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云导师讲词:禅、禅学与学禅(视频及文字)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耕云导师讲词:禅、禅学与学禅--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yMDY5OTM2.html


禅、禅学与学禅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讲于台南市

 首先由衷地庆贺台南市禅学研究会的成立。禅学会的成立,不仅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众生界的一件大事。我愿意借这个机会,就“禅、禅学与学禅”这个题目,给各位作个粗浅的报告。


 一、禅与中华禅

谈到禅,范围太大,我们分两个部分来说明:


(一) 全称的禅

全称的禅就是广义的禅,它包括最古老的次第禅定、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这是佛法和外道的共法,外道也修这个定。广义的禅定,有显教的天台止观禅定、印度的次第禅定、密教的金刚拙火禅定,也有道教的大小周天禅定,现在还有超觉静坐。

禅的范围很广,这些禅定,有的是为了调身、修身;有的是为了调心;有的是为了求得生命的解脱;有的是求得自己益寿延年,目的都不同,而且这些跟禅宗的禅绝不一样。


(二) 特称的禅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特称的禅,也就是宗门禅。什么叫做宗门禅?为什么称为禅?禅的基本含意是中国的三代禅让,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把王位禅让给第二位,这个皇帝就退位,禅宗的禅多少含有这个意思。为什么呢?因为从西天二十八传都是一个传一个,把衣钵传下来表法信,表示这个人得到了布大的心传。由达摩传到中国来,也是一个传一个,到六祖以后才广泛的传授。

我们知道,二祖把法传给三祖,二祖就不再说法,就退位离开他的寺庙到别的地方去,和光同尘,遁迹市廛。三祖也是如此。五祖把法传给六祖以后,他也不再说法了,别人问他,他说:“佛法南行。”“谁得了?”“者得之。”从这些小故事可以看得出“禅是法王禅让,把法王的位置让给下一位。”


(三) 中华禅的宗旨与特色

禅宗的禅,也用禅定的名词,但它不是坐禅,名词虽然相同,含意并不一样。六祖说:“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他并不主张身不动,他注重的是心不动。我们为何特别提出中华禅?因为禅宗在达摩西来以前,印度已有,那时候禅的本质虽然跟现在相同,但是禅的风格、禅的作略和中华禅是迥然不同的。

禅最早的缘起是世尊拈花。灵山会上,世尊拈起一朵金色的花给大家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他为什么微笑?所谓会心的微笑,心心相印,也就是说密密分付。那是禅宗的创始,尔后一个传一个,传到中国

达摩中国来,就标出了禅的宗旨。禅的宗旨是什么?“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什么是“教外别传”?不是说在佛教以外另传一个教;“教”是布大的教诲,布大涅槃了,他的教诲就是经典、教材,在教材以外别有另一种传授,这就是“教外别传”。

既然经典里已经粲然大备,为什么还有“教外别传”?因为日久弊生,生什么弊呢?有的执着名相,有的泥迹失神,专门向文字理论下功夫而丧失了它的灵魂,为了防止这种弊病,才有了教外别传。“教外别传”传个什么呢?就是把教义浓缩、升华、结晶成一点传给他,这叫“别传”。

那么禅宗跟佛教的其他宗派是不是有冲突?是不是不一样?究实而言,唯有禅才是真正的佛教。古德说“禅是佛心”──佛自心自内证是禅;“教是佛口”──把佛说的话记录下来的是经典,而连佛自己都说不出来的才是禅。布大说“我四十九年说法,没有说到一个字”,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他内心的自受用,这才是禅。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充其量只能说是相似,并不全等,经云:“但有言说,皆非实义。”所以他才把全等的法,一代一代传付给堪能承当的人。

为什么一个一个的传?是不是布大吝啬?历代祖师都很吝啬?不肯把好处给太多的人?并非如此,因为饶是几十年的时间,找一个有福德、有智慧、上根大器的人,也不易找到。尽管达摩祖师发现中国有大乘气象,他来了以后也找不到,几次被人毒害、嫉妒,见了梁武帝也话不投机,他知道机缘还没到,只好在少林寺面壁等待,等谁呢?等二祖。可见单传并不是对法的吝啬,而是法器难遇、上根难求。

为什么不立文字呢?第一,若论文字,经典很多,三藏十二部,皓首穷经也看不完,何须再立?第二,我坦率地告诉各位,各位的烦恼、忧愁、不解脱、不自在、迷惑、无明,都是因为文字的作祟。这话怎么讲?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文字是什么?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为什么有文字?把语言提炼酝酿成熟了,就变成一种系统的思想,把这种有系统的主观思想认为是真知灼见;而一个人自认为有真知灼见,他必然会感受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用嘴吐出来的是语言,用笔写出来的就是文字。

语言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从形象而安名,依各种东西的形状或作用给它安个名字,然后我们就有想的素材了。譬如说:这支粉笔是什么牌子?是不是有更好的?为什么有的粉笔一写就断?哪种粉笔比较好呢?如此便有了分别心,就有了是非心。有了是非心,就起边见,就有了好恶。有了好恶以后,烦恼就跟着来。为什么呢?你愈不喜欢他,他愈在你面前晃,你骂他夭寿,他却愈来愈健康,你生病他却不生病,岂不把你气坏?而你愈喜欢的人,他愈要跟你分开。所以人有了分别、有了取舍,就有了烦恼。

今天各位的毛病,就是来自语言文字。这并不是说人会语言是一种罪恶,有了文字对人类的文化是一种障碍,不能这么讲。

为什么禅找不到好根器?因为就最高的根器来讲,语言是障道的因缘,思想是一种理障,你要把这些东西都扫掉以后,才能见到真理。所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禅,只能说是相似,并不真实。比如你写一篇《巴黎游记》,写得非常生动,读了那篇文章,是不是就看到了巴黎?或者依照文字的描述画一幅地图,就跟实际完全相同吗?那不然,它顶多是相似,乃至于连相似都难。语言、文字最障碍你见性,成为你打开智慧之眼的一种障碍。所以禅宗才主张“不立文字”,因为有了文字,就有了理解;有了理解,就不能保有原本平等、完整的心态;有了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理解;那就不是“不二法门”,而是“如是我见”,就和佛法的根本精神“不二”两个字背离了。所以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什么是“我”呢?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问我:“修行的目的何在?”我说:“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你自己的灵魂!”他听了脸色发白,立刻就跑掉了。为什么这个样子呢?他觉得他死了以后还有一条魂不死;若把魂消灭掉了,那岂不是死定了?所以他吓跑了。其实他是认贼为子,以假作真。灵魂是什么?灵魂就是虚伪的我。何以说灵魂是虚伪的我?因为灵魂是以“业”为素材。什么叫做“业”?好比公司忙了一年,看看今年业绩如何,这叫做“业”。如果把“业”消灭掉了,灵魂就没有了;没有灵魂,那人不就断气了吗?这是佛法所斥责的“断常邪见”。须知尽管没有灵魂,但并非没有生命。

所以学法最大的困难,其一是我执难断。我执是一切烦恼和罪恶的来源;我想怎样,我不喜欢什么,一切的占有欲、分别心、主观自是的心理,都是根据我执来的。人不肯放弃自我,就没有办法学道了。古人说:“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他虽然坐在百尺竿头高高在上,但还没到达究竟真实;“百尺竿头重进步”──你在百尺竿头上再跨进一步,“十方世界现全身”──要把小我捐弃,才能证得生命的永恒。

为什么“直指人心”呢?因为只有人的心才是你生命的属性。火的属性永远是热的;水的属性,不管它是气体、液体、固体,氢二氧一不变,都是湿性,而人的生命属性就是心。

谈到心,有的人说在这个地方(用手指心脏部位),有的人说在头脑,有的人说在当中(用手指胸之中央部位),这都不正确。在人的左边是肉团心,在头脑里有那么多脑细胞,那是和电脑一样供给你装资料用的,并不就是你自己。真正的心是什么?古人说“上下追寻觅总无”──你上下左右找,都找不到,“境上施为浑大有”──当你在做事的时候,就看得到作用啦!所以“直指人心”,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什么是永恒的自己,什么才是你生命不变的真实”。了解这,就了解“何以众生与佛平等,何以自他不二”。所以要“直指人心”,要去除谬执。“见性成佛”也就是发掘生命的属性,发掘生命的基因,就是把蒙蔽生命、操纵人生、使你啼笑皆非的障碍统统扫掉,做一个真正解脱自在的人。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就是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所树立的宗旨。为什么称为中华禅呢?当初,初祖达摩所传的法和以后的禅宗,不论在作略、风格、情操上完全不一样。达摩祖师说:“外绝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很多人认为这是究竟,这是极则,大家不要忽略“可以入道”──你能做到这些,仅仅说是你能够上路而已,并非就是到家;但就只这些,也很难做到。

到了六祖,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听到别人念《金刚经》就发心,就毅然到了湖北黄梅朝礼五祖。五祖一见这个人根器很好,不讲第二句话,要他去舂米踏碓。舂了八个月的米,五祖就把法传给了他。尔后开出五家七宗,这五家七宗的作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所谓“当头棒喝”,就是直指人心。心在哪里?你说是你现在正在讲话的心,那是妄心;当一棒打下去,忘掉自己讲什么,有苦说不出、有冤也难伸的时候,真心就出来了,这是“直指人心”的方式之一。

以后五家七宗,德山的“棒”、临济的“喝”都是别具作略,独树风格。各位所看的禅宗语录,明明是白话,却看不懂,因为它是直指真实。其实你看不懂的,只显示了真理的一般,那是浓缩又浓缩的,所以很难看懂。

为什么要说这些?我们成立禅学会,就是要学禅;学禅,先要把禅的概念认识清楚。



 二、禅学与学禅


(一) 禅是一种学问吗?

(1) 有师有徒皆属学问范畴

宗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全人类所共有,你我都有份。而学,一定要有人教;任何一种学问,有人教,有人学,有人传,有人受,这就是学问。所以禅也是一种学问。

(2) 禅是特殊的宗教也是特殊的学问

一般的学问总是会有些心得──有所得,总有些东西,有些收获;但你若真学禅,你将毫无所得,没有收获,只有损失;把你原来的东西拿走了,你想得到什么呢?什么也得不到!古人有一句话“夺饥人食,驱耕夫牛”,种田的人靠牛,我把牛赶走,看你怎么办?这个人三天没吃饭,刚刚捧了一碗饭,很高兴正要吃,偏把他的饭夺走,禅的教学就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要这个样子呢?因为禅是一种“道”。古人讲:“为学日益”,你若求学问,天天有进步、有收获;“为道日损”,你若学道,天天要甩掉一些东西,天天有损失──某些概念甩掉了,某个执着甩掉了,某个自以为是的观念甩掉了。有时自以为发现真理,对师父一讲,师父打你一棒,所自以为是的也没有了,简直这一生白活了。看来是如此,实际上各位要知道,只要是人,谁都不愿意被埋没;被埋没时,就大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最可悲的,倒不是别人不用你,而是你自己否定你自己,因为你种种的观念游戏,从六根、六尘对境形成六入所产生的名、色、妄想,把你永恒的生命、真实的自我完全埋葬掉了,完全迷失了。而禅,就是找出真实的自我,把捉永恒生命的一门学问,所以是一种特殊的学问。


 (二) 禅是什么学问?

(1) 禅是生命之学

何以见得“禅是生命之学”?因为人生最大的问题,是生死苦乐的问题:“生,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来?死后也不知道究竟到哪个地方去?苦乐完全不能自主。”今天你的环境好一点,上司、朋友、同事都歌颂你很了不起、很伟大、很受尊敬,你感觉食欲大开,万有引力对你好像减轻了作用,飘飘然要飞起来了似的;假如有个人骂你,说你不是人,修养不够、品德不好、工作不认真、不能构成工作需要、是个多余的人,就感觉地心引力对你加倍,心情沉重,食欲没有了,胃口也倒了,觉也睡不着,走路好像两条腿特别重,生死苦乐何尝操纵在你自己手里?

禅,就是要了解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要发掘出生命的基因,永恒不变的那个因素是什么?要把捉到自己生命的永恒相,要发掘出来自己原本的心,最初是个什么形态?要求证出何以光明解脱的佛祖和烦恼愚昧的众生是平等的?如何是自他不二?我和你明明是两个人,我要掏你口袋的钱,你会向派出所报案,为何称为自他不二?这些都是生命的问题,生命本质的问题。

(2) 禅是穷理尽性之学

什么是“穷理尽性”?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家都自命为真理大师,说他发掘了真理;有的说是心,有的说是物,有的说是一元,有的说是二元,有的说宇宙是原子堆积的,有的说宇宙是四大组合的。每一家都从“本体论”,说宇宙是什么?然后说“宇宙论”,宇宙的法则、规律是什么?然后说“认识论”,用什么方法才能正确地认识真理呢?用思想方法,用逻辑推论;然后就是“人生论、人生观”,而且每个派系都有一套。难道真理果真有这么多吗?只有悟禅的人,才能肯决这些都不是真理,这些只是真理的表象、局部,都只是真理之海的一个泡沫,并不等于真理。

真实的都是原本的,原本既没有银河系,当然也没有地球,道理从哪里来呢?道理从人来,没有人,哪里有什么道理啊!人从哪里来呢?说法很多,这里姑且不论。总而言之,禅学不是哲学家讲的哲学,也不止于科学家讲的科学,而是说科学从哪里来?哲学从哪里来?一切理、一切事的源头是什么?要直溯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到根源以后,就是“真理之王”,就是“法王”,也就是“见性成佛”。说来很容易,做起来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3) 禅是宗教的灵魂,文学艺术的生命

禅,是宗教的灵魂,文学和艺术的生命。这话怎么讲?如果没有禅,自己和信仰的教主便成为对立,我崇拜你,你很伟大,我很渺小,请你救我,一定是如此。真理是绝对的,当它变成两个的时候,已经不是真理了。如果宗教没有禅的精神,宗教只是形式、是崇拜偶像、是迷信的;而禅,尽管它是宗教的,它却是宗教的灵魂。布大说:佛法法轮的运转,有三个时期──第一是正法时期五百年,这五百年没有偶像。当初大家纪念布大,只摆一个狮子座空着,说是佛的位置;拿菩提树枝插在旁边,纪念布大成道在菩提树下,并没有什么偶像。第二是像法时期一千年,大家思念佛,就用泥塑、木雕、金装、铜铸做个佛像。第三是末法时期,时间较长,有一万年,这一万年以后呢?连佛的名字也听不到了,当然就没有佛法了。

何以如此?因为众生的心是在沉溺、堕落、悬浮,并没有升华,不可能越来越净化。但是人定可以胜天,这也许是各位成立禅学会的目的吧!

宗教若是没有禅,宗教只是个偶像,没有灵魂,是迷信的,是被崇拜的。而艺术、文学没有禅,便只是一个躯壳,只是线条、颜色的组合,只是个观念游戏罢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极高明而又道中庸,但是到了都已经衰退。而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光芒万丈的时候是时期,尤其是唐朝;何以光芒万丈?由于它注入禅的思想,注入了禅的精神!

我们可以说,从的儒家大学者,没有一个没有参过禅,没有一个不会打坐。我们也知道,如果没有王阳明,儒家精神到明朝就已经中断、没落了。王阳明龙场悟道,有很多人说王阳明不是禅,那是从表象看他不是禅;但是想一想,自从以后的,除了王阳明以外,谁曾悟过道呀?只有王阳明悟过道。悟了个什么道呢?你打死他,他也说不出来。王阳明是参禅的,他把“致良知”拿来做为参话头的主题,取代话头,用“知行合一”来解释、取代“解行相应”。所谓“解行相应”,佛法讲究你理解多少,就做多少,要求实行,并不专求理解;理解很重要,因为不理解,就无从实行,实行也不正确;但是你光理解不实行,理解就没有价值、没有作用了。

以上是讲“禅对文化的价值”。


(三) 禅学的指标──穷理 研几

禅既然是生命之学,一切理、一切事、一切众生的根源;那么我们学禅有什么指标呢?我觉得有副对联写得很好,“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追究万事万物从哪里来,这非常契合学禅的旨趣。一切事、一切理从哪里发生的?而你若看到一切事、一切理的发生之处,你就揭开了宇宙的最大秘密,你就摸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底牌,你就是个得胜者。“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你心意没动,离开想念的时候,你的心是什么心态呢?这是很重要的。佛法非常重视恢复自己原本的心。本心,哲学家也非常重视,因为真理是原来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各位只听说谁创造了电动车或机器人,听说谁创造了真理没有?真理不能创造,只能发现。因此,这副对联对学禅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一切事物从哪里开始发生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你心意刚要萌动以前是个什么样子?一切想念从哪里来?你再进一层发掘就会发现生命的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也就是生命的永恒相。把捉到生命的永恒相,就不再堕入轮回,就不会有无常,你就赢得了永恒。

布大初转法轮,看到众生愚昧、执着,布大毫无办法,没有办法教导他们,只好对他们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四法印,说符合这四句话就是正法,否则就不是正法。

所谓苦,人生就是苦。人生至少有八种苦:

爱别离──恩爱的人要离开。
怨憎会──讨厌的人总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你要求什么东西,不一定能求到;求到以后,欲望又升高了,认为这个没什么,和小孩子一样,买个小汽车,玩了两三天又要小飞机,把小汽车丢掉了,买了小飞机他就满足了吗?那绝对是靠不住的。所以求不得也是人的苦处。
五阴炽盛──有病的人固然苦,没有情侣也很苦,精神旺盛到睡不着觉,思维旺盛到非常敏锐锋利,体力旺盛到不打人、挨两拳也很舒服。

加上生、老、病、死,就是人生八苦。

我们要想摆脱这些苦,就必须发掘出真我,使真实的自我抬头,自然就恢复了原本的自在解脱。


(四) 学禅的宝典──《金刚经》《六祖坛经》

学禅有两本最宝贵的典籍,要学禅,你一定要把这两本典籍,读得滚瓜烂熟而且消化融通,一本是《金刚经》。《金刚经》的可贵是“无住”两字,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什么叫“无住”呢?就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让任何事物缠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无住”彻底了解、体会以后,对禅就不感觉陌生了。

读《金刚经》,不是每个字都要求解,依文解义不是受持《金刚经》的方法。真正受持《金刚经》,从头到尾要读诵出声,声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念,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时可以一口气念三遍,念完了把经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态有什么觉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认为心外还有道理,这不是“外道”吗?“外道”并不是个坏名词,所谓“外道”,只能说他认为心外还有道理可求。佛法讲觉、讲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觉受。你把念完经的觉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后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么时候?保持到赶都赶不走,然后把它忘掉,就成功了。

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后一个“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觉得有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细法执,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这个地方了。所以菩萨分十地,“地”就是境界。初地菩萨感觉到这个境界不错,很高兴,执着这个境界,他就很难到二地了,也就是到此为止。若一念回心,不执着,不把玩光景,然后他就登二地到三地,向上增进。所以受持《金刚经》不能执着正受,而是要使“金刚心”抬头作主。

“金刚心”是刀枪不入、八风不动的,人若真正以“金刚心”抬头做主的话,一切得失、毁誉、称讥、利衰来了,根本不动摇,既不影响情绪、心理,也不影响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不然,尽管数十年寒暑很短,却有很多人觉得很漫长、很真实,那么这个漫长的人生对你来说,便形成一种惩罚;因为你既不安祥,也不自在。你去追求刺激,刺激过后更空虚;你去寻找欢乐,欢乐过后就是寂寞;你要制造高潮,纵然你制造成功,高潮过去就是低潮;你要想突出,恰巧你周围是在出现缺陷,周围若是没有缺陷,你怎么能突出?所以追求相对的东西,都不永恒,也都不真实;只有绝对的自己的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另一本是《六祖坛经》。我们看《指月录》、《五灯会元》、禅语录,一句也看不懂。“什么是佛?”“麻三斤。”“什么是佛法?”“庭前柏树子。”什么意思啊?不懂!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六祖坛经》来的。《六祖坛经》那么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钻那些不懂的。其实这些你看不懂的东西很浅,极浅!只要你入禅,你就会看得会心微笑。有的时候,你看得哈哈大笑,你看得很滑稽、很好笑、很亲切,不会有什么枯燥、格格不入的感受。所以《六祖坛经》是五家七宗的根源。

很多人看《六祖坛经》,说我会了,其实只是会讲故事而已。六祖如何出家,神秀说什么,六祖又说什么,讲得好像都没有遗漏嘛!但是你若问他一句“什么是烦恼即菩提?”他却答不出来!这在经上明明讲“前念着相即烦恼,后念离相即菩提”啊!六祖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要用这个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岂不太好!请问“这是个什么心呀?”他也答不出来。你要他背,他也的确会背,但为什么答不出来?经上明明写的有“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你只要将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找出来,恢复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

为什么那么浅、那么近,他没有发觉?而且会背,却不会答;你问他下句,他不会用上句来答你。这就是“障”!什么叫做“障”?业障。业障并不是罪大恶极,业障是业务所形成的惯性。我们从生到现在,生活的习惯、意识的习惯形成惯性,也就是物理学所说的惰性,很难改变,所以他不适应新的见解、新的精神和新的理性。

读《六祖坛经》,不但要会背,而且要一句一句地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问,一定要彻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坛经》都明白的时候,你就发现所有的《五灯会元》、《碧岩集》、《祖堂录》……,都是幼儿园的教材,都没什么难懂。


(五) 为什么学禅?

(1) 为求真独立

为了自己能够真正地独立,就必须学禅。大丈夫独来独往,真正的道,都是独行道。譬如日本历史上的武士宫本武藏,就是独行的例子。我们今天并不是提倡个别生活,而是讲自己心灵的独立。我们在喊独立、自由、平等,其实真正的独立是心灵的独立;除了我,再没有别的,也就没有自己和自己相对的一切,相对的都是幻象。

(2)为求真自由

第二要求真自由。《证道歌》说:“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五祖说:“真正得道的人,抡刀上阵,只此一念。”只要得道,就算拿着刀和敌人拼命,这个心都不会有所改变,这才是真自由。

(3) 为求真平等

何谓真平等?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最难平的是我们的心,常常起高起低、起尊贵念、起卑下想,有的崇高、有的渺小,这都是相对的。内心若充满了相对──利害、好坏、是非、人我、冷热、黑白……,就变成矛盾,正负一相交,心灵就产生干扰,使心不能安宁。若扫除一切相对,自然就能恢复平等心。

所以为求得人生真正的解脱、真正的独立、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潇洒,只要离一切执,使被埋没的真实自我能抬头,能够面对人生,这是学禅最起码的正因。

做任何事都有因果。因果,不是宗教专用的;所谓因果,在形式逻辑上讲,是自然齐一律,在自然界谁也不能背离的一条定律,就是同因同果。若不是同因同果,那实验室不必要了,今天氢二氧一是水,明天氢二氧一是汽油,那就麻烦得很,什么都不能把捉、肯定,所以同因一定同果。

学法,一定要发心正,有了正因,才能得正果。假如学禅只想打麻将都是双龙抱,买奖券都是第一特奖,那不是正因;如果你有福报,这个愿望会实现,但是你所造的业更深,你的心态更扭曲、更黯淡,你的人生更烦恼,所以要注重正因。

当初六祖不辞跋涉,翻山越岭,那时候交通极不便利,由广东跑到湖北黄梅,是一段非常漫长的路。五祖问:“欲求何物?”他说:“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只要作佛,别的东西都不要,这多干脆、多了当,果然他就是作佛;所以说学禅要有正因。


 
(六) 怎样学禅?

(1) 做正人

学禅第一个条件,首先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所有的宗教都有戒,那是爱护教徒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要有戒呢?戒就是警戒;假如你到军事地区去参观,它有个牌子──“此是雷区,敬请止步!”警戒你不能再向前一步,你再迈一步,踏上地雷就报销了。所以“戒”也就是说你若是做了这件事,就是毁灭。

我们读古书,不知道学古人“反求诸己”,心里烦恼就怪别人,认为这个人给我带来了麻烦,那家伙给我制造烦恼;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是自己说错了?做错了?还是看错了?想错了?一定有原因;如果没有错,你不会烦恼;因为错误永远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永远是罪恶的结果。

宗教的戒条,是爱护教徒,是让他不要烦恼,而活得快乐,活得安祥,是让他免于毁灭。禅学会不是宗教,是个学术团体,那么我们要如何守戒呢?所谓“戒”,是有所不为。不可为的事情都是负价值标准,而价值标准应该不是主观的,是建立在大众客观所公认的。既然如此,不必受戒,但起码要有个决心:“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情断然不为”──这事情既然怕别人知道,被人知道了,不是犯法就是没面子,这样我干脆不做,一定要有这个决心。

各位不要把道家看得渺小,道家修的是纯阳。《易经》乾卦上所说的“群龙无首”,就是纯阳之象。什么是群龙无首?就是大家都一样的至高无上,都一样的纯洁、光明、无私、无我,这就是大同世界。有人说“纯阳是童男,女人是纯阴”,那对女人是一种侮辱,对男人来讲,也不切实际;纯阳不是从生理上去解释,而是说心里没有阴暗面,就是纯阳。

各位只要能够做到“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断然不做,凡是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就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正人。所谓“心行”,是说只要念头起,虽然没有去做,心里也会产生黑暗的罪垢,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所以任何人只要做到“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坚决不做,不可以做的事绝对不想”,这样的话,学禅一定成功。因为不是正人绝不能相应正法,只有正人才能够相应正法。

如果各位能够做到这两句话──“怕别人知道的事情断然不为,不可为的事断然不想”,心就逐渐变成光明,变成纯阳,没有阴暗面。一个没有阴暗面的人,他就无所畏惧,般若智慧就会发露,他逐渐感受到、实证到“和众生万物同体”,他自然会产生同体大悲。

在佛经上,布大常说“善男子、善女人”,没说“恶男子、坏女人”,你若是恶男子、坏女人,就没有缘见到布大了。一定要做好人,好人才能学法,恶人怎能学正法呢?所以学禅,第一个要下决心成佛,第二个要做到绝对地扫除自心的阴暗面。

扫除心的阴暗面,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就是下决心从今以后凡是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第二要反省过去所作所为的错误,要在佛前写出来发露忏悔。

把自己过去所有不可告人的事都写出来以后,顶好告诉你的师父,向他忏悔。在天主教里也有所谓“告解”,为什么自己做了不好意思的事情还可以告诉别人呢?因为你若不发露,则表示还有隐瞒,既然有隐瞒,就见不得人,见不得人的都是阴暗面。所以发露忏悔,起码用笔把它写出来见天,见了天就消除了阴暗面,道理在此。所有的宗教都注重反省、都注重忏悔,儒家更重视“自反”和“三省”的功夫。

《六祖坛经》也讲“无相忏悔”,密宗也有“金刚萨埵百字明忏悔法”,而真正的忏悔莫过于见性。一见性,一切罪恶瓦解冰消,山河大地都不存在,所以那才是一了百了。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决心做个正人,做个心胸光明磊落的人,永远保持光明磊落的心态。

(2) 求师

学禅的第二个条件,是求师。为什么要求师呢?在密教讲求“种子”、“种子胜”,要接受这个菩萨灌顶,跟这个菩萨结缘,就要观想这个菩萨的种子字。在禅宗也特别重视求师,憍陈如布大一星期就开悟,因为师的种子胜,而自己的法缘胜。

如果你不决心做正人、做好人,那你不可能遇到正法;遇到正法,你也无法接受。假如你不遇到真正的明师,你这一生也很难开悟。未开悟的人,只要加入禅学会,做到“不可告人之事绝对不做,不可做之事断然不想”,你的人生会逐渐走向光明,过去那些不好的遭遇不再重复,而你不用刻意企求,你所得到的,差不多也就是你所需要的了,很多朋友都有这种感受。所以只有光明的人才会感受到光明的境遇,一个心念黯淡的人所面临的一定是黑暗,这就是物以类聚。一个跟阿修罗一样心境的人,魔就会跟他做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个正人君子。

(3) 穷理

禅的修行,第一个方法要“穷理”。何谓“穷理”?就是要看典籍,研读《六祖坛经》……,像这样很容易开悟。赵州禅师说:“你坐看三十年,倘若不悟,截取老僧的头去!”

有很多人看禅书上当,比如说:“禅是空,禅是无心,要离心意识参。”离开心,离开意识,你怎么能参?这是倒果为因的话,应该说“离心意识”,接着第二句只有一个字:“参!”要想“离心意识”,你就必须去“参”才行;若说“要离开心意识去参”,根本没那回事!

(4) 参话头

禅的修行,第二个方法是“参话头”。不参话头就不悟吗?没有这回事!临济马祖、六祖都没有参过话头,他们也都是大彻大悟;所以参话头只不过是达到悟的方法之一。

所谓佛法,有的人把它看成真理,这绝对不正确。你把佛法看成是真理,那真理和你又有什么关系?真理是真理,你是你,而真理那么难,你怎么能懂?佛法最亲切的解释,是成佛的方法,只是成佛的方法而已。布大曾讲“舍方便,无究竟”──除了方便、除了方法以外,就没有真理,什么是最后的真理呢?

各位要参话头,可随便找一个,禅的公案很多,例“如何是佛?”《六祖坛经》有一个第一公案、第一话头,即“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有人问我:“除了古人的,现在有没有话头?”“有!”我请你去参一句“真实的一定是原来如此的,原来是个什么?”你就参“原来是什么?”你若是参透了,保你见性成佛。参禅、学禅,就是要“悟”,“悟”即只要找到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根源或原态。你把这个话头参透了,当然就找到了。

(5) 观心

禅的修行,第三个方法就不是“参”了,因为“参”不一定对机。年轻力壮的人可以“参”,年纪太大的,就不要“参”,而可以用观心的方法。有的人说观心进步慢,你若不观心,连慢的范畴都没法进入。如何观心呢?你每一个意念萌生的时候,你都要知道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早上我遇到一个老朋友,他说:“到公园散步了一个小时”,我问他:“你散步时想些什么呀?”他说:“根本没有想什么,只是散步而已。”他并不是骗我,而是他自己想的都忘记了。自己在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这就是“无明”。

有的人每隔一段时期,脾气特别不好,心理医生说是情绪的周期病;其实不然,而是无明在作祟,一切的病都是从心理而来。有很多人,当他想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所不需要想的事同时出来,这叫多头意识;多头意识发达久了,会变成精神分裂。

参话头,就是把你复杂的心念变成独头意识,独头意识遇到明眼人,看你已进入情况,吼你一声或打你一棒,连独头意识也粉碎了,刹那间成为有心、无意识,此时心的原态就会出现,本心就出来了。

所谓“本心”,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摩诃般若”,就是“无相三昧”,就是“首楞严定”。名词不同,讲的都是本心;本心最真实、最可贵,所以参禅要恢复本心。

用什么方法呢?如果你能发明一种很好的方法,既有效又简单,不拘一格,则功德无量。布大当时,没有近代的参话头、没有打禅七、也没有当头棒喝。因为中国的禅宗有了迥然不同的这一套新的面貌、新的风格,所以称为中华禅,它是把禅移植到中华的文化土壤所形成的奇葩、硕果。

何以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何以临济是佛教徒又常常说有一个“无位真人”?黄檗禅师也常讲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为佛教经过三灭法,有的皇帝被道士所惑,诏毁佛教;有的皇帝崇奉佛教而贬斥道教,就这样互相激荡,思想获得交流,道教也懂得佛经,如道教的南宗张紫阳派,都是讲佛法、讲性;而佛教也吸收了大清明的境界,所以综合融汇成中华禅,形成了佛法在中国独特的风格。

所谓参禅,“参”就是“参详”,自己跟自己研究,自己和自己商量,这是修行的方法之一。

有很多人说“禅,有顿悟、渐悟之分”,那是外行话,表示他没有入禅。以上所讲禅修行的方法,你去看书、研究、请教;你去参一个话头,或者你去观心,行住坐卧不停地看自己在想什么,久而久之,你的本心就会出现,那就距离见性成佛不远了。我这样讲,各位也许不敢承当,认为成佛的事情这么简单,不可能吧!《金刚经》说“有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诸佛”,恒河沙数,已经数不完了,还有那么多世界,每个世界有很多佛,可见佛并不少,大家应该当仁不让。



三、禅的开悟

禅是生命之学,那么学禅为了什么?为了悟。禅如何悟?悟的境界是什么呢?何以称为“顿悟”?顿悟的本质是什么?


(一) 悟有深浅

禅是生命之学,因此,禅的悟,便是生命的觉醒。你以假为真,认贼为子,你把无常当作永恒,把虚伪当作真实,虽然你有价值标准,但那是自我意识,用自我意识所形成的主观的价值标准衡量一切,发现一切都不能使你称心满意,你会活得很苦。只有悟了以后,生命才会觉醒,也才能过觉醒的生活。

所谓生命的觉醒,借用庄子的一句话,就是“大清明”;借用孔子在《易经系辞》上讲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也就是王阳明讲的“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人到这个境界,不是佛是什么?

不过,悟不是各位所笼统讲的,一“悟”便“了”,说“顿悟,马上成佛”,没这回事!悟了以后,事情还很多。开悟前,就好比你在掘一口深水井,没有悟以前,你在这儿挖、那儿挖,没有挖对地方而挖到石头,吃力不讨好,这叫“前方便”。

真正的悟有几种,一个是“理悟”:从道理入,研究道理,也可以大悟。理悟就是正见。禅的根本结构有两个,犹如禅有两个翅膀,你若具备这两个翅膀,就可以起飞了,若是只有一个翅膀的话,恐怕不管用!你若有这个翅膀,那个翅膀也慢慢会长出来。这两个翅膀,一个是正见,一个是正受。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见解层次很多,如因果不爽、菩萨畏因,是正见的一个层面;“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也是正见的一个层面;而正见的最究竟处,是见性。不见性,不能成佛,所以正见的最高层面是见性。

有的人只有正见,好比只得半橛。另外有的人只得正受,得正受就保任,他不知道“回头转脑”,他不知道“反身而诚、由诚而明”,也是只得半橛。什么是正受?正受就是正确的感受、真正的受用。有的人得了真正的受用,对人没有方便,也等于是自了,一个人能够自了也很不错。《指月录》中一个老和尚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意思是说他下了四十年功夫,才得到圆满正受。

人有了正见以后修行,要比得正受更可贵,这话怎么讲?因为人总是“由认识指导行为”,整个人生总是受思想支配的。假如行为不受认识的指导,他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低级的,没有正见,一切修行都是盲行妄作,犹如盲人骑瞎马,瞎子去爬山,很危险。所以正见在佛教来讲,是极为可贵的,布大讲“八正道”,也首先提出正见。

而正受也很难得,修正受的人,以诚、以反省可以得到。念《金刚经》念得很诚,反省很彻底,他会很快得正受;可惜由于不自觉,往往当面蹉过,但是得到正见并不容易。就普通根器来说,常常打成两橛,有的先有正见,然后有正受;有的先有正受,然后才得正见。真正的上根大器,他一悟之下,正见、正受都有了,不二法门哪里分什么正见、正受?一切具备。为什么一切具备?因为他到了“实际理地”,到了“实际理地”当然就享受到“本地风光”啦!“实际理地”就是“理的极点”,就是“正见”,而“本地风光”就是“正受”。

人为什么要得正见才能解脱呢?所谓凡圣的区分,只在于“惑”与“断惑”。从早到晚,对任何事只要一留心,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知道的太多了。活了这么大,做了很多事,做完了以后,常常后悔说:“这件事做错了,若不这样做,若那样做更好。”所以我们还在惶惑,生活在惶惑之中。真正的圣人,是断惑的。得正见,就可断惑,就是智者。而智者不惑,他已经不再惶惑,他的心只有光明,寂然不动,光明寂照。

顿悟的人是极少极少的,至于《指月录》、《五灯会元》上讲的“大悟三次,小悟数十次”,那不算悟,那是有所会心,有所领会而已。

禅的悟,在座的各位人人有份。到了悟的时候,就不再有妄想。开悟以后,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也把捉到生命的永恒,他的人生是个胜利的人生,因为他打了一次彻头彻尾的胜仗,一劳永逸的收获;所以悟是可贵的。

悟,并非不可能,只能说难。各位想悟的人都能悟,“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只有开悟,我们的人生才不是醉生梦死;只有开悟,才不会最可悲最彻底地把真实的自我埋没。


(二) 悟后起修──言所悟 行所言

修行,并不是悟了以后,就没事可做了,“大事了毕”不是这样解释。你原来的修,是前方便,并没有上路。譬如说要登山,你不要以为准备行囊、鞋子、包裹、口粮、水壶、爬山工具等,就算爬山了,这个只是爬山的准备而已。等你悟了,得了正见,才是真正的上路,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并不含神秘色彩,修行只是不断地修正想念、行为。用什么标准修正呢?就是言所悟──我领悟了什么,就说什么;而行所言──我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才是完整的人格。

开悟了以后为什么要修行?若不修行,就变成了知行分离。而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简单地说:“修行者,修正不正确的想念、行为之谓也。”不断地修正想念、行为,使不合法的变成合法。如果所想、所行都合法,久而久之,就完成真理人格化的熔铸,生命的再造。得到了法的人格化的完成,就得到了法身。何以称为“法身”?法的人格化,整个生命的内涵都是法,没有自我、没有欲望、没有对立。既然他是法的人格化,当然他的身体就叫做“法身”,所以佛、菩萨都有“法身”。“法身”就是“金刚不坏身”,就是“永恒的生命”,就是尽此一报身(尽此一世)就完成生命永恒的把捉,就是胜利成功者。

如果各位能够理解我所讲的,那么对外道稀奇古怪那一套,就不再迷惑,因为真理是一般的、普遍的,不是特殊的。你若执着那些稀奇古怪的外道,不但不是真理,反而大背真理。


(三) 修行的历程

(1) 离粗执──离我执 离法执

修行必须很诚心地反省,很热衷地念念不忘一件事,就是“什么是原来的自我?”父母未生我以前,如果没有我,那我就是虚幻的、无中生有的,不值得修行;如果生命是永恒的,是布大讲的“常、乐、我、净”,那么父母没有生我以前,我的生命是什么?今天我知道这、知道那,是因为我们学的不同,学历不同,专长就不同,每个人生活背景、遗传因子不同,他的性格就不同,这都是生下来以后的事。没有加这些因素以前又是什么?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把原本没有的东西抽出来以后,看剩下不可抽的是个什么?各位念念不忘地作这个功夫,将会感觉很有趣味,也有理路可循,并不是盲目、颟顸,也不是笼统的。常常把原来没有的东西摆脱、甩掉,久而久之,原来没有的都拿掉了,看剩下的是什么?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是法的人格化的熔铸。

修行的历程当中,我们首先会经过一种“离执禅定”的阶段。何谓“离执禅定”?譬如平常走在街上,男的、女的、大人、小孩,这个小孩读国小,那个念国中,都很清楚,历历在目;当进入禅的第一阶段以后,走在街上,虽然人很多,感觉好像没有人,好像一个人独行独步,也就是说外在的一切客观的因子,已经不能对他形成干扰,他已经有部分自由自在了,这姑且称为“离执禅定”。

(2) 断命根──法无我 人无我

像这样外境不能干扰,过去疑心多,烦恼重重,凡是别人的存在,对我都不好,后来外境对我不发生关联,不影响内心的安祥,但是偶然自己心里会出毛病,忽然间想起陈年烂帐;例如:某某人对我不起,他怎么这样?明天我调到这个单位跟他同事,我和这个人同事真倒楣,他整不整我呢?我还是先下手为强吧!……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人到达“离执禅定”,认为已经了毕大事,那是“得少为足”,其实事情还多着呢!这时还要继续反省,要把命根断掉,要把我执整个拔掉。

“去执禅定”,要先反省你一生中最执着的是什么?有的是浅执,如爱打打小牌、喜欢喝红标米酒等。有的是深执,如仇恨、贪恋等,是从过去世所带来的很深的病根。当你反省忏悔,用你最深的理智观察,彻底见到本来面目以后,把这些执着逐一地扬弃,把病根都拔掉,就是“去执”。

(3) 桶底脱落──归无所得

拔掉执着的病根,必须在“定”中才行;拔掉了执着,就是“无执禅定”──再没有执着了。没有执着,就是大解脱,禅宗有一个术语叫做“桶底脱落”,挑水的两个桶底都掉了,你想桶中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岂不轻松!

如果以为“桶底脱落”就是心里什么都不要装,那你便上当了。如果桶里什么都不装,桶底是不会脱落的。拿两个空桶,桶底会自己脱落吗?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拼命地装,要读《指月录》、《五灯会元》、《碧岩集》、《圜悟心要》,要把《六祖坛经》看得滚瓜烂熟,把每个大禅师得道的机缘都记得;然后你分析其中的道理,分析再分析,物极必反,穷理至极处,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会有柳暗花明的出现。所以修行的最大目标就是“无执禅定”,就是“出牢关”,就是到达“大解脱的境地”。

而修行最大的障碍,一个是“我执”,一个是“法执”。认为有个道理,这个道理颠扑不破;认为有个我,怎么会没有我呢?其实,你自以为的我,也只是接近电脑而已。而电脑只会处理资料,填装了物理的资料,你问它化学问题,它不能答复;填了土木工程的资料,问它平面设计,它也不答复。同样地,为什么要把类似电脑的我当作自己呢?如果真正去掉自我,我、法二执都去掉,法无我、人无我,能做到这,就必须要能桶底脱落。桶底脱落以后,还有什么东西呢?我想是没有了,而且再也装不进了。

真正到了桶底脱落的境界,你就知道“自他不二”、“生佛平等”,众生和布大的确平等。何以平等?你慢慢研究,就可以发现,毫无疑问。但是基本的要先了解,然后你再上路开始修行,若没有真“正见”,你努力修行都是错的。你没有看清道路,乱走一通,要到台北,结果反而到了高雄,所以首先要有“正见”。



 四、禅稗

什么是禅稗呢?稻田里有稗子。稗子为什么会跟稻秧在一起呢?因为它看起来很像稻子;为什么要拔掉?因为它越长大越不像稻子。禅稗,就是说有些东西好像是禅,实际上并不是禅,它只对禅形成干扰,犹如营养被吸收,形成一种破坏。禅的园地也有稗子,那是什么呢?

口头禅──有些人讲禅,讲得天花乱坠,胡盖一通,盖得比过去的禅师都高明,但是心里有没有禅呢?一点都没有!禅有正受啊,他有没有真正的受用?没有!他连正见都没有。

文字禅──文章写得头头是道,但是从未尝到禅的真正法味。当初我还抱着很大的希望,看到有些教授、博士们,写了很多禅的著作,我想禅的法脉没有中断,禅宗大有人在;当我一翻阅,我很难过,都是些什么呢?观念游戏,都是文字禅。写来文字通顺,起承转合恰到好处,也很生动,但是除了这个公案、那个公案、马祖说什么、百丈说什么,就没有他自己的话了;更糟的是错会、曲解了很多原意。诸如此类,除了文字以外,没有真实的受用,也没有真正的见解,只是词汇的排列组合,只是一种观念的游戏。

野狐禅──有一天百丈上堂说法,一个老头子出来对他说:“当初我当方丈时,有人问我‘修行很好的人,还落不落因果呢?’我回答说‘不落因果。’结果投胎变成狐狸,当了五百年的野狐,现在请您下一转语,我就可以解脱了。”百丈说:“你问我。”他就问:“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答:“不昧因果。”那个老头说:“好,谢谢禅师!我已经解脱了,我在后山的山洞里,请您把我火葬了吧!”于是百丈就率领徒弟,到山洞里依亡僧例,把这只野狐火葬了。这是一个故事,也是一则公案。它的事实如何,我们不去推敲,它的含意告诉我们,不可以拿主观的、常识的、自作聪明的概念来解释禅,也就是古人说的“在黑山鬼窟里作活计”──依靠思索,就认为这是真理。真理必须靠实证,靠思索随便乱解释,是有过的。

葛藤禅──自己不参,也不观心,也不去研究,只把古人的公案说来说去,无事生非,好像藤子缠到树上纠缠不清,这类人也很多。一天到晚写葛藤禅,写完以后,还评唱一番,效颦古人;他不评还好,一评的话,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古人上堂“全提正令”,不容许你再解释什么──你不管怎么解释,都是错误的。要听道理,找禅师干什么?禅师是不讲道理的,而你把他的话用理论解释,显然是大错特错。

还有很多人,一辈子拼命把公案拿来解──“什么是佛法?庭前柏树子。”“佛法”和“柏树子”有什么关联呀?拼了一辈子去解,解来解去解不开,纵使解开了,也徒见白费力气。古人说这叫“锯解秤锤”──秤锤表面是铁,里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费了很大的劲,锯坏了很多锯子,锯开了以后,才知道是表里如一──外面是这个,里面也是这个内涵,也可以说没有内涵,因为内涵就是外在,所以葛藤禅也很愚昧。

总而言之,我们学禅不要交错了朋友。交上了文字禅,作了一辈子文章,结果既造孽又毁谤正法;也不要搞野狐禅,禅不是靠思索证得的。



 五、禅者的心怀

很多学禅的人很枯槁,《指月录》有一段:一个老太婆供养了一个法师,盖了一个茅庵供养他,修行了好几年,要考察他到底如何?就叫个丫环,化妆得很漂亮去搂抱他一下,他说:“四季不知春,三冬无暖气。”这老太婆一听,马上把他赶走了,她说:“我好好的粥饭供养了你这个蠢汉、傻瓜!”各位去参,这段很有意思。也就是说一个禅者,他不是冷漠的,而是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非常有热情,但是热情都是对着众生,丝毫不为自己。《楞严经》讲“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在刹那间就超过阿罗汉。踏上“无执禅定”,就是“如幻三摩地”,如果能够做到外境对你不干扰了,那已经强过阿罗汉;阿罗汉是圣人,是断惑了的,所以禅是至高无上的。

禅者是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的,他是“慈、悲、喜、舍(四无量)”的化身,他具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怀,譬如说:这个人根本和我没有关系,他有苦难,我就无条件地同情,我不认识他,我也很同情;这个人我不认识,他长了个疮,我一看,感同身受。“无缘大慈”就是无条件的同情,“同体大悲”就是感同身受的同感,禅者就是这种心怀。



 六、禅者的生活

有很多人一参禅,就不修边幅。西方的禅者有的头发不剃,变成披头,衣服也不换不洗,光吃饭不工作;诸如此类,说是新禅,实在荒谬。我们修禅的人“典型在夙昔”,禅者的心怀、禅者的人生,别人可以常常感觉到的是淑世主义,绝非玩世主义,更不是享乐主义。禅者的外在表现是“淑世主义”,完全是敦伦尽分、循规蹈矩;但他的内在是“出世主义”。所以禅者的生活、禅者的作为、禅者的艺术、禅者的文学,都是既存在而又超越的──存在,过如幻的人生;超越,始终是寂然不动。

我们看禅画,好像写的是山,好像写的是什么,但却又是虚无缥缈。禅者的人生是活在现象界,非常实在、非常真实,但是他的心不是现象界的心,而是宇宙心,超越了这个现象界,超越了这个银河系。所以禅者的生活既存在而又超越,禅的人生观是既淑世而又出世。绝不能够不修边幅,绝不能够变成了狂禅,绝不能够变成了“豁达空”,以免毁灭自己,也玷污了中华禅。



七、结语

真正的禅是不立文字的,为什么?因为禅不是用语言或文字可以表达的。禅的基本精神是真独立、真自由、真平等;一切色平等,一切声香味触法都平等。我刚才讲这么多,如果用禅的语言讲,一个字就够了,一句话就够了,这是真实的,不是和各位开玩笑的。这一句话怎么讲?请各位注意:“碰!”(老师用力拍桌出声)

谢谢各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