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和老爸家的故事(二)

给自己的思绪,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棒打贝子府事件"之后协议的第二条是由贝子府出资为蒙民的子弟办学,旗里从那时起有了一个中心小学及两三个低年级的教学点。中心小学校在位于近大泉村贝子府的旁边,比邻贝子府。学校在原来贝子府私塾的基础上,又从张作霖办的奉天师范学校请来了几个毕业生一起任教,不但免费提供书本﹑校服,还对贫困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助学金。这个小学每年级一个班,有六个年级,一年级入学时每年有四十几个人,但由于学校不但有私塾的遗风,还受军国主义教育影响,对学生管理很严,动辄施行体罚,致使不少同学厌学回家,小学毕业时往往就只能剩下一半。爸爸七岁时进入了这所小学,当时已叫大泉国民优等学校,他的班主任姓张,是一位奉天师范学校毕业的优秀教师小学的课程安排是日文、满文、蒙文及算术。这里所说的满文其实就是汉文,因是伪满州国,所以叫满文。除蒙文之外,用汉语授课。也是除蒙文之外,其他三门是主科。每天八节课。
 
乌裕尔河的“
乌裕尔”本就是满语“低洼之地”的意思。但大泉村和小泉村这边的地势较高,属于上游,因为她是一条内陆河,没有出海口,天涝的时候水自然地排在草原的低处,到了下游就是现在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了。那一年那里发洪水,我奶奶娘家所在的雅州那边被淹了,全村迁到了地势较高的小泉村这边。这让爸爸与他舅家的表哥有了共同成长的机会。他表哥大他几岁,已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爸爸开始上一年级时就是每天天不亮跟着他这位表哥及表哥的几个朋友们赶往学校去上学,几个大孩子们走的快,他需要一路小跑才能跟得上他们的步伐。家距学校有两公里,无论刮风下雪﹑每天来回四趟﹑整个小学上下来他从未迟到过。

贝子府也是旗政府所在地,老爸出生的那一年也是“九一八”事变之年,之后这里就成了伪满州国。一九三二年伪满决定废除王公制度,实行蒙汉分治,成立了兴安省,
一九三五年日本人将依克明安扎萨克衙门撤销,成立了旗公署。他们还让哈钦苏荣贝子任旗长,付职是日本人,其实这时贝子爷成了个傀儡。贝子爷不甘心自家自乾隆二十二年以来对依克明安旗的世袭统治权被人剥夺,日本人“不合作”,最终被日本人从内蒙找了一个什么贝子换下。哈贝子受了刺激,最终精神出了问题。爸爸每天去往贝子府附近上学,经常能见到已失了势的哈贝子在外面疯疯癫癫的跑来跑去。

依克明安人普遍信奉藏传佛教,他们叫喇嘛教。清朝为了削弱蒙古铁骑的战斗力也为了限制他们的人口发展,在族人迁徙这里后拨银两建立了这里大智寺及明安寺,并令蒙古人家里如果多于两个儿子,就要送到寺里做喇嘛。后来因耕地的放垦,原乌裕尔河两岸的牧民被挤到了河的北岸,南岸的明安寺不得不关闭,喇嘛们也都并入了河北岸的大智寺,所以这时的大智寺更是的香火缭绕。大智寺占地八百亩,东迁来时带来的活佛已是第七世的转世。爸爸每天读书也要经过这里,能听到里面喇嘛传出的阵阵念经声。这里佛教氛围浓厚,百姓淳朴善良,虔诚向佛。爸爸的爷爷,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就是位常年手不离念珠,口不离行善的虔诚佛教徒。他每年会请大智寺的喇嘛来家念经,年轻时还曾驾着车与村里的几个人往返一个多月专程去五台山朝拜。

爸爸记忆里家中经济最好的时光是每年产下的粮食每天用马车拉到镇上去卖,十几辆大车也要拉上一个多月。但自三七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东北成了日本进一步扩张的物资基地。自那以后,产下的粮食必须按比例上交,就是所谓的“粮谷出荷”政策,而且每年上交的比例递增,直到最后的中国人不许吃白面的规定。这些政策造成了谁家的地越多﹑种的粮食越多﹑赔的就越多的窘境,蒙民的生活急转直下


几曾回首论坛所有跟贴:bbs.wenxuecity.com/gushi/656133.html#commen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