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7 林宝莲 ijingjie
文/林宝莲(Poh Lian Lim)
作者简介:林宝莲,生于马来西亚,1987年于哈佛大学毕业,专攻生化学,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医学博士。林医生关心落后国家的传染病及公众健康。
1983年我初到哈佛的时候,性革命早已达成。学生同床而睡,只不过是校园无足轻重的八卦闲谈;可是对一个十八岁从马来西亚来的外国学生,这样的美国学院生活方式却使我震惊不已。
我生于回教国家的一个信佛家庭,不过很小的时候我便不顾家人极大的反对,做了基督徒。虽然我在首都吉隆坡长大,那儿充斥着美国的新潮文化,但我的家却是典型管教严谨的亚洲家庭。
因此,当第一年同屋的室友带男朋友回来过夜,我记得自己非常诧异,为什么他们经常这样做却丝毫不感到羞耻?我根本找不出抗议的言词去应对,只能和她主张我自己的权利。室友很不高兴,冲突太尖锐了,结果那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留在图书馆过夜。
性被忽视的神圣源头
环顾今日社会,有谁会否认爱情与性欲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混乱与痛苦呢?我们与破碎的梦争斗,自己和身边亲近的人都受着切肤的痛楚。离婚的年龄越来越低,都不够三十岁。非自愿的怀孕、公开的同性恋关系、童年被虐待的挣扎、关系破裂的伤痛、奸淫、堕胎、婚前性行为,还有一些仍在世和已离世的艾滋病朋友。大家对于这些敏感的议题各走极端,怎样才能有所沟通?
作为一个医生,我每天都要处理冷硬无情的现实。医生受训时要应付各种假设,而当现实人生中的各种数据摆在面前,是任何凭空期望都不可改变的。这样的现实若果然存在,那么对我们的观点便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带着高傲狭隘的气息。我常思考,到底有没有一种合理且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让即使不接纳基督教前设观点的人,也觉得按照圣经对性的教训生活是合情合理的呢?
其实,我们面对的挑战不是去解释蔓延四周的破碎与痛苦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回想一个健全完整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伍迪·艾伦(Woody Allen)说,性行为只是空虚无意义的事。可悲又幽默的是,他又认为性是所有空虚事物中最好的。他自己也为了这空虚又最好的事,陷入与养女的性丑闻。
有时我们为性道德辩论得面红耳赤,却忘记了性是神创造的。他原可以创造以同体分裂来繁殖的人,但他却创造了两性的人类,能感受肉体快感,渴望情感的亲密,愿意委身于恒久的关系。
他又赐给人养儿育女的责任与快乐,乃是从这性关系所衍生的,这是何等美好的赐予。他呼召我们为他活得充实快乐。神美善快乐的真理,要渗透我们生命的每一部分,包括性。
性是人的生命最丰饶的一部分。神特意将性爱的力量与快乐,限制在婚姻的范围内,因为完全委身才能使爱真正增长加深。
他命令人要忠于两性婚姻,除此之外要保持贞洁。他视所有越轨的性爱是得罪他的行为,超过对别人和自己的伤害。这与当今流行的观念——只要是成年人双方同意的行为便可接纳——完全背道而驰。
性革命是个谎言,伤害革命者本人
当我接受医学训练,便越来越清楚,从医学角度,圣经对性道德的教训非常合理:少年人性行为的盛行,导致无数青少年怀孕、感染性疾病和堕胎;性放纵跟盆腔炎症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简称PID)有因果关系,而PID与不育和宫外孕有关。
此外,由于性伴侣众多的女人患病的个案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发现子宫颈癌与乳头瘤病毒有关。性病残酷的现实一点也不风光,诸如疤疹、梅毒、肝病、艾滋病,都指出性革命是个谎言,它伤害的是所谓革命者本人。不错,人从传统道德中解放出来了,但却没有免去疾病、死亡和恐惧的自由。
性行为与导致艾滋病的过滤性病毒的相互关系已被证实,当然我们知道有许多人是因为输血、母婴等途径感染的。虽然许多吸烟的人没有患肺癌,有些患肺癌的人从不吸烟,但这并不能否定吸烟与肺癌的紧密关系。人天生具有一种倾向,就是拒绝承认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过无论我们是否相信,这关系确实存在。否认不当的性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实在是自欺的行为。
不过,我们对艾滋病人的关爱,与对一个肺癌患者理应没有分别。对基督徒的指责,没有什么比立场不定和心肠冷硬这两项更大了。谈及性行为这个话题,基督徒若要发言,就必须态度谦卑,存仁慈温柔的心,极其温和,且要坚持不放弃。
人们认为忠于一夫一妻制,禁戒婚姻以外的性行为,是不切实际的公众政策。但无论如何,即或行得不够彻底,这仍是防止大规模性病传播的最有效措施。
其实我们并没有认真考虑这件事,因为总是觉得太难了,无法实行。是的,的确太难。耶稣说:“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可是他接着又说,“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
任何真理的毁坏都必然有其后果,虽然神往往容让在行动过后一段时间才出现后果。他这样做,为的是给我们有选择顺服的自由,有接受恩典的空间,仍能从导致死亡的事情回转过来。
未满足的欲望与满足的人生
由于我从事医疗工作,主要是从健康角度去看对身体造成的恶果。其他社会性的后果,必须从整体政策着手处理。当然还有情感的代价,有多少活生生的故事可以作证。最后是属灵的代价,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离弃神,这是个真正的选择,不过却是一个坏选择,结果是灵魂的死亡。
我们若否定自己的罪,那么,就否定了需要基督改变人的大能。当人尝试按照神的要求而活,便会体会自己离标准甚远。
福音是奇妙的好信息,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时为我们死,他赦免我们,使我们自由,可以得着圣灵的能力而活,享用神美善的恩赐。这恩赐包括了爱情与性爱。我们被召作神子民、大蒙眷爱的人,以致我们的身体被称为神的殿,是创造万有的主的居所。
与此同时,我们很多人仍带着旧伤痕,仍受邪恶的势力驱使,仍有未得满足的欲望。我自己做单身女性期间,内心也有许多挣扎,时常嫉妒妄想,没有安全感。
但当我想起耶稣也曾经历独身的孤寂,我便深得安慰。他三十三岁死于十字架,却早已知道要走这条死的路。他抱着小孩子祝福时,内心有什么感觉?他遇见妇女时,知道自己不会结婚,又有什么感觉?他所走的路,远比我们要走的路艰难。
朋霍费尔(Dietriech Bonhoeffer又译潘霍华)说:“记着,虽然有许多未满足的欲望,仍可以过一个满足的人生。”这话对于因独身、性的倾向而挣扎、最深的渴望也许永不会达成的人,是莫大的安慰和盼望。
(本文节选自《我在哈佛遇见神》一书,学生福音团契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经《境界》编辑修改。)
【延伸阅读】
警惕流行文化“骄奢淫逸症”
文/ Colin (读者家人,澳大利亚悉尼)
文化大餐包罗万象,真假优劣却难以定论。你说是白骨精,他认定是良家女;这边要封锁,那边要放行。现代大众流行文化尤甚。
全球政治生态民主化与民智的启蒙,加上光速传播的信息浪潮,文化事业不再为少数人所绑架,而是绑在了普罗大众的指尖上,任何言论或事件都可能引发全球围观,进而激发出似乎无穷尽的新思维新创意。我们迅速进入一个全民创造文化的时代。
所有被掺和进文化盛宴里的元素,都经过市场化的投标。但一如现代食品工业背后的健康危机,丰富的精神粮食反而导致社会病态百出:娱乐无极限的舞台背后是焦虑症和忧郁症向年轻人群迅速蔓延。
手机摇一摇就能约会附近的人,天涯若比邻,却驱不去人们内心的孤独和冷漠;择偶的名单无限长,对婚姻的信心却陷入低谷,单亲家庭的数目节节攀升…… 面对乱局,人们却仍在精神粮食的质量标准问题上争执不下。
1月初,现任澳洲联邦政府试图委任一个文化委员会,重审澳洲中小学课本,在教材中增加基督教传统的德育教育,提振西方文明。反对党马上叫停,认为政府不应强制人们接受某种文化传统,在教育上实行左倾政治化。两党长期的左右之争,导致民主政府已经很难在文化事业上充当卫道者。
精神粮食既成为自选项目,我们有必要仔细检验眼皮底下的文化商品。为免以偏概全之嫌,我避开没有警察的互联网,只从被公认为老少咸宜的公共电视频道随机取样——1月12日(周日)黄金时段晚间7至9点,随机收看主要频道的非PG级节目。
首先看到的是BBC跟拍采访的一群伦敦大学生,他们的共同爱好是赤身裸体,目的是回归自然,展现美感和性感,理由是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感到羞耻,是件很不合理的事。他们在广场上赤露身体,邀请路人参加裸体聚会。他们乐观地预言,裸体运动不久将遍及全球。这个节目里人们的裸体完全没有格子遮挡,莫非电视管制也放宽松了?
从三点式到人们好奇地远远围观几个裸泳者,到摄影师聚集数千人拍集体裸照,到市中心推广裸体文化,发展趋势看来顺应他们的预言。
我相信,这群先驱者确实是在追求艺术。高雅艺术普及化的结果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故事:满世界走动着裸体的艺术家,成人网站纷纷倒闭,偷窥器材断了销路,女士们也不怕单身走夜路了。换妻俱乐部所宣扬的更宽泛的性爱解放是另一个更美丽的故事。
羞耻感究竟是进化遗留的盲肠,还是造物主放在我们心中的律法?按照圣经的启示,人之初是无邪的,不用蔽体。是罪恶进入人类后,才需要遮掩羞耻。据此,我仿佛看到了裸体运动的结果,就是更放肆地行羞耻的事而不知羞耻。当然,持进化观点的人群,会是另一套相反的说辞。
转到一个商业频道,是一档求偶节目,属于收视率最高的围观类。一个美女在众多俊男候选人中周旋,从中选一个作为男友。节目里头的行头都是奢华级别的,豪宅跑车,亲密地交往以至豪放地拥吻。此前看过另一档相反的节目,众多美女激烈竞争,要争取得到一位顶级优秀的男士的青睐成为其女友。
无论是群凤求一凰,还是一凤戏群凰,淑女好逑的创意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占领主导地位,把女性解放运动进行到底。
我举个例子作对比。我认识的一对虔诚的基督徒情侣,他们虽是学医的高材生,行事却很谦卑谨慎,以至于他们在正式征求了双方父母同意之后,才开始明确建立恋爱关系。与群雌争竞相比照,谁的婚姻将更纯贞,更稳固,请你鉴定。当然,一部分人将鉴定我是个保守派。
当下的青年人虽然见多识广,却被称为失落的一代,生于安逸,耽于玩乐,除了挣钱享受,似乎很多人缺乏更高境界的理想。
回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圣经是当时的流行文化,教会的青少年团体和慈善机构多得不能胜数。圣经教导的广泛传播,成为近代人类普世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也是澳洲跻身文明国家的文化基础。毫无疑问,反对我这个观点的声音更为喧哗高亢。
在我的眼里,流行文化当中掺进了许多尼古丁般的毒素,让人们愉悦却不知不觉染病,而我们经常无法辨识这些毒素,甚至吸收得很快。因为这毒素正来源于我们骨子里面的腐败基因,这种病名叫骄奢淫逸,症状是对物质和情欲的贪婪。
骄奢淫逸症能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一个国家的衰败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衰败。根据罗马帝国的教训,这个拥有完善法律法典和民主议会制度,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强大帝国,它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普遍的骄奢淫逸。据圣经记载,索多玛和蛾摩拉被上帝降彻底毁灭,其罪过也是骄奢淫逸,不行公义,不施怜悯。
流行文化的打假,必须每天进行,而且只能由我们自己发动。但这又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自己腐败了,就不能分辨这腐败;再者,即使我们分辨了这腐败,也无法胜过它。
正如使徒保罗说的: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
圣经启示了道路:“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
只要诚实向上帝祈求真理的圣灵,我们便能得着能力,辨认出混合在流行文化中的有害元素,并坚决离弃,不随从世俗的堕落,得着更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