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ZT)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2012-7-20 14:40  来源:战略论坛  作者:唯别  评论 查看评论 【字体: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作者:李鹏军

  明治维新后,日本模 仿欧美的近代产业,推行“殖产兴业”措施,在军事、矿山、铁路、通信等方面实行官营,并设立缫丝、纺织等官营模范工厂,略具工业化的雏形,但因资金缺乏, 成效十分有限。而具有规模的“殖产兴业”其实是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的。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甲午战前,日本的经济增长较慢,甚至在1892年还出现了负 增长,而甲午战争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则达6.5%。

  是什么加速了日本的 现代化进程?在短短的30年里获得了欧洲列强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其工业化究竟是靠什么支撑的?笔者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 点,是甲午战争的利润造就了日本的现代化。在成为工业化强国的路径方面,日本完全不同于西方工业强国的原始积累道路,既没有经过自由经济发展,也没有殖民 地,而是依靠国家主导和对外战争来积累巨额资本。日本经济的起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利用中国的甲午战争赔款所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国为《马关条约》支付的巨额赔款,中国市场的“门户开放”以及日本对台湾省、朝鲜等殖民地的榨取,为日本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甲午战争赔款使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资本积累先天不足的困境,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充足资金

  马克思曾说过:“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原始积累是产业革命的必备前 提,即充分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不可逾越的阶段和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西方通常是积累在前,革命在后,日本则 是二者几乎同时完成,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进入近代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程度较低,封建封闭的小农经济难以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积累的先天不足严重制约着资本主义初始阶段的经济发展。甲午战前,日本主要靠剥削农民和盘剥工人进行原始积累,通过榨取农民劳动果 实70%以上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并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女工工资仅及当时英国女工最低工资的10%)。当然,原始资金的积累也部分依赖于明治政府所实行的改革,如地税改革等。但是当日本产业革命全面推进时,国库资金仍然很有限,年收入最多不超过0.8亿日元,如此有限的资本远远不够,资本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通过甲午战争,原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日本通过这次战争从中国共 掠去白银2.3亿两,约折合3.6亿日元,以至于日本历史学家加藤佑三认为:“如按明治二十八年(1896年)的财政收入计算,这笔赔款相当于4年零2个 月的财政收入。这意味着中国对日本的战争赔款数额之大,以至于即使日本人全都不工作,他们也能够在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过上三、四年。”其实,日本实际 所得远远大于3.6亿日元的赔款收入。根据戚其章先生的研究,日本除了《马关条约》中的赔款和赎辽费以外,还从中国、朝鲜掠 夺的各种物品如舰船、武器等和大量的金银货币,折合日元共计5.1亿日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数目相当于当时日本年度财政收入的6.4倍。当时日本财 政界名人井上曾说过:“在获得这个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过数万万元的大数字。国库收入仅达八千万日元。因此,三亿六千万日元巨款流入国内,在 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至1903年,日本公司的实际收入已比1894年增加了3.3倍。 同时,由于战胜勒赔,导致“信用”大膨胀,日本又得以输入外资1.9亿日元。

  巨额战争赔款不但改变了日本的财政状况,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1894年,日本全国有各类会社2844家,资本总额为2.45亿日元。这个数目仅及中国赔 款3.6亿日元的67%。但是以甲午战争为起点的此后10年间(1894-1904年),日本的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1894年到1903年末,日本 公司数量从2 067家激增至9247家,增长4.47倍,实缴资本从2.5543亿增加到8.876亿日元,增长3.47倍,出口贸易则增长1.5倍。1900年日本 全部工厂企业的半数为甲午战后所创建。自明治维新提出“殖产兴业”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所积累的资本数量很有限,而通过战争赔款却走完了工业发展36年的历 程。

  1895年底,日本政府第九届议会通过了伊藤博文提出的战后十年计划(包括军备、事业、行政等多项发展计划),其主要财政源就来自于“清国的赔款”。中国的 赔款,除1000万日元作为教育经费、1000万日元作为救灾准备金外,有2000万日元拨充为天皇的财产,其余大部分用于日本扩充军备、发展军事工业和 其他相关工业。甲午战争赔款,使日本迅速摆脱了资本积累先天不足的困境,为资本主义经营提供了所需的充足资金,再加上通过战争所攫取的各种特权,日本经济 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甲午战争赔款加速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完成了殖产兴业计划

  明治政府在成立初期所进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1874-1893年间,日本工业年均增长率高于英、美、法、德诸国。但直至1894年,日本的工业化仍未实现,其主要症结仍在于资金缺乏。

  甲午战后,日本将战争赔款大部分投入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促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1868年至1905年期间,有85%的企业是在甲午战争后建立的,约有50%左右的工厂(使用职工10人以上者)都是在1894年以后创办的。日本依靠中国赔 款的资金,可以在不需借助外资的情况下,完成其殖产兴业计划。井上清认为日本“从中国得到的巨额赔款、广大的领土,扩大了新的市场,又加上战后以‘卧薪尝 胆’为名对群众的掠夺,以特权大资本家为首的资本主义工业就有了飞跃的发展”。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在1891-1900年高达14.3%。据统计,到《马关 条约》签订后8年的1903年,各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公司总数由甲午战前1893年(下同)的2844家增至8895家,增长了 2.31倍;投资金额由2.45亿日元增至9.31亿日元,增长了2.8倍;使用原动力工厂数由675家增至3 741家,增长了4.54倍;铁路营业里程数由2 039英里增至4 495英里,增长了1.2倍;出口贸易金额由8971万日元增至28950万日元,增长了2.23倍。1895年之后5年间的工业化成就相当于1868年 明治维新以来近30年的总和。至1904年,日本会社数增至8895家,较1894年增加3.1倍,资本额达到9.21亿日元,增加3.8倍。

  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工厂大规模地使用先进动力机械。日本在1903年使用发动机的工厂在全部工厂中所占比率由1894年18%激增到45%,向工业近代化跃进了一大步。棉纺织业的跃进尤为显着(见表1)。虽然日本纺织业起点较低,但很快就可与英国在 国际市场竞争了。1896年以后,在家庭手工业比重大的缫丝业中,机械化缫丝产量也超过了手工缫丝产量。“总之,机械生产以纺织、缫丝等轻工业为中心,在 甲午战争后确立起来了。根据1900年对民营工厂的调查,纤维工业拥有工厂总数的71%,占有发动机马力总数的46%和占职工总人数的67%。”经济史学 家高桥龟吉认为日本在运用工业原动力方面,就整体而言,已越过西方曾经过的蒸汽动力阶段,而直接跨入电动力阶段,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在轻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重工业部门在甲午战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897年日本耗资1 920万日元开始创办有名的八幡制铁所,资金即来自甲午战争赔款。该厂于1901年开工,第一年便产出全日本生铁总产量的53%、钢总产量的82%;再加 上其他的钢铁厂如釜石钢铁厂,日本的钢铁生产也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了。再以造船业为例,1894年日本仅有4家造船企业,资本27万日元,在日本政府的大 力扶持下,到1896年日本造船业的资本已达227万日元,三年内资本增值高达8.4倍;生产能力从1894-1998年累计4艘、10 013吨,发展到1904-1907年累计47艘、79639吨,造船自给率日益提高。1908年,日本造船厂造出两艘1.3万吨级的轮船,标志着日本造 船工业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日本海运航线向远洋发展,日本的海洋大国地位由此逐步建立起来。

  工业现代化的飞跃发展,带来了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大提高,国际竞争力自然大大增强。日本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迅速出现了进口锐减、出口激增之势, 如1895年棉纱出口仅及进口量的14%,而到1897年出口量便超过了进口量。日本的海上运输随之大兴,贸易金额也随之增长。因此,日本的殖产兴业计划 由于得益于中国的战争赔款而呈现出空前发展的盛况。

  三、甲午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大门,获得了稳定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场所

  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必要提出扩大国外市场和原料来源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更是如此。甲午战前,日本在对 中国贸易中已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市场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非常重要。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日本取得了在中国上海、汉口、厦门、天津建立租界的权 利,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港口。随后,日本又把福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成为日本的主要市场。仅以棉纱为例,甲午战前,日本棉纱在中国 的市场占有率为2.5%,甲午战后,1898年飚升至18.7%,1900年更达到33.1%。日本经济学家涩泽指出:日本纺织业已达到百万纱锭,并且已 在迅速发展的纺织公司和各种产品一齐涌向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甲午战后,日本占领了台湾省、朝鲜,获得了稳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台湾省、 朝鲜等殖民地提供了日本工业化后所缺的粮食。日本工业化后,产业人口变动,农业人口大量移入都市,成为产业工人,造成粮食短缺,需要依赖粮食进口。而日本 地窄人稠,加剧了缺粮情况。自维新以来,米和糖两项的进口就占进口总额的10%以上。日本最终能顺利解决工业化后的粮食问题,完全仰仗来中国台湾地区和朝 鲜“外来米”的支持。廉价米的输入,既节省了外汇,又稳定日本国内工资,平抑了物价,从而加强了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甲午战后,依仗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和朝鲜的输出,两国成为日本工业品倾销的广大市场,日本棉布、棉纱不仅侵占了朝鲜棉布市场,还将印度纱赶出了朝鲜。与此同时,日本利用战争赔款大量投资于中国的纺织企业、在台湾省 投资兴修铁路,在朝鲜修建矿山,如1900-1902年日本主要外贸企业三井物产公司的海外收入中,来自于中国的占44%。1894年日本对华资本输出额 为881万余日元,1897年增至2 132万日元,1903年更是增至6499万日元以上,十年左右大约增加了6倍以上。1914年在华投资占各国在华投资总额的22.2%,居第二 位,1931年跃居第一位。日本政府和企业从对华投资中谋取了巨大的利润,从而加快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

  日本不但利用战争利润促进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而且平稳地度过了1890年发生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时,米价上涨,商品价格下跌,金融紧 迫,股票价格下跌,企业资本总额下降约11.5%,工人工资下降,市场萧条,出现大量无业的平民,甚至是棉纺织业也有部分停产。但是甲午战争就像是一针强 心剂,给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政府加大了军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甲午战争大量的军事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复苏。利用战争的刺激和 战争的利润,日本很快摆脱了此次危机。

  总之,在甲午战前,日本的产业革命处于初期阶段。但从甲午战后到日俄战争前,日本建立起了以造船、钢铁、机械制造等部门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加上 轻纺工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日本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体系,快速地完成了产业革命,其政治经济力量很快壮大起来,很快实现了现代化。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 本侵略者尝到了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引发了新一轮的侵略行动。正如日本着名历史学家远山茂树所论述的那样:“以甲午战争为契机,日本走向帝国主 义早熟的步伐加速了。以赔款为杠杆,和天皇制军国主义紧密结合的日本资本主义确立起来了。”可以说,甲午战争“在完成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和作为日本军国主义 形成过程的开端上,都是划时代的”。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密  码
其他方式登录:
登录后才可评论.