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云解惑录:《不二法门》会后解惑(视频及文字)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耕云解惑录:《不二法门》会后解惑--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5NDQ5NDEy.html

“不二法门”会后解惑

~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讲于台北市

 一、如何观心

:如何观心?

:我请你要认清楚一件事,在你修学任何法门以前,都要先做一次彻底的反省、忏悔,才能消除障碍,与法相应。不然心垢太重,也就是电阻太大,电流通不过。

不但是佛教各宗派讲究反省忏悔,我们不妨看佛讲的经典或菩萨作的论 —— 《大智度论》、《天台止观》,都是讲“你要修学止观也好,修学般若也好,你先要忏悔。”你不反省,就不能认识你是谁,你这个人究竟是怎么一个人。我们真正反省了以后,反省得很由衷、很彻底,我们就会很清楚地认清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好人好到什么程度?是坏人坏到什么程度?我们究竟比一般的动物高明多少?你就清楚了。你那个我慢、执着、自以为是,就会降低。所以你先做一次彻底的反省跟忏悔。

《六祖坛经》有无相忏悔,禅不是不讲忏悔,因为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修正我们的表层意识。我们的本心是完美的,不需要修;要修的就是我们那个七零八碎的、多元的、分裂的、不统一的表层意识。我们要修正它以前,先要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修正,自己做一番检查。这就是反省忏悔。

我们必须先反省忏悔,然后再去观心。我们没有事的时候静坐观心,有事的时候随时观心,这个非常简单。也就是说,你想什么你要知道,古人说:“识得不为冤。”

我在台南的时候,有个朋友在体育公园散步,他每天散两个小时的步,我说:“你在散步的时候思考些什么?”他说:“我散步只是散步,没有想什么。”这个人很可悲,为什么?无明厚重,自己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了,完全失去主宰的功能,脑筋自发地想,控制不住了,失控。人可能不想什么吗?可能这两个小时什么都不想吗?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想而又不知道,这完全失控,生命力衰退。这个人果然不到半年,散步摔了一跤,就奉主召了,这是生命力衰竭的现象。

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心力,就必须秒秒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且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说我们这个念头不好把它丢掉,我们反省过的坏念头应该不再浮现。我坦白跟各位讲:“我今天讲的话,是可以求证的,通得过实验的,不是随便信口开河。”你若是反省很由衷,反省得很好,而你该反省的,它自己会流露出来,不要你去慢慢思索,你只要写下来,就对了。为什么要写呢?写下来才见光。而且凡是你很彻底、很由衷反省忏悔过的,以后这个念头不会浮现,同类的念头也都不会浮现。

你修学这个观心的佛法,从生也这样,死也这样,打成一片,不是说我一天观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个没用的。你要不断地观心 —— 工作的时候就管带,好像买菜顺手把孩子带着、牵紧,不要让它溜走找不到;而你在家里做事的时候,孩子上学了,你自己做你的家事,也就是说你没有事的时候,自己坐着观心,说本来的心态是个什么样子?自己向内心找答案;而你平常不管是工作、休息、娱乐,你都要不忽略自己任何一个念头,不让它随便溜过,自己批判自己,也不要让它停止,但是自己应该自我勉励说“我们应该有正念”。

正念,就是光明的念,有目标的念,由责任义务出发的念,探讨生命实相的念,这个叫正念。我们以正念代替妄想,这样就可以了,也不必叫所有的念头都停止,应该主动起念,而不要被动地跟着它走,不要叫妄想牵着你的鼻子走,把你牵入想阴,而是主动起念。人的脑子是个工具,你用它去思索,并不影响修行。中国伟大的佛教教内的大师们都是有思想、有思维能力的,著作等身,它会影响到修行吗?不会,邪思妄想才会影响修行。八正道有正念、有正思维,这个都不会影响。

你刚才问得很简单,我答得很啰嗦,最扼要的是希望你先反省忏悔;第二,就是说主动起念;第三个,任何一个思索没有答案不要去半途放弃,思索任何问题都要找到结论才能停止,没有结论以前不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这个是最健康的。假如说你这个想一点放弃,那个想一点又放弃,而且习惯于想,以想为享受,久而久之,你想一个问题,它来了好几个;别人问你这个问题,你答那个问题,结果精神分裂了。精神分裂,就是这样引起的。

观心是健康法门,我们一生用的脑筋,还没有用到十分之一,我们要多用脑筋。大家不要说“无思无为”就是修行,“无思无为”是说你原本的那个心态,原本无思、原本无为的,而你有这个工具(脑筋),你要好好用 —— 你要去写作,你要去读书,你要去研究对个人、家庭、国计民生有用的学问,而不要去研究那些既不能抵抗烦恼、就业考试又不考的废知识。




  二、无明如何产生的

:菩提自性既然本来清净,那无明的这一念又是如何产生的?

:无明,有根本无明,也就是俱生无明,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讲《心经》也略略地提到十二因缘,那是与生俱来的。“既然是本来清净,何以有山河大地?”古德有这个问题,在《圆觉经》也有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修行成佛有什么可贵?有个菩萨问佛:“诸佛如来什么时候再变成众生呢?(你成佛了,你经过几次轮回再成为众生?)”佛就问他说:“比方金子,由矿石里头提炼出金子,矿石被我们丢掉了,剩下的是纯金了,我请问这个纯金什么时候再恢复到矿石呢?”这个菩萨说:“这是不可能的。”佛说:“诸佛如来也是这样子。”这就是说,你那个无明是根本无明、俱生无明,你的生命没有开发、没有净化,你是混沌的,你是无明的。

它本来清净,是说你没有受胎、没有受业以前。你既然有了肉体,同时就有了无明。虽然本来清净,但你已经背觉合尘了。佛法是指着人生说的,你既然有了俱生无明 —— 无明与生俱来,就不知不觉,小孩见东西就抓,然后产生贪爱、见取,这就是背弃了原本而产生的无明,因为你从生下来就在着相,就在认同。

所以,禅,要你找的是“本来面目”,也就是本来清净的那颗心。你若净化了,扬弃、摆脱了业的系缚,摆脱了六尘的埋没、六尘的覆盖,男子汉大丈夫挺身而出、顶天立地,然后就恢复自我。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这个答复很笨,很难给你满意的答复,我把吃奶的力气都用完了,也只能说到这个程度。为什么本来清净?为什么又有分别心呢?那就是说你从小接受分别心的训练,你忘掉了你的来时路,忘掉了本来的面目,你现在只要找回本来面目 —— 你那个本来清净的心,就对了。而且他(六祖)也告诉你“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有权、你有责任、你有能力净化你自己。

你把你自己净化了,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我们不要说得太远,就是现在的心态,你要保持现在的心态。你看你现在是个什么心态?你现在也不多一样,也不少一样,你只要保持你现在的心态的话,就直了成佛了。坦白说,何必舍近求远呢?我的答复就是如此。




  三、安祥很快就丢失,应如何对治

 问:曾参加过台南禅学会,也感受到安祥,但隔天就消失了。另外一个类似的问题,十月二十三日参加禅友座谈会,结束时一直到回到家,心中充满安祥,但是后来家人告知一件不愉快的事,因此安祥便一点一点地丢失了,请问“应如何对治?”

:如何对治?就是八风不动,固守封疆。

有很多人很误会“表层意识与本心的关系”。如果勉强说,我们人的意识(心跟意),也就是表层意识跟本心加起来,那大概有四个阶层:第一个是睡眠意识。你说:“老师!睡眠还会有意识吗?人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人若没有睡眠意识,那睡眠学习机卖给谁呀?睡眠也有意识。第二种是二元意识。你只要眼睛一睁开,都是相对的 —— 人我、物我、是非、好坏、得失、对错,这个叫相对意识。第三个是自我意识,突出自我,又叫独头意识。参禅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像虚云大师倒茶烫到了,杯子摔在地上,手也烫了,他开悟了。那就是说,当你到了自我意识、独头意识,把所有的心意集中,然后再予打破,粉碎虚空,那叫无我意识。

有很多人学佛法一开口就讲“无我”,那个不可能的,先要“有我”,然后才能“无我”。我讲这个,不是谈“有我”、“无我”,各位不要误会。我是说“你以为一段一段地丢,不是这样的”,不是说有了二元意识就丢掉睡眠意识,有了自我意识又丢掉了二元意识,到了无我意识(就是绝对的客观意识 —— 宇宙心),就丢掉了自我意识,不是这样的。后面的涵摄前面的,这个涵摄起来搅和在一块,就彼此降低了比例,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就是你现在的意识、你现在的感受 —— 安祥,就是这样子。这个就叫“中道”,酸碱中和了,正负相消了,心态就是这样子,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心态。而你用这个心态到社会去,就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就是“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你心里像镜子一样,东西来了清清楚楚,东西走了绝不留影为念,那个就是佛教“转八识成四智”的大圆镜智,“理”是相通的。

古人说“才一涉动静,便成颓山势”,是说你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好,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倒了。所以你刚刚学习安祥禅,力量不坚固,安祥在你还没有完成法的人格化;你必须要变成了“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那这样子,任何事情来了,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东倒西吹,安祥还在,感受极为轻微,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你就不会很难过了。

一切的事业靠时间来完成,因为法在你心里还没有生根、没有转化,等到有一天,“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那你不管到哪里去,你都是安祥的,那你就受用了。“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收获需要耕耘,成功依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现在一般的心理很可怕,就是“只想获得,不要付出;只想收获,不要耕耘”,最好是你耕耘我收获,搞六合彩、大家乐,乃至抢银楼、飙股票……,都是这种心态。这个叫做“放弃明天”的心态,只管今天,放弃明天;不要明天,他就没有明天,这就很可悲。我们学法应该“耕耘博取收获,努力换取成功,付出取得需要”,你不花一点时间下一段功夫,“见性成佛”虽然没错,但那只是“因地佛”。不经过净化,不经过锤炼,不是菩萨。也就是说,有了这个原因,树立了基本前提,还没有产生结论,还没有结果;树苗种上去了,要等吃苹果,那需要一点耕耘、灌溉、培植的功夫。




  四、功德与福德有何不同

 问:什么是真正的功德,与福德有何不同?

:这个问题,我若再讲的话,我就是鹦鹉学语、画蛇添足,不必要,请你读读《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得很好,功德与福德都讲得很好,比我讲得透彻,所以我不必再多此一举。




  五、“看别人不顺眼”是烦恼的来源

:“我总觉得别人对我不好,连做梦也是如此。”另外一个问题:“某人并无得罪我之处,但我见他一举一动皆觉讨厌,明知不对,但是改不过来。”应如何对治?

:我不是说吗? ——“烦恼从哪里来?”“烦恼从人来。”如果你一个人在地球上,你活不下去了;如果有很多人,你活得下去,但是你活得很苦恼,因为人都是有点干扰性的,他都会干扰你。但是你必须有自尊自信,你若没有自尊自信,不够坚强,你就没有心力。像玄奘大师、法显大师,通过丝路到印度取经,来回路上就要走十几年,没有心力的人是不行的,他宁可上吊,他受不了。修行需要心力。

很多人都是看着别人的脸色去生活,我讲过一句话:“我们生命的意义跟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者的好恶之上”,请你记住我这句话。如果你的生命意义跟价值建立在别人主观、浅见的好恶之上,你这个人活得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什么意义,不值得一提了。不要为别人的好恶而活,我们活着只求心安。

有很多人说“你们禅学会没有戒律”,我们活得已经够不自由了,再加几条戒律有什么必要?我们有一条戒律,谁若做到了,谁是君子,我们说:“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不可做的事,想都不想。”这就够了。你若是这个样子,你求心安,行为光明磊落,对人只有爱没有恨,只有帮助人不害人,没有自私自利;以耕耘换取收获,以努力换取成功,以贡献换取尊重;你喜欢不喜欢我,是你的事情,我也不要管你。假如看别人的脸色活着,你这个人太可怜、太脆弱了。请你记住我的话:“我们生命的意义跟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浅见者的好恶之上。”就是这句话。你若同意的话,以后别人对你怎么样,你就不在乎了,你只问你自己心安不安,只要心安无愧,别人对你笑、对你哭,都是一样的,“八风不动”,称讥平等 —— 称赞、讽刺都一样。

至于说常常看别人不顺眼,那就是烦恼的来源了。《六祖坛经》明明告诉你:“常见自己非,莫见他人过”、“他非我不非”、“自非却是左”,你不要去看别人的错误,你要照顾“脚下”,也就是说注意保任、注意修行。你千万不要犯错,别人好坏,你不要去管他,你若发现别人果然是错得离谱,因此而厌恶他,那你更不应该厌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个人谁都厌恶他,如果人人厌恶他,这个人可怜得很。如果说这个人活在错误、罪恶里,你更应该怜悯他。因为“烦恼与错误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 走上罪恶的人就是走向毁灭,活在错误里的人必然活得烦恼,你怜悯他,都还来不及,何须生气呢?用不着生气,因为他自己在折磨自己,他自己在惩罚自己,这个是铁则,这个是没有弹性的。




  六、如何判别修行有无进步

:努力修行,但是进步了没有,如何判别?

:我说过:“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心灵救济法门。”你有没有进步?就看你烦恼有没有减少?活得有没有潇洒自在?人生有没有通畅?

有人问我:“禅怎么感觉得到、看得出来?”我说:“禅,是可以清清楚楚地感觉得到的。禅是什么?禅显示在亲和力跟同化力上,清清楚楚,立竿见影的。”什么叫做亲和力?一个活在安祥当中的人,他就是禅;安祥就是正受,一个活在正受当中的人,他不会讨厌别人,别人会觉得他可亲,这是亲和力。什么是同化力?如果你学禅到了圆融 —— 自己心里的污垢都去除了,到了定慧圆明的时候,你就有同化力了;同化力乃至显现到让别人的心态跟你一样,使你的朋友、你的家人都变成空空朗朗、安祥自在、无忧无虑,这是同化力。

何以见得自己进步了呢?就是错误少了,因此烦恼少了,这就表示你已经进步了,也就是表示说你已经入禅了。如果你烦恼还是那么多,必定是你的错误还是那么多。错误还是那么多,你距离佛法还是很远。




  七、如何克服胡思乱想

:明知不要胡思乱想,但却无法不想,应如何克服?

:那就是没有心力,业障太重,业障障本明。什么叫做“业”?就是一年的业绩的总和。因此这个“业”里面有净业、有染业,有恶业、有善业。

业障太多了,反省忏悔不够,心力就不够。心力不够,就欲振乏力。欲振乏力,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这样子,一生就没有希望了。若不能改变这一点,你这一生不会光明了,因为一切的事业建立在心力上。你可以看,古代的读书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古人求法历经千山万水、经过火焰山。我们原来看《西游记》,说火焰山大概是杜撰、编造的,现在真的有火焰山,平常摄氏80度,这是丝绸之路呀,有个火焰山呀,也有很多国家,现在我们看不到了,但是遗址还在呀,那都是靠心力的,乃至修禅定的人都是靠心力的呀。我们说宗教有好几种:肉体的宗教、理智的宗教、情感的宗教、拜物的宗教。宗教都各有所长,肉体的宗教能够苦行,那是干什么?那个是打车的修行法门,但是那个很可佩。所有做瑜伽的、做苦行的、沙漠禅定的、瀑布底下打坐的,这样就是锻炼意志力、锻炼心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什么叫做心力?第一“不动摇”。不管有多么大的诱惑,绝不动摇;不管有多么大的威胁,绝不动摇。第二“不放弃”。再大的艰难不放弃,生死一致,至死也不放弃。你若有这种决心、毅力的话,那你就有心力。你若知难而退,欲振乏力,那你不要说修行,做世间的任何事业也都不会成功。

爱迪生读了两三年书 —— 家教,以研究发明为最高享受,耳朵被车长打聋了,还不放弃。他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爱上了它,上瘾了,所以遇到再大的困难,甚至厂房被烧了,都可以再来过。人若没有这种力量,他怎么可能成功呢?怎么可能迸发生命的潜力呢?

你若想成就任何一个事业,你不要忽略两种因素:一种是“情”,一种是“理”。“理”就是智慧、理智,“情”就是情感。很多人给我写信,说:“老师呀!我听了录音带,唱《自性歌》,我会掉泪。”我说这是好消息 —— 善根发露。什么叫做“善根”呢?就是好的根性发露了,好的根性就是“情”与“智”。如果你把“情”抛开,光是升华理智,结果是小乘;因为古往今来不管是入世、出世,一个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的人,没有生命力,不可能对人群、对众生有所贡献,也不可能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所有的天才一定是热情洋溢的。所以菩萨“悲智双运”,他的智慧升华成“摩诃般若”,他的情感升华为“无缘大慈(无条件的同情)、同体大悲(对众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所以这个现象是好的,我们切记,不要忽略,要“悲智双运”,要突破自我,要坚持到底。

如果说自己没有办法管束自己,自己就惩罚自己。我们当中有几位南部的会友,我说:“你为什么不打自己耳光呢?”他说:“自己打,没有用。”我说:“自己打两个耳光会有效啊!”结果他跟我讲:“原来没有效,有一次把脸打肿了,打肿脸充胖子以后,果然有效。”人就是这样的,刺激反应,人虽然不是一般的动物,他还是有制约反应的。你只要坚持下去,自己管自己,你的心力就会提升。




  八、如何突破病痛的业障

:想努力修行,但却带着一身病痛,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应该如何突破此业障?

:这个是互为因果的,说明你业障重,才会一身的病。天下的结果都有原因,天下的原因都有结果,我只能就这么一般地说。

各位看过我的《安祥之美》讲词的就知道,人的病都是由心生的,我们老祖宗的《黄帝内经》开宗明义就说“百病从心生”,西洋人讲“病从口入”,“病从口入”的病好治,从心生的病不好治,要靠反省忏悔。

一身是病,这表示你的想念太多,而且想念错误,分别心太重。你分别心太重,常常苛求别人,不苛求自己,这样不好。




  九、攀缘心重,怎么办

:攀缘心重,怎么办?

:攀缘心重,就是心外有法、对外认同。你若是眼观鼻、鼻观心,它就不会攀缘了。

内攀缘就是前尘缘影,就是妄想。一个人独处是最难的,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讲:“ 耕云兄!我是想修行,你看我这么忙,等到退休以后,我一定跟您学法、修行。”结果这位仁兄退休了,我说:“你现在有时间了?”他说:“是呀!”我说:“你上午干什么?”他说:“上午写了两封信,打了两通电话。”我说:“一通电话谈了多久?”“大概谈了二十分钟,两通电话谈了四十分钟。”我说:“为什么?”“很难过,一个人坐着太难过了。”你就知道,人要修行应该是在闲的时候修,然后在境上磨练,才有力量。若不修,你时间再多,也没有用。

你说你攀缘,是你自己要攀缘,你若猛踩刹车,脚刹车、手刹车同时拉,它就不攀缘。你自己管不住你自己,太放纵你自己;放纵的结果,没有心力。不是你没有心力,人人都有心力,都应该有心力,也就是说你不太认真。

雍正皇帝看到天慧国师的根器很好,就告诉他说:“我给你七天及这把宝剑,这七天你若不开悟,你拿这把宝剑自己了断。不然的话,我将你推出午门斩首。”剑架在脖子上了,那是生死边缘,天慧国师果然到了第七天就大彻大悟了。当然啦!我不会叫人弄个手榴弹挂在你的脖子上(众人大笑),但是起码你应该约束你自己。你若说:“我的心无力。”那谁对你也没办法!那是你自己的事,你叫它有力,它当然有力了;你叫它无力,它就无力了。你若很认真,如救头燃 —— 说“头上失火了”,你看有没有力?那力气很大。你若在生死边缘,说一不小心丧身失命。你若有这个想法,那你的心就有力量。




  十、修行是否一定要禅定或诵经

: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修行,是不是一定要禅定或诵经?

:禅定,对于见性的人来讲,禅定是个加速器,太空梭外面加了两个火箭,是很好。而你禅定又没有目标,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极为危险。

“修行是个独行道”,各位要记住这句话。你说两个人结伴修行,那搞不成的。独行道,不是一个人,而是你要常常“常独来,常独往;常独行,常独步”。因为佛经是这么讲的,你们各位看我写的《观潮随笔》,我恐怕别人不相信,我还引证了几部佛经,出自哪一部经,我都引证了。

诵经是好的,古人的一切法门,也不过是“以橛出橛”,说过去的土墙,钉子是木头做的,拔不出来,干脆再用个钉子槌进去,这个钉子把那个钉子顶出来。经的性质很多,念经是件好事。

禅定,一定要有师父教,而且要有师父在旁边,你一个人在那里盲修瞎练,极为危险。你若想禅定,不如在休假的时候,找个寺庙归依一个师父,就在他旁边练,这样还比较安全。你若说在家里打坐的话,那不好;你若控制不好,不管是受惊,或者受风,或者是坏空气的污染,都会生病,这个病很难治。所以我劝你不要打坐,你有时间可以念念经,暂时不要打坐。




  十一、如何才能得到正见与正受

:正见与正受是修禅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一个初入门者,希望正见具足,应从何处着手?

:所谓的正见跟正受,说起来这也是一时的方便,实在讲,也没有“什么叫做正见跟正受”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打开显教、密教各宗派的经论,有的讲“三摩地”,有的讲“沙嘛呀(三昧耶)”,有的叫“正定”。

什么叫做“正定”呢?就是心很安定,安定得很正确。有没有安定得不正确的呢?也有,吃了镇定剂,他会安定的。但是那个不正确,那个窒塞了生命的活力,降低了思考的能力,使你的感觉迟钝。但是正定不然,若是真正正定的话,那台北市发生了什么事,他会知道。

初学者不可能有什么正见。正见,就是见到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不但是见到你自己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而且见到一切事、一切理、万生万有的本来面目。所以那个不是说你马上就有的,最好的方法你就是照我《杜漏歌》讲的杜漏,杜绝那五个漏洞:第一个,你不要对外认同;第二个,你不要内起妄想;第三个,不要生气;第四个,少说废话;第五个,不要躯壳起念 —— 不要想到肉体。那这样的话,你就能保住安祥。保住安祥以后,它自己发酵,就会产生正见。久而久之,离垢,一切的行为离垢。《法华经》讲:“几十年当中,主要的是要求他去除粪(二十年中但令除粪)”,除粪就是去掉心里头的污垢。你污垢去净了,就行了。

你能保持安祥,安祥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足够的,我这么讲,不是空说。有很多人修行见性了,是用什么方法呢?他只守安祥,唯有安祥,久而久之,它自己起变化。所以你现在不要谈正见,你只要保持安祥(也就是正受)。正受有两个意思 —— 正确的感受和真实的受用。说到正确的感受,如果没有这种心态,你一切的感觉 ——“山是山,水是水,人是人,物是物”都不正确。你若这样地保持安祥的心态,你的感觉才是正确的 ——“人是人,我是我”,我也不干扰人,外界不干扰内在,内在也不干扰外界,这叫做“调和”。

至于说正受,你安祥保持久了,这就是正受,就是正确的觉受和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受用保持久了以后,你自然产生正见。正见用什么见呢?用心眼见。正受保持久了,心眼就开。心眼开了,他所见皆正,无有不正。




  十二、开悟的类别

:《坛经》里面提到:惠能大师初闻一客诵《金刚经》,心即开悟,此悟和以后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时的开悟,两者有何不同?

:悟有很多,有醒悟、有体悟(证悟)、有顿悟……。古人说“我平生大悟三十次,小悟不计其数”,这个悟是很多的。

六祖刚刚听《金刚经》的悟是醒悟,醒悟了什么?说人应该活在使命里,而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净化自己;也就是说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以净化自己,去发掘自己,使真正的自己能够抬头,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净化,使自己的这一生打一次彻底的胜仗,赢得永恒,这个应该是六祖的醒悟。如果六祖不是醒悟,他就不会听了《金刚经》就要到东山学法。他听人念《金刚经》,他有了生命的责任的自觉,也就是一种醒悟。五祖以后给他印心,那叫证悟,也叫印可。

我认为六祖这个人是大智慧,他在五祖的道场,就感受到法的味道,他只要八个月就完成了正受的稳定性,然后就产生了正见,五祖给他一印心,他完全肯定、彻底断惑、彻底证真,这是非常可贵的。因此我认为他听《金刚经》的悟是一种醒悟,发现到人生有了真使命,人生有了真实法门,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他自己的使命在哪里,应该是如此。




  十三、关于吃素的问题

台北有一个会友道心很强,但是却强调一定要吃素,而且严格要求家人跟着吃素,这样的修行会成功吗?家庭会调和吗?

:吃素是好事,世界上有很多非宗教的团体,他们也吃素,因为吃素可以健康。但是这要看什么人,假如一个孩子正在发育期间,你强迫他吃素,他将来长大,发育得不够理想;或者一个工作太忙碌的人,他需要高热量、高蛋白,工作太辛苦,肝脏负荷重、需要高蛋白的人,你若要他吃植物蛋白,他营养不够,应该补充奶粉。

吃素是有功德的,我们为功德而吃素,就太着相了。那么吃肉有没有罪恶呢?吃肉没有什么罪恶。如果我们去杀生,这个就坏了慈悲本。因为佛法最大的力量是慈悲,最大的动力是慈悲,最大的神通是慈悲,而我们去杀生就不对了。幸亏也有方便法门,《楞严经》讲的三净肉:“自己不杀,不为自己杀,没有看见杀”。不但是佛法如此,连孟子也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所以君子离开厨房很远的。当然,厨房做菜的人也不是小人,否则对不起自己太太。

所以吃不吃肉,是自己的事,古德也讲:“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能够不吃,那就最好。如果说不吃肉,晚上做梦吃红烧肉,那很危险,死了要下饿鬼道,你不如吃三净肉算了。至于说强迫全家人跟你吃素,那个不好,要尊重别人。“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你不要妨碍别人,叫别人烦恼。你要吃肉,是你的事,吃素也是你的事,强迫别人,非常不对。




  十四、如何看懂指月录

:《指月录》看不懂,应如何阅读才能懂?

禅宗的公案、语录,只能批发,它不零卖的。这个话怎么讲呢?你的正见一旦发露了,一千七百个公案只要看一则,其他的答案都是相同的。你一则看懂了,其他的都是如此,一处如此,处处皆然。你不能说我看懂几则,有几则看不懂,那是零卖,它不干。要就是你全懂,要就是你全不懂。

你若叫我给你点一下,也可以。《指月录》是“以有言显无言”,以“言”显那个“离语言”的东西。我再给你来个索引,有个人开悟了,说:“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上挂的是什么呢?不用说了,很容易答,那就是《指月录》的答案,也就是一千七百个公案的总答案,一个字。说:“老师!您为什么不说?”我不敢说,说了会烧舌头的,你们自己去参。




  十五、如何做到睡眠时心识不昏迷

:行住坐卧,无一处不需秒秒观心,然而在睡眠中,心识觉知昏迷,善根沉没,应如何观照才不致于渗漏?

:我跟你讲个最实在的话、最根本的话,你要保持心的光明无愧。

一个修行人要鬼服神钦,你若在人面前很受尊重,可是鬼都看不起你 —— 你在没有人的时候,你做的是什么?

你若心里光明磊落、鬼服神钦,你白天秒秒安祥、空空朗朗,睡觉的时候一躺,寤寐一如,睡着了跟白天一样。你说睡着了没有?睡着了;虽是睡着了,但是外面打架都听得很清楚。是不是意识醒了?没有,我睡我的。你若怀疑会因此而失眠,你不妨第二天照照镜子,容光焕发。你不到这个境界,却希望能够做到没有梦,办不到的,那需要时间、需要功夫。功夫就是时间,你不要希望“少耕耘多收获,少努力多成功,用小力成大功”,没这回事,没这个事(强调)。




  十六、一切贤圣的差距就在于无为法的深度

:《金刚经》里面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应如何体会?

:一切圣贤,又是无为法,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无为法。为什么肯定圣贤差别在无为法呢?因为菩萨有十地,十地就是十种差距,佛经讲的“地”就是境界,菩萨有十种境界。

他为什么不一直到如来境界?要通过十种境界呢?因为他到了这个境界,觉得这个境界很好,非常美好,非常欣赏,他就会停留一个阶段。等到自己猛然惊醒“途中非家舍”,贪图路上的风景,延迟到家的时间,而掉“地”不顾,毅然前进,他就又上升到另一地,所以有十地菩萨。小乘,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这些都是他们境界的差距。

佛法是无为法,从菩萨的十地到等觉、妙觉,都是无为法;小乘圣人的四果(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也是因为“无为法”而有差距,这是执着的厚薄、轻重。执着越多,品位越低;执着越少,品位越高,他们的差距就显示在十地、四果上面。




  十七、“寿者相”的解释

:《金刚经》里面提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寿者相”应该如何解释?

:“寿者相”包括古时候的仙人、超人、神人,这些都是寿者相。因此修行养生之道的,乃至于超越人的、一切长寿的,都是寿者相。广义地说,寿者相包括了人天。《金刚经》说“无众生,无寿者”,毕竟无。




  十八、“如来”的含义

:《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应如何体会?

:假如你看到一切的现象都不真实,那你就看到了“如其本来”了。“如来”就是“如其本来”的意思,因为“真实的”是“原本的”。“如来”就是说他的心恢复到“如其本来”了,完全用本心活在现象界,这个就叫“如来”。

我们不要有太多的神秘感,说“若见诸相非相”—— 你看到一切的现象都是假的,是原本不有的;既然是原本不有,那就不是“本来”。所以经都是非常明白的。




  十九、要悲智双运

:我发现自己的心灵经常被情感来左右,比如说看到一个老年人还在工作,心里就觉得很悲怆,不晓得要怎么样才能让心灵不易被情感所左右?

:你讲得很清楚了,所以古德说“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这个就是说你这么一想,突出一个想念,那就不是“体用一如”了。你的“情感”升华了,比重稍重,“理智”就显得不平衡了。

对老人的同情,这个是非常好的,这个叫悲心,但是你执着这种悲心,就违反中道了。你这个现象不是个坏事,是很好,但是你要经常保持情感与理智的平衡 —— 悲智双运,两个轮子一起运转,它就比较轻松,所以不要太执着这个事。

你说“心态上如何应付这种情感的牵动”,不要太执着,你说人生是苦,发愿修行、努力修行,就对了。也就是说你不具备救生员的能力跟条件,而跳到海里去救人,除了多赔上一条命以外,说不定还耽误了别人。为什么?因为别人看你去救,以为你是好手,所以真正的好手就没有下去了(众笑),我只能这么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