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像兰州拉面一样 ---电影《少年时代》(Boyhood)观后

 

十年磨一剑,可以磨出轩辕,龙泉,干将,莫邪。

 

十二年磨一部电影,可以磨出金球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

 

这就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Boyhood)。

 

林克莱特应该是一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否则不会在12年前就开拍这部电影,然后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每个月抽几天时间断断续续地拍,用的竟然还是同一批演员。

 

在这部把纪录片与故事片嫁接在一起的电影里,时间,在林克莱特的手中像兰州拉面一样被揉压拉伸,12年的漫长岁月被拉成343301英尺的胶片,又被揉压成近三个小时,不动声色地向我们展示岁月的无情:男主角从一名满脸稚气奶声奶气的男孩演成满脸青春痘喉结突出声音低沉的男人。女配角从一名风韵犹存的少妇演成一名眼角纹密布的大妈。翻盖手机变成智能手机,Game Boy 变成任天堂的Wii, 布什变成了奥巴马。

 

这部有可能问鼎奥斯卡的电影,却未必能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有多大的斩获。它没有任何好莱坞的典型元素:奇幻,惊险,悬疑,打斗,色情。在略嫌拖沓冗长絮叨的三个小时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毫无交集的典型寻常美国百姓家平淡到近乎平庸的日常生活。

 

与其说它是一部讲述一个男孩成长的《少年时代》,不如说是父母如何陪着儿女成长的《为人父母时代》。如果亚洲观众有耐心把这部电影看完的话,那倒是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为人父母之道。比如:

 

你敢不敢直截了当地提醒你青春期的女儿和男同学出去要记得避孕?

 

你有没有开诚布公地教你正在交女朋友的儿子如何泡妞?

 

你有没有陪着孩子去现场看过棒球赛,教他们美式足球,带他们去野营?

 

你会不会放下你家长的架子,用一种平等的口气耐心地与孩子谈心?

 

这部电影也是亚洲观众了解组成美国主流社会的真正细胞----寻常百姓家庭的绝好窗口。我们看到美国的离异夫妇可以与各自后来的新配偶成为好朋友;再度组合的家庭双方的孩子融洽相处;深入美国人血液里的酒精文化给家庭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当然,这部电影也会令亚洲爸爸妈妈对自己青春期的孩子提心吊胆:任何sleep-over,野营都有可能是他们/她们偷尝禁果的时刻:抽烟,喝酒,做爱。

 

这部电影也会让亚洲妈妈感到失落:含辛茹苦独力带大的子女们一个个长大离巢而去,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连一幅照片都懒得带)。扪心自问:这些年呕心沥血的付出,换来了什么?眼角的鱼尾纹?衣带渐窄的腰围?越来越多的白发?不!不!不!生活应该不只是这一些!难道儿女的长大成人换来的就是自己生命的葬礼?

 

金球奖把这么多奖项这么慷慨地给予这部电影,倒不一定是因为它那平凡的故事有多么感人,而是因为在急功近利的娱乐界里,居然还有这么一位导演那么执着,淡定,耐心和专注地“为奴十二年”,用真实得近乎残酷的镜头,记录了生命的成长,生活的琐碎,时光的无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We can’t seize the moment. The moments seize us. The moment is everywhere. It is right now.

 

这就是该部电影最后的点睛之作:活在当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