的指标当成了衡量自身健康的标准,总想追求健康,却往往只追求了指标的正常。事实证明,有许多人在服药保证指标正常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出现并发症的蔓延,这是为什么?

人通常觉得这种病是慢性发展的,并伴有各种并发症,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种不良暗示,疾病没有供养条件怎么会加重和发展呢?血糖高和尿糖加号多其实是自我免疫的一种方式,与害羞、生气表现出脸红的道理一样,是本能调节生理与心理平衡的方式,心理平和了,生理指标自然正常,当小便中尿沫增多或尿味异常时,正是本能根据需要进行的自调反应,就像喝了酒的人把多余的酒精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道理一样,本能同样会把代谢不掉的糖分排出体外。这时候不用管尿液泡沫多少,只管改变抑制胰腺分泌的不良情绪和错误暗示即可。糖尿病出现并发症和不断发展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存在不良的性格情绪根源;二是一味地降血糖抑制了本能的自然修复。

患者不可一味地控制症状,控制症状相当于水库截水一样,一边不断地往水库里流水,另一边堵截外流,水满之后必然蔓延四溢,在蔓延时,哪里低矮必先流向哪里,并发症也是如此,哪里虚弱先表现在哪里。其中,有一部分人的并发症是由于机械地服用降糖药,没有全面考虑整体平衡而治出来的。血糖为什么会居高不下?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抑制内分泌的因素是什么?错误观点导致的心结。水库只要水满就会自然排水,病症像排水一样,是一种自然免疫的表现,局部控制必然导致总体的混乱,应当截断进水源头,水不进,自然不再外溢。换个说法,没有生病的条件了,疾病怎么会加重呢?又何必惧怕糖尿病并发症呢?只要不断产生并发症,就是没有截断根源,不要以为吃药打针就是治病,那只不过是在控制症状而已,真正的好病是停药后一切指标和症状都消失,如果停药症状指标就出现的话,那就没有好病。

经常遇到这种现象:病人认真按气和健康要求去做,即使指标高到21mmol/L,身体的感觉比用药时的13mmol/L时还要舒服,这种舒服是自然的,不是用药物换来的,更不会有胴体的产生,同时并发症还会继续好转或痊愈。并发症的好转、痊愈告诉我们,溢水的地方已经不再外溢,说明水库水位已经回落,这时候只是心结的惯性没有完全清除或正在好转过程中,只需要不断调理心态和不断调气就可以了。并发症好转或痊愈而指标下降慢的原因主要是对指标的信念和执着,打破指标的信念,接着就会好起来,这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血糖指标高和尿糖加号多其实是自我保护、自我免疫的一种方式,是精神压抑的生理宣泄方式,也是心理压力的生理反映,没必要把它看得那么复杂。由于情绪直接作用内分泌,只要发现了是什么观点带来的什么情绪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就可以从根本上调理,重新激活胰腺的分泌和全身功能的协调。

其次,对饮食和药物的认识。粮食、水果不药人,人需要粮食来补充能量,这是一个不可狡辩的道理,即使是没有生病的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不可偏食,否则影响成长发育。糖尿病人更是越忌口就越偏食,使身体其它元素的摄取也受到影响,导致人体整体功能的紊乱。劳动人民都懂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道理,所以,忌甜食的思路绝对是一个误导,或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难道牙痛就不吃饭了,头痛就不思想了,背疼就不睡觉了?过去科技不发达也没有那么多的糖尿病人,现在科技发达了反而生出这么一种粘人的病来,这与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们调理糖尿病的过程中,第一步首先要放开饮食,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才能够成为正常人,像正常人一样的饮食才能够摆脱糖尿病。大众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得了糖尿病后却忌讳粮食,天天服“毒”,这是违背常理的。

药物起的正确作用是辅助和提高本能的修复能力,人体功能一旦修复了,药物就可以撤出,不再使用了。药物永远是辅助而不是取代生命本能,绝不可本末倒置。试想,如果糖尿病人需要终身服药的话,是不是以药代粮,药物成了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呢?是不是取代了本能的自然平衡调节呢?人自身是可以分泌胰岛素的,而且这种分泌是智能的,如果总是注射人工合成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物,势必造成混乱,长期越俎代庖必然影响正常功能。就像长期以车代步、借酒浇愁一样,久之必然导致功能消退。用降低血糖值的办法只能是暂时的,停药后仍会反弹,这就只能终身服药,从而导致用人工代谢取代本能的自然代谢。

对于药物来说,主要看它的作用和意义,如果只是控制指标和症状的话,在生命没有受到严重威胁时,最好不用或少用。如果可以提高本能的修复能力,且暂时辅助的话,完全可以服用,当然更注重的是自我的修复能力。

一位农村的老年人在九年前曾经查出了糖尿病,当时尿糖是三个加号,血糖13.6mmol/L,全身乏力,口干舌燥,一个晚上要喝接近两暖瓶水。因为她接受气和自然疗法,所以,自从检查出来就一直没有用药,她尽管道理不太懂,落实的倒还可以,她能坦然放下疾病,在性格脾气改善后所有症状就消失了,九年已经过去了,只出现了双脚麻凉的症状,夏天也觉得脚凉,后来要求她加以调气和静心,结果不到一个月凉的感觉就消失了。试想,如果从那时起就服药的话,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当然,服药不服药不重要,重要的是懂不懂自调法则,如果不懂得自然康复的机理,不去截断根源的情况下,再不用药的话,会不会导致疾病的加重呢?所以,不要在药物上计较,懂理和截断病源才是主要的。

曾经有一位糖尿病患者这样说过:如果我不懂气和自然康复的原理,我是不会停药的,因为那样心里根本不踏实,我不会拿着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结果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直接分两次停下了已经用了很久的54个单位的胰岛素,当时虽然有些行为过激,但还是在信念的作用下渡过了难关,迄今没有用药,身体依然健康。当时她最担心的就是停药会不会出现并发症,其实,明白了道理后就可以放心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病源上,这既是祛病的要求,也是巩固疗效不可缺少的原则。

其三,生命的塑造、代谢、调理、免疫和修复能力远远超越大脑意识,是本来就有的。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和依赖科技的力量,但是,无论科学技术怎样发展,迄今为止还没有创造生命的能力,尤其是没有弄清生命动力和生命遗传程序的来源,包括大脑在内,都是受精卵所化生出来的,所以,是自然创造了生命,而不是科学创造了生命,用后天形成的大脑去解决先天更高智慧的生命本能,当是以偏概全,必然力不从心。所以,要真正解决疾病绝不能忽略本能的存在,如果忽略了本能而谈论健康,必然造成背本趋末,事倍功半。

要解决糖尿病问题,首先要认识理解自身免疫是来自本能的支配,是自然而智慧的,人们没必要太担心本能的智慧,应当认识本能的超意识能力,放下对疾病和指标的执着,全心全意投入到接受和还原本能的思路上来,通过对情绪、状态和导向的调整,消除心结余障,增强自我修复能力。其次,粮食、水果绝不是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可以直接不忌口。在接触的患者当中,经过指导后都可以放开饮食。有的人在刚接触时,让他放开饮食接着就会出现感觉异常、症状突出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适应性调理和不良心理暗示。适应性调理相当于我们很久不运动了,突然运动,腰也痛,腿也痛,但这不是疾病,适应了不但不痛反而强壮。同理,长期不吃含糖分的食物,刚开始吃时出现一些适应性调理是正常的;也有的人把医嘱当成真理,要求忌口就坚决执行,饮食稍微有点糖类,立刻忐忑不安,时刻注意:“千万不要引起高血糖,千万不要犯病。”其实,这是反向暗示、相反相成,绝大多数是因为不良暗示导致的不良结果。比如:要乘坐长途车的时候,总是告诉自己尽量把尿排净,免得半路上小便,既不方便,也影响大家。”本来平时可以整个上午都可以不小便,一乘车就总有小便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心思,心里就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这种紧张必然影响正常的神经支配和体液调节。事实证明,血糖指标与暗示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没有弄懂原理的情况下,不要迅速停药,以免由于认识不足或心理和生理的不统一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可以在身体好转后慢慢减下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习理解和落实以后,用着原来的药量,指标迅速下降,反复出现低血糖,这种情况只有把药减下来了,这说明通过认识调节,意识和本能、内气与外气已经和谐了。还有的人指标一直偏高,而身体没有任何异常,原来的并发症也在继续好转,这也是一种好现象,修复引起腺体分泌失调的根源是主要的。

总之,无论用什么样的疗法,无论用什么样的药物,都不要忘记本能的存在,是生命本能根据环境条件需要调节着整体的平衡,说明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其四,对情志的驾驭是为了截断病根。基本上所有疾病都是性格与环境的矛盾所致。最难的事情往往就是最易的,当今时代,糖尿病成了普遍存在的疑难病,其实,心理、生理与环境有着绝对的一致性,信息直接影响心理情志,情志直接影响内分泌,由此可知,情志对应本能,可以直接调理胰岛素的分泌,这样,人人可以自调,是既方便,又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本来很复杂的事情,一下子就变得简单易行了。

虽然道理上很简单,但是真正把握情绪却需要高尚的人生观。最大的心结是观念,通过表现为观点,看法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心理感受,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人的性格、脾气不是靠控制改变的,控制只是一种驾驭措施,真正完全改变自己的性格脾气还需要从内心明白人生,懂得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知道生命运动规律,更要明白每一次心中的逆反感觉既是认识自我的时候,也是修正的机会。至于如何调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导向,气和健康理念中都有讲解。

mimaidea 发表评论于
老麦哥,尊重科学不等同于迷信科学.科学基的基本方法是大胆设想, 小心求证, 不断否认与进取,其过程是严密的,其阶段性的成果也是可以重复和再现的.这就是科学的神圣之处,不论它处于什么阶段.现代科学相对人类过去几千年的历史,目前是最高水平, 相对于未来若干年,或许如你所说是毛皮.
以你的睿智,你认为你的认知水平在毛皮之上呢还是之下?
就本博文而言,放在100年前, 算是有点意思的文章.放到现在,连毛皮都没有够着.
评论应该放在现有的水平下进行,不然你说我们谈多少年以后事情呢? --这是方法论. 按照这个方法论, 你我都是正常人.如果按照你的方法论,和100万年后的人类相比(如果人类还存在的话),你我都是原始动物呢.
你知真相吗 发表评论于
不懂科学别瞎掰了!拿个放大镜对着蜂窝煤研究半天说是古代的文物!把糖尿病归根给性格情绪,是有病了才导致人的情绪性格反应异常。分泌胰岛素的脏器是胰腺,如果胰腺天生有缺陷那么可能就很小就得一型糖尿病,而后天损坏胰腺不能修复就导致分泌胰岛素不足需要外源药物补充,而损坏的原因很多甚至某种化学性毒物也会使胰腺细胞受损,据悉毒鼠药就有此种毒物成分,最简单如果给你中毒又不致死就可能得上二型糖尿病,这真相我本来都不想告知你,上面杀人不见血往往以给你好死作为善的标签其实只是伪善。所以别以为任到上面就风光无限!素质低的人渣到上面也还是做人渣的事专整好人!他们的成就和寄托就是和世界美好的事物作对!他们心里经常问的事凭什么要帮你?你和他们说什么善缘福音助人为乐他们听着是天方夜谭!再谈什么为人类做点有价值的事更是不知道什么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悲哀!
美国老麦 发表评论于
我看楼下两位都是见树不见林,对科学有很强的迷信。你们要知道人类的科学在现阶段还是非常的皮毛,没有什么病能真正根治的。不是吗???你们可以举出那个病是在没有副作用下根治的???

跟整个宇宙比,太阳系这么小,就像自家后院,到现在我们人类飞了半天,还飞不出去。科学所带来的所谓“文明,进步,方便,舒适”,不也伴随着各式各样的精神,物质,环境污染。不是说科学不好,而是要你们看到现代科学的皮毛性。不要迷信它。还早呢。

最后再提醒一句,随者人的成长,看事情要有高度,老是在水平面看,一辈子也看不出所以然的。

mimaidea 发表评论于
看过,感谢作者的良好用意和为作此文的辛劳!还要感谢转发者的好意.但是不得不说,作者应该是一位爱好保养, 喜欢钻研, 且自我认同较高, 但是实际是医学的门外人.高中有几个同学都这样,本身很聪明,看了些中医西医的片断, 加上自己的分析, 于是感觉自己自己掌握了真理,别人甚至包括所有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都不懂. 象SDUSA所说,2型不是胰岛素分泌减少,而是胰岛抵抗,或者胰岛素延后.我也不是学医的, 但是要对现代医学有常识性的认知,尊重科学.
SDUSA 发表评论于
开篇就错了。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是增加的,只有在末期才减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